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和奥斯曼帝国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区别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 vs. 奥斯曼帝国

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伯爵(Leopold Josef Graf Daun, Fürst von Thiano,1705年9月24日— 1766年2月5日),又名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或道恩,Thiano親王,奧地利陆军元帅,生於維也納。 道恩的祖、父兩代都是從軍的,這令他從小就對軍事產生興趣。他於1718年在開始於他父親在西西里的團中從軍。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攀升至上校,又在1737年至1739年與鄂圖曼帝國作戰中升至少將。及後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道恩充分發揮出他小心謹慎的領導才能。他參與過查圖西茨會戰,又在多瑙河岸的戰爭中表現出色,受到了奧托·馮·特勞恩的提拔,擔任後衞,在霍亨弗里德堡戰役和索爾戰役中參與指揮,同年晉升至中將。他及後在尼德蘭Battle of Val的表現得到了奧地利大公瑪麗婭·特蕾西婭的充分肯定,令他成為了維也納司令官及金羊毛騎士,在1754年授予元帥軍銜。 正當在七年戰爭爆發前,他在重整奧地利陸軍中下了很大苦功,並在威尼奴爾斯塔特成立了陸軍軍官學校。布拉格戰役之後,奧地利野戰軍撤退,布拉格被圍困。維也納改派戰爭會議主席,老資格的道恩出任總司令,此後,道恩在整個七年戰爭中,都是普魯士的最大的對手。道恩出任總司令後,快速在6月間就全面恢復率軍反攻,1757年6月18日,道恩的以堅固設防抵擋腓特烈大帝的普軍進攻,在科林戰役中擊敗普軍,擊敗「軍事天才」腓特烈成為他的軍事生涯中的首作,更因此被瑪麗婭·特蕾西婭授與了大十字勳章。及後的1757年,他由曾派出哈迪克中將的一支3,400人小隊成功偷襲柏林,挫普軍軍心。及後又連續大敗奧古斯都·威廉 (布朗斯維克-貝費恩)的普軍並俘獲之,更攻陷了西里西亞首府布雷斯勞及其幾乎全境被佔領。 腓特烈聞聽噩耗後留下還軍北返,在洛伊滕會戰大敗奧地利軍隊司令查理·亞歷山大。道恩在這次敗績後正式代替了查理全權指揮奧軍。在霍克齊戰役中乘夜以8萬大軍成4路縱隊偷襲普軍營地,令普魯士損失了9,000多官兵,包括兩位元帥。奧俄聯軍庫勒斯道夫戰役打敗普軍後,俄將薩爾特科夫和道恩之間嚴重不和令俄奧兩軍未能夾擊柏林,給了普魯士一線生機。1760年夏季以後,奧軍在各戰線上多番受挫,道恩亦在托爾高戰役中受傷,被送回維也納。後來普軍又在博克施道夫戰役中逼使道恩指揮的奧軍全線退卻。 道恩一直擔任司令直至戰爭結束,並在戰後大力重整奧地利軍隊。1762年瑪麗婭·特蕾西婭委派他為president of Hofkriegsrath。瑪麗婭·特蕾西對他的評價很高,曾經稱他為「奧地利的拯救者」。奧地利第五十六步兵團亦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之间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和奥斯曼帝国相似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和奥斯曼帝国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奥地利奥斯曼帝国維也納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和奥地利 · 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和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和維也納 · 奥斯曼帝国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比较

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有34个关系,而奥斯曼帝国有31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0.87% = 3 / (34 + 311)。

参考

本文介绍利奧波德·約瑟夫·馮·道恩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