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創造論和诺亚方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創造論和诺亚方舟之间的区别

創造論 vs. 诺亚方舟

創造論或称創世論、神創論(Creationism),常見於古代人類紀錄與「外來」智慧對話的典籍記載。創造論者普遍相信人類、生物、地球及宇宙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超自然的生物創造,通常為神、上帝或造物主,亦有關於外星人的創世論。另有說法認為,只要是時間或空間上的連續實體即具有創造的可能。不同宗教典籍及民族都各有創造論的敘述。. 諾亞方舟(תיבת נח,转写:;),又譯挪亞方舟,是《希伯来圣经·創世紀》中的故事,一艘根據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依原說記載為方形船隻,但也有許多的形象繪畫描繪為近似船形船隻,其建造的目的是為了讓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記載中诺亚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這段故事分別被紀錄在《希伯来圣经·創世記》(《旧约圣经·创世记》)以及伊斯蘭教的《古蘭經》。 根據底本學說的推論,《創世紀》中的方舟故事,可能具有許多相似但分別獨立的來源;而一般的正統猶太教與基督教,則認為方舟的故事只有一位作者,聖經直譯主義者認為方舟確實停留在土耳其東北方厄德爾省的亚拉拉特山區。亞伯拉罕諸教對於故事中某些問題已經有了神學上的解釋,例如將方舟解釋為教會的預表。 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也有與《創世紀》的記載平行的故事,例如中記載一位叫祖蘇德拉的人,受神明的警告而建造了一艘船艦,並因此逃過了一場將人類消滅的洪水,此外在其他地區,也有許多相似的故事,是世界上廣泛流傳的相似傳說故事之一。.

之间創造論和诺亚方舟相似

創造論和诺亚方舟有(在联盟百科)14共同点: 基督教大洪水上帝中國伊斯兰教創世記犹太教生物聖經直譯主義英国旧约圣经摩西教会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創造論和基督教 · 基督教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大洪水

大洪水是世界多個民族的共同傳說,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印度、中國、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滅世的傳說。當中,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各民族的傳說很明顯有同一來源。根據基督徒的聖經記載:由於往後各民族的居住地逐漸分散,使這個傳說也變得變化多端。而另一方面,隨着历史学深入地球各民族的文化和傳說,發現這個大洪水傳說在世界各地都有流傳。许多歷史學家試圖找尋各地的傳說,並從當中找出一些历史遗跡。.

創造論和大洪水 · 大洪水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上帝和創造論 · 上帝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中國和創造論 · 中國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伊斯兰教和創造論 · 伊斯兰教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創世記

《创世记》(בראשית,意為“在开始之时”;唐朝景教譯《渾元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區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創世記和創造論 · 創世記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創造論和犹太教 · 犹太教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在不同語言中有不同的含義,常和宗教、神秘學、儀式性的習俗有關。其中一種含義是超自然體系中的至高者(The Most High),不受自然規律限制,反之卻高於自然規律,主宰宇宙萬物和整體世界(Holist World),能對物質相位(Material Phase)施加直接或間接干涉。在所有的人類社會中都存在這種概念化的偶像(Conceptualized Idol),但因各地文化風俗和宗教、信仰、意識形態有異,人們對神的認知完全分歧,導致法西斯思想、無理排他、種族主義、鎖國政策、軍國主義等充滿攻擊性的社會取向(Social Orientation)。.

創造論和神 · 神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生物

生物(拉丁语,德语: Organismus, ,又称有機體)是指稱類生命的个体。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 地球上约有870萬種物種(±130萬),其中650萬種物種在陆地上,220万种生活在水中。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兩點,前者說明所有生物一定會具備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兩個是完全相反的兩個生理反應過程),並且可以將遺傳物質複製,透過自我分裂生殖(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交由下一代繁殖下去以避免滅絕,这是類生命现象的基础。 生命的起源和生命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古早的生命分類已經過時,近代古典生物學的分類又受到分子生物學的挑戰。一般而言,我們將生物分為兩大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分为兩大域: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这两个域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比他们和真核生物的关系更为接近。在演化史的研究上,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一直缺乏联系。類似麻煩的還有病毒與內共生細菌等的分類,隨著現代生物化學的研究逐漸深入,出現了有如物理學中存在量子現象一般,在特定微觀世界下許多傳統認知出現錯誤,導致以往常理被顛覆的情況。 真核生物的特徵是有細胞核以及其他膜狀細胞器(例如動物和植物體內的粒線體粒線體也可以說是植物動物體的發電廠因為他可以製造很多的能量,以及植物及藻類中的葉綠素),一種假說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由内共生细菌(endosymbiotic bacteria)演化而来T.Cavalier-Smith (1987) The origin of eukaryote and archaebacterial cell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503, 17–54 。多细胞生物(又稱至於生物實在30班一年且出來則指包含多于一个细胞的生物,在地質學上直到五億年前才出現大爆發。.

創造論和生物 · 生物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聖經直譯主義

聖經直譯主義(英文:Biblical literalism)也譯作經律主義,指一種認為《聖經》字面上的意義不具有隱喻與象徵的思想。這種思想與聖經無誤(英文:biblical inerrancy)思想並不完全相同,聖經無誤思想是對於《聖經》寫作者的誠信之認同;聖經直譯主義則是對於《聖經》字面意義上的認同,無論其是否合乎信仰。 聖經直譯主義也被應用在聖經詮釋學(Biblical Hermeneutics)中的文法歷史釋經法(Historical Grammatical method),是屬於保守基督教,基督教基要主義和許多福音神學主要採用的方法。.

創造論和聖經直譯主義 · 聖經直譯主義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創造論和英国 · 英国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創造論和旧约圣经 · 旧约圣经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摩西

摩西(מֹשֶׁה),天主教依拉丁文汉译為梅瑟,唐朝景教譯為牟世法王,伊斯蘭教稱為穆撒,,是在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等书中所记载的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犹太教徒認為他是猶太教的創始者。他在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裡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按照以色列人的传承,摩西五经便是由其所著。 按照出埃及记的记载,摩西受天主雅威(Yehoweh,或作上帝耶和華)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离開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的应许之地。11天的路程因為以色列民的頑梗、悖逆不相信上帝會幫助他們,故经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才進入應許之地。但摩西因在加底斯巴尼亞以色列民因沒水喝向摩西爭鬧,摩西因情急沒有遵從上帝的命令,說了急燥的話,因此上帝不讓摩西跟著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摆脱了奴役的悲惨生活,学会遵守犹太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支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当代学术界共识视摩西为一个传说人物,而非历史人物William G. Dever 'What Remains of the House That Albright Built?,' in George Ernest Wright, Frank Moore Cross, Edward Fay Campbell, Floyd Vivian Filson (eds.) 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Scholars Press, Vol.

創造論和摩西 · 摩西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創造論和教会 · 教会和诺亚方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創造論和诺亚方舟之间的比较

創造論有130个关系,而诺亚方舟有9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4,杰卡德指数为6.25% = 14 / (130 + 94)。

参考

本文介绍創造論和诺亚方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