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和勒班陀戰役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和勒班陀戰役之间的区别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 vs. 勒班陀戰役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Gaspard de Coligny,)法国军人和政治家。他是法国宗教战争时期胡格诺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生于沙蒂永,是沙蒂永地区的世袭领主。父親為加斯帕尔·德·夏提旺,母親是路易絲·德·蒙莫朗西(法國陸軍大元帥安內·蒙莫朗西的妹妹)。他在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和亨利二世统治时代参加多次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战争,在战斗中表现出色。1552年,亨利二世任命科利尼为法国海军上将。1557年,科利尼在抗击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查理五世皇帝之子)的圣康坦战役中战败被俘,并被押往西班牙。在西班牙的两年监禁生活中,科利尼与胡格诺教徒发生接触,他赞同他们的宗教观点,成為喀爾文派信徒。此后他便以胡格诺教徒的身份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十多年後更成為胡格諾派的最高領袖。 在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在位时期,加斯帕尔德科利尼是宫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查理九世有巨大的个人影响。1560年查理九世之母卡特琳·德·美第奇怂恿包括科利尼在内的一批胡格诺派领袖发动政变推翻把持朝政的吉斯家族(此所谓安布卢瓦阴谋),结果计划失败并导致大批胡格诺派人士被捕。然而,科利尼成功地在1563年与吉斯家族签订的安布卢瓦条约中为胡格诺教徒争取到更大的宗教信仰权利。 在法国宗教战争全面爆发后,科利尼成为胡格诺派主要将领,在1570年缔结结束战争第三阶段的圣日耳曼条约中起了很大作用。他同時與天主教溫和派的表弟弗朗索瓦·蒙莫朗西,組成聯合陣線,希望結束胡格諾戰爭,並藉由號召全國、打擊宿敵西班牙的行動,團結法國內部的新、舊教的兩派勢力。(當時西班牙在1571年地中海的勒班陀戰役,大敗原本的地中海霸主鄂圖曼土耳其,使得西班牙國勢大張,在西、南歐接近霸主的地位)他的主張很快獲得溫和的国王查理九世之賞識,一時間成為宮廷中最有權力的大臣,據說國王還私下稱他為父親。 科利尼对年轻的国王查理九世的有力影响,很快引起王太后凱瑟琳·德·美第奇的猜忌。1572年8月24日,科利尼在卡特琳德美第奇策划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中遇害。 科利尼死後,他的女兒路易絲·德·科利尼(1555-1620年)於1583年嫁給奧蘭治親王兼荷蘭執政沉默者威廉,並在隔年生下腓特烈·亨利(在1625年繼承奧蘭治親王兼荷蘭執政)。因此科利尼不但是沉默者威廉的岳父,也是1689年光榮革命後之英王威廉三世的外高祖父。. 勒班陀戰役(勒潘托戰役,Batalla de Lepanto;Battaglia di Lepanto;İnebahtı Deniz Muharebesi,1571年10月7日),或譯勒潘托海戰、勒潘陀海戰,是以西班牙帝國、威尼斯共和國为主力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艦隊與鄂圖曼帝國海軍在希臘爱奥尼亚海展開的一場海戰。神聖同盟艦隊在海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鄂圖曼帝國海軍自勒班陀的海军港口出发向西,与自西西里墨西拿出发向东航行的神聖同盟舰队遭遇。 神圣同盟(Holy League)是由教宗庇护五世主导成立的联盟,包括许多欧洲天主教海洋国家。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和威尼斯共和国的一致同意下,神聖同盟艦隊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同父異母的弟弟,奥地利的唐胡安統領。Paul K. Davis, 100 Decisive Battle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勒班陀战役是西方自古典时代以来最大的海战。在海战史上,勒班陀战役标志着历史上最后一场以桨帆船为主的大型海战。这场战役在本质上是一场“甲板上的步兵战斗”。在之后的几十年中,盖伦帆船和战列线战术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取代了桨帆船在海战中的主力战船地位,开启了“”。 神圣同盟的胜利对欧洲和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具有重要影响。勒班陀战役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军事扩张的转折点,尽管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后仍延续了一个世纪。由于在战术上的相似与同样保护欧洲免于帝国扩张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勒班陀战役被与萨拉米斯战役对比。在当时被宗教改革带来的宗教战争撕裂的欧洲,勒班陀战役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它巩固了腓力二世作为基督教信仰守卫者的地位。.

之间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和勒班陀戰役相似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和勒班陀戰役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奥斯曼帝国腓力二世 (西班牙)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和奥斯曼帝国 · 勒班陀戰役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西班牙)

(謹慎的)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又譯腓力、菲利普、菲利波;)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费利佩一世(1581年起在位)。他的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费利佩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颠峰,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和腓力二世 (西班牙) · 勒班陀戰役和腓力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勒班陀戰役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和勒班陀戰役之间的比较

加斯帕尔·德科利尼有29个关系,而勒班陀戰役有8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59% = 3 / (29 + 87)。

参考

本文介绍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和勒班陀戰役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