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利比亚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利比亚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之间的区别

利比亚 vs. 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ليبيا),是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共和國、乍得、尼日尔、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 利比亚地区曾先后属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及奥斯曼帝国;1912年意大利王国战胜奥斯曼帝國,使利比亚成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比亚于1951年独立,建立了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反对君主制的利比亚绿色革命爆发,革命的发动者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卡扎菲成为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2年后加入了阿拉伯联邦共和国;1977年联邦解散后更名为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和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但政权实质未变;2011年,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覆灭,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改利比亚的国号为“利比亚”;2013年,内战后组建的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又改国号为“利比亚国”。. 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Sinai and Palestine Campaign;Sina ve Filistin Cephesi),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战区。对战双方为大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德意志帝国则作为盟友支持奥斯曼帝国。1915年,奥斯曼帝国袭击苏伊士运河,战争打响。1918年的穆德洛斯停战协定标志着战役的结束。奥斯曼帝国被迫割让叙利亚及巴勒斯坦。 1915年1月,德国领导下的奥斯曼军队入侵当时的英国保护国埃及所管辖的西奈半岛和苏伊士运河,标志着战役的开端。加里波利战役后的老兵组成埃及远征军和驻巴勒斯坦第四军并于1916年投入到西奈半岛的战事之中。此次战役期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骑兵师与第五十二低地步兵师成功地把奥斯曼军驱逐出了该地区。在1916年8月的罗马尼之战、10月的马德哈巴之战及1917年1月的拉法之战中,英国三战三捷。重新占领了埃及大部。随后,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第二次加沙之战时在巴勒斯坦南部击败了英国的埃及远征军。 1917年4月至10月,双方在南巴勒斯坦对峙。泰尔·埃尔·库维尔斐之战、哈雷拉及谢里亚之战和第三次加沙之战后,艾德蒙·艾伦比率领英军占领了贝尔谢巴。在随后的行动中,大约50英里的奥斯曼帝国领土因埃及远征军11月17日至12月30日在穆加尔山脉的胜利及11月10日至14日的耶路撒冷之战而易手至大英帝国。但由于英国在西线战场大败于埃里希·鲁登道夫所发动的春季攻势,埃及远征军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兵员支援西线。这期间,远征军于1917年3月及1918年4月试图攻占安曼和伊斯萨尔特,但未获成功。之后,艾伦比的军队在美吉多之战以机动战的方式再次展开进攻。在图勒凯尔姆、塔布索尔两地的步兵战的胜利使得英军能够在奥斯曼帝国前线打出几个缺口以便沙漠骑兵军团能够在犹太丘陵地带包围敌方步兵。如此一来,骑兵得以参加拿撒勒之战与萨马克之战。英军占领了阿福拉、贝珊、杰宁和太巴列。沙龙之战、纳布卢斯之战及第三次外约旦攻势中接二连三的败北让奥斯曼帝国损失了三个军。帝国数千兵员被俘,大量装备遭英军收缴。英国乘胜追击,占领了大马士革与阿勒颇。1918年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签署了穆德洛斯停战协定。这一协定宣告了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的落幕。英国在战后接管了巴勒斯坦而叙利亚与黎巴嫩则由法国托管。 该战役在战时未获关注。英国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次要的军事行动。在西奈及巴勒斯坦浪费的宝贵资源对他们来说不如花费在西线战场上。印度人则对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及占领巴格达城更感兴趣。澳大利亚在该战役中直到其首位官方摄影师弗兰克·赫尔利于1917年8月来到战场后才有战地通讯记者。之前他则在西线报道战事。而其首位官方通讯记者亨利·古莱特则于当年11月才赴任。 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导致新的土耳其共和国在1923年的土耳其独立战争中成立,延续了六百年的奥斯曼帝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32的伊拉克王国,1943年的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的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以及1948年的以色列和约旦王国依次在原有的英法托管地上建国。.

之间利比亚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相似

利比亚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埃及奥斯曼帝国苏丹共和国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利比亚和埃及 · 埃及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利比亚和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帝国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 查看更多 »

苏丹共和国

苏丹共和国(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Republic of the Sudan),简称苏丹,南苏丹独立后有时也被称作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国名源于阿拉伯语「Bilad-al-Sudan」,字面意思为“黑(人)的土地”。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爲非洲面積第三大國、世界面積第16大國。首都喀土穆。人口多为阿拉伯穆斯林。曾被失敗國家指數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归咎於军政府在达尔富尔战乱问题上的专制统治。同时,南苏丹於2011年1月9日举行公民投票,98.83%的投票支持獨立。2011年7月9日,南蘇丹共和國正式宣佈獨立。.

利比亚和苏丹共和国 · 苏丹共和国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利比亚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之间的比较

利比亚有190个关系,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有7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1.14% = 3 / (190 + 73)。

参考

本文介绍利比亚和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