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凱達格蘭族和臺北市歷史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凱達格蘭族和臺北市歷史之间的区别

凱達格蘭族 vs. 臺北市歷史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分布於淡水、台北、基隆一帶,以台北盆地為主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因漢化而難以辨別。語源自社寮島kuvu社語、北投社語之自稱Kitaganan(參見阿美語Ciwidian. 臺北市歷史包括臺北從移民聚落、殖民城市、到現代國際性的大都市的歷史過程。 臺北市歷史可追溯至清代1709年陳賴章墾號開墾大加蚋,亦可从1884年臺北府城建城算起。事實上,依照考古所獲得的證據顯示,早在7,000至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市區內的圓山與芝山岩等地已有相當豐富的史前文化。 約2,000年前,臺北市中山區出現了圓山文化,該文化與之後生活於臺北盆地的平埔族有極深的淵源。 而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不過,在此段時間,並沒有精確的文字記錄可供後人按年計月地細數臺北歷史史事。這種情況直至17世紀有其文字記載後,才有所改變。.

之间凱達格蘭族和臺北市歷史相似

凱達格蘭族和臺北市歷史有(在联盟百科)38共同点: 基隆市基隆河十三行遺址台北盆地士林區大同區 (臺北市)大稻埕大龍峒大浪泵社婚姻中央研究院中山區 (臺北市)三峽區平埔族圭武卒社北投區北投社唭哩岸凱達格蘭大道入贅內湖區瑞芳區芝山岩闽南民系臺北市里族社艋舺李壬癸松山區 (臺北市)母系制度...汐止區淡水河漢人漢化新店區新店溪新莊區日本人 扩展索引 (8 更多) »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凱達格蘭族和基隆市 · 基隆市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基隆河

基隆河是位於臺灣北部的河川,也是淡水河三大上游支流之一,為臺灣少數以「河」為名的河川,全長86.4公里,橫跨新北市、基隆市與臺北市。該河川雖以「基隆」為名,但實際上主流及其支流主要分布於新北市與臺北市,實際流經基隆市之河段僅約15公里(佔15%)。.

凱達格蘭族和基隆河 · 基隆河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遺址,是臺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出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臺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是目前臺灣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臺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

凱達格蘭族和十三行遺址 · 十三行遺址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台北盆地

臺北盆地是臺灣北部的一個地理區域,是臺灣第二大盆地,海拔20公尺以下的平地面積約243平方公里。臺北盆地北側為大屯火山群,西鄰林口臺地,南接雪山山脈,東南邊則是松山丘陵。臺北盆地的形狀接近三角形。三個端點分別是:.

凱達格蘭族和台北盆地 · 台北盆地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士林區

士林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北方,區內東北為大屯火山群,以七星山為最高(1,120公尺);東南有大崙山及大直諸山。 士林區宜住宜商,市況繁榮,為臺北市十二行政區面積最大的區,其人口僅次於大安區。蔣中正生前居住的士林官邸與臺北唯一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市民假日的好去處,臺北捷運劍潭站旁的士林夜市揚名國際。臺灣著名高級住宅區天母外籍人士眾多,係因大使館以及臺灣四所外僑學校坐落之故。士林區文教設施亦豐,以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為首、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等社教場所均位於本區, 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士林區為玫瑰,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凱達格蘭族和士林區 · 士林區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大同區 (臺北市)

#重定向 大同區 (臺灣).

凱達格蘭族和大同區 (臺北市) · 大同區 (臺北市)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大稻埕

大稻埕(Tōa-tiū-tiâⁿ,Twatutia或Dadaocheng),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凱達格蘭族和大稻埕 · 大稻埕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大龍峒

大龍峒,或稱大浪泵、大隆同(台語稱作Tōa-lông-pōng,平埔族巴賽族巴賽語稱作Pourompon),位於台灣淡水河與基隆河交口附近,今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一帶,是晚於艋舺而早於大稻埕的台北市舊聚落。.

凱達格蘭族和大龍峒 · 大龍峒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大浪泵社

大浪泵社(Daronpon),又名巴浪泵社(Paronpon),為18世紀前,台灣平埔凱達格蘭族的一支系部落。.

凱達格蘭族和大浪泵社 · 大浪泵社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婚姻

婚姻是一種人際間取得親屬關係的社會結合或法律約束。根據观念和文化的不同,通常以一種親密或性的表現形式被承認,這種結合通常以婚禮的方式来对外宣告其正式成立。结婚的具体原因很多,比如法律、社會、情感、經濟、精神和信仰的需要。通常,婚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婚姻雙方家長互稱“親家”或“姻親”。 現代婚姻普遍為單偶制形式。但在部分地區過去的文化歷史及許多古老部落中亦存在其他的婚姻形式,現今某些地区或宗教的法律亦承認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多偶制婚姻。 世界上多数国家与地区采用婚姻登記制,在满足其他条件下不限制結婚次數。目前,世界上婚龄最长的夫妇已经结婚80年。.

凱達格蘭族和婚姻 · 婚姻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中央研究院和凱達格蘭族 · 中央研究院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山區 (臺北市)

中山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市中心偏北,此區因孫中山曾於中正區梅屋敷(今國父史蹟紀念館)休憩,為紀念之因而得名。中山區鄰近臺北車站,是較早開發的臺北城區,中山北路貫穿此區。沿著中山北路有銀行與許多旅館,為臺北市最具代表性的南北軸線,與其平行的林森北路則是臺北市區內知名的紅燈區。區內地標建築為中山足球場及臺北市立美術館。中山區在基隆河以北的部分為大直,是臺北市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新興起的高級住宅區,2010年臺北市舉辦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中山區為蝴蝶蘭,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中山區 (臺北市)和凱達格蘭族 · 中山區 (臺北市)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三峽區

三峽區,原名為三角湧(羅馬拼音Sann-kak-íng)為台灣新北市的市轄區之一,位於臺北盆地的西南隅,三面環山,僅西北一隅面向大漢溪河谷平原。東為新店區、烏來區,南為桃園市復興區,西為桃園市大溪區,北為鶯歌區、樹林區、土城區。 三峽市區早期由於地處山麓地帶,又有溪流匯集,市況一度甚為繁榮,直到日治時代後期均有船舶運輸,碼頭地點約在目前祖師廟前的橋頭位置,其後因沙石淤積而不再有航運之利,發展漸趨停頓,人口數也長期停滯。1997年「臺北大學特定區」設立,龍埔地區一帶因此人口增加發展成新興社區,2009年三峽人口突破10萬人,同年龍埔里行政調整為龍埔里、 龍學里 、龍恩里。目前台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在臺北大學特定區東南側(劉厝埔、麥仔園一帶)規劃新成立的「麥仔園都市計畫區」及規劃興建捷運三鶯線,不過預計要徵收86公頃民地與農地,但可能造成2千人被迫搬遷而引發極大爭議,引起龍埔居民們組成三峽龍埔里自救會居民多次到新北市政府前抗議表達強烈不滿,新北市府也做出回應表示,麥仔園都市計畫將暫緩實施。.

三峽區和凱達格蘭族 · 三峽區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平埔族

#重定向 平埔族群.

凱達格蘭族和平埔族 · 平埔族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圭武卒社

圭武卒社(巴賽語:Ki-motsi、或Kanatsui),為20世紀前,台灣平埔巴賽族之一部落,活動範圍約為現今台北市淡水河岸的大稻埕一帶。圭武卒社(Kimotsi)是以閩南語譯音,另有奇武卒社、圭母卒社或奎府聚社的別稱。.

凱達格蘭族和圭武卒社 · 圭武卒社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北投區

北投區是臺灣臺北市最北邊、以及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著名的北投溫泉及關渡風景區也位在此區。臺灣温泉史源頭在北投,於1896年由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在此設立臺灣第一家温泉旅館「天狗庵」。。其東側以磺溪上接中山樓右側山脊至馬槽橋沿山溝、南側以基隆河與士林區相望,北側鄰新北市三芝區與金山區,西側與新北市淡水區為鄰。 此區自然資源豐富,陽明山國家公園即位於此區及士林區。此區醫療資源亦豐,許多醫療中心、醫護院校均位於本區,是故未來本區欲開發之士林北投科技園區將以生技醫藥產業為主軸。2010年臺北市政府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北投區為櫻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凱達格蘭族和北投區 · 北投區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北投社

北投社(巴賽語:Ki-pataw)為台灣清治時期平埔族之巴賽族中的一社。「北投」發音為Pataauw,巴賽語為女巫的意思,經猜測,是因為該地為硫磺產地,煙孔瀰漫似乎有女巫出現而得名。.

凱達格蘭族和北投社 · 北投社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唭哩岸

#重定向 唭里岸.

凱達格蘭族和唭哩岸 · 唭哩岸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凱達格蘭大道

凱達格蘭大道(簡稱凱道)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道路,全線位於總統府與景福門之間。原名「介壽路」,1996年3月21日改為現名,來源自此處為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之傳統領域。該道路見證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至今歷次國家中樞儀式慶典,與自由廣場並列為臺北市的集會遊行舉辦時選擇的重要集結點。.

凱達格蘭大道和凱達格蘭族 · 凱達格蘭大道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入贅

入贅又稱為招贅、入贅婚,為婚姻模式一種。簡單來说,男子如同古代女子出嫁般,成為女方家庭成員,視岳父母為父母。入贅的男子稱為贅婿或贅夫。 在中国,入贅俗稱「倒插門」、「上門女婿」,入赘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通常子女必須全部隨母姓,或者僅留下一個子女從父姓;有些地區較寬鬆,是第一个兒子從母姓,其他隨父姓(閩南語俗稱抽豬母稅),部分門閥的入贅婚,甚至會有男子必須冠姓(冠上妻家姓氏),不許納妾,不許祭拜原族祖先,僅有每年的正月初二才能回家探望親生父母,由於传统父系社会中,一般是男方經濟能力较差,女方富裕且没有兄弟(或兄弟因出家等問題,不能繼後)才會發生入赘的情形,故社會上時常輕視贅婿,認為是無力謀生的男子。 另外,白族、彝族、瑤族、大和族、琉球族還有種以養子名義入贅的約定習俗(婿養子),這種婚俗中的男子婚後改用妻姓,依照妻子家中排行,妻子的兄弟姊妹亦視之為兄弟而非「姊夫」或「妹夫」,並可繼承妻家的家業。 也有一些介乎兩者之間,如傣族的女婿要在外家生活一段子,才可視情況決定可否自立門戶。.

入贅和凱達格蘭族 · 入贅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內湖區

內湖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東北地區,為其十二個行政區之一。因其境內多山丘,形成多處小盆地地貌,當地人臺灣閩南語稱山坳地為「湖」,故內湖是「內部盆地」之義。臺語「內面即湖」或「內面彼湖」之稱謂;所指的盆地範圍係以北側自大金面山到碧湖國小的山陵,東緣從綠大地社區、成功公園到清白新村,南邊從白鷺山延伸到公館山之山丘北坡,西方是江南街處,在其中間形成一山坳型盆地。內湖區境內尚有「畚箕湖」、「北勢湖」、「白石湖」和「牛稠湖」等老地名,命名方式,亦是依地形和先民開墾事跡有關連性,而非指有水的湖泊名稱。工商活動部分,內湖科技園區則有許多新建商辦大樓,三軍總醫院及臺灣多數媒體皆將總部設於此。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內湖區為九重葛,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內湖區和凱達格蘭族 · 內湖區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瑞芳區

芳區是中華民國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區,位於全市東北方,左側與臺灣省基隆市相鄰。昔日以礦業繁一時,1990年代以來發展出以礦業文化為中心的觀光業。.

凱達格蘭族和瑞芳區 · 瑞芳區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芝山岩

芝山岩為臺北市士林區大直一帶的獨立小山丘,標高約51.5公尺,面積約10公頃。當地人也稱此山為「圓山仔」。18世紀,大量福建漳州移民移居該山丘附近的台北八芝蘭(今士林區),因其小山丘風景很像漳州芝山,故以芝山岩為名。除此,一般來說,該地名命名方式與山頂上的芝山巖廟宇也有很大關係。(「巖」與「岩」同音。).

凱達格蘭族和芝山岩 · 臺北市歷史和芝山岩 · 查看更多 »

闽南民系

閩南民系,簡稱閩南人,客家稱河老(Hô-ló),又稱福佬(Hok-ló)、學佬(Ha̍k-láu),是漢族七大民系中閩民系的分支之一。閩南裔人主要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以及東南亞等華裔聚居地,若加上世界華僑總和則人口超過1億。狹義的閩南人指的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使用泉漳片者,約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廣東與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與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的閩南移民;廣義的閩南人則包括了潮汕人、海陸豐話、浙南閩語、龙岩话、大田话、雷州话、海南話、中山閩語的使用者。在中國大陆福建省、臺灣各縣市(除了南桃園地區、新竹縣、苗栗縣)、东南亚国家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閩南裔人口大多是當地優勢族群。 今日在臺灣的泉漳後裔若以國語自稱,慣用詞多為「臺灣人」、「本省人」、「閩南人」,若以母語臺灣話自稱則有臺灣人、河洛人、本省人等稱法。臺灣史教科書使用閩南人一詞。桃園市政府使用河洛人一詞,並舉辦桃園河洛文化節。而東南亞各國閩南裔則常以「福建人」做自稱。因臺灣人並非由單一族群及使用單一語言所組成,在需國語情境細分所屬族群時,亦會依來臺祖使用臺灣河洛人一詞。.

凱達格蘭族和闽南民系 · 臺北市歷史和闽南民系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凱達格蘭族和臺北市 · 臺北市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里族社

里族社(巴賽族:Lichoco)為17世紀之前,活躍於今臺北市內湖區的平埔族之凱達格蘭族的一支系。因為平埔族稱基隆河為「里族河」(licouquie),因此將偎河而居的此族社,稱為里族社。.

凱達格蘭族和里族社 · 臺北市歷史和里族社 · 查看更多 »

艋舺

艋舺(巴賽語:Bangka;台羅:Báng-kah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又稱文甲,屬大加蚋堡,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之一,即今萬華之前身。十七世紀荷蘭的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 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亦為當時台湾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平埔族驱船与汉人交易,因称船为Bangka,而被闽南语转称此地为“艋舺”。台灣日治時期,因臺灣話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发音的「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此被當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今日臺灣閩南語猶稱其「艋舺」,但是在地人的定義認為「艋舺」並不等於「萬華區」。.

凱達格蘭族和艋舺 · 臺北市歷史和艋舺 · 查看更多 »

李壬癸

李壬癸(),台湾語言學家,台灣南島語言學先驅、亦尊稱為「臺灣南島語言研究之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宜蘭出身的詔安客家人。YD digital & creative 毅達數位創意,,2009 總統科學獎(Presidential Science Prize)·表揚實錄,.

凱達格蘭族和李壬癸 · 李壬癸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松山區 (臺北市)

#重定向 松山區 (臺灣).

凱達格蘭族和松山區 (臺北市) · 松山區 (臺北市)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母系制度

母系制度,是以母系親屬為世系继承的親屬制度。因為早期人類社會中,不知其父者多,因而養育孩子的母系社會自然形成,但文明形成後逐漸被父系系統取代,今日特別是在簡單群落中比較常見。但有些雄性大量死亡的情況,例如經歷戰爭的父系社會,母系制度會回歸一部分。.

凱達格蘭族和母系制度 · 母系制度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汐止區

汐止區 (tl),是中華民國新北市的市轄區,屬於台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1999年6月28日因人口超過十五萬人,由鎮改制為縣轄市。2010年12月25日,因原來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並改名為新北市,所以所屬的原來縣轄市汐止市,便改制為汐止區。現今人口19.9萬餘人。 汐止區位於新北市東北部,西以大坑溪、基隆河、內溝溪與台北市相鄰,東則以丘陵地與臺灣省基隆市相鄰,介於台北市和基隆市之間。全區地形多元,僅在基隆河沿岸有狹長平原,氣候常年多雨。.

凱達格蘭族和汐止區 · 汐止區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淡水河

淡水河(臺羅:Tām-tsuí-hô;四縣腔:Tam suiˋ hoˇ),別名淡江、稻江、契馬諾。是一條位於臺灣北部的河流。幹流長158.70公里,為臺灣第三長之河流,僅次於濁水溪及高屏溪;流域面積2,726.00平方公里,遍佈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與新竹縣、宜蘭縣局部,亦為臺灣第三大,被列為中央管河川,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河川。淡水河流域內人口近八百萬,幾占全國人口三成,工商業發達,是臺灣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淡水河發源自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品田山(標高3,529公尺)上。淡水河分別有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與新店溪流經於新北市板橋區的港仔嘴後即稱為淡水河,淡水河於關渡納入基隆河後,向北流向淡水油車口而注入臺灣海峽,一般所稱廣義的淡水河,是指整個淡水河水系而言;而狹義的淡水河,則是指江子翠到油車口河段。此段長度僅23.7公里,卻是台灣少數河面寬廣、流速穩定與可進行水運的河流。 早期淡水河肩負台北盆地的水運重任,近代以降的淡水河則兼具供給臺北都會區民生用水、農業灌溉、都市排水及防洪等功能,中下游則成為排水集汙之河道。淡水河流域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包括人口成長、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趨勢,均與淡水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凱達格蘭族和淡水河 · 淡水河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漢人

#重定向 汉族.

凱達格蘭族和漢人 · 漢人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漢化

漢化(Sinicization,sinicisation,sinofication,或sinification),也称中國化、華化,是指將其他非漢族的語言或文化,同化成為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文化,或是使用漢族的語言,中文,的過程。漢化被許多人認爲是文化同化的一種形式。有部份人认为汉化是強勢漢文化對其他弱勢文化的破壞與侵吞。漢化、中國化與儒化等,都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缺少嚴謹的定義,也因此常會造成爭議。.

凱達格蘭族和漢化 · 漢化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新店區

新店區是臺灣新北市所轄管的一個市轄區,位處臺北市的南側,屬於臺北都會區內圈的衛星城市之一,其境內大多屬丘陵地形,北邊大致以新店溪與其支流景美溪與臺北市南緣的文山區為界。新店境內有碧潭風景區,為北臺灣著名觀光景點之一,而由於新店近年有數座大型造鎮社區進行開發,當地已成大臺北南側郊區主要的新興住宅供給地區。.

凱達格蘭族和新店區 · 新店區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新店溪

新店溪位於台灣北部,是淡水河水系三大支流之一,河長81公里,流域面積921平方公里。主流上源為北勢溪,發源於雙溪區鶯子嶺北側標高約700公尺處,向西流至新店區龜山支流南勢溪後,始稱為新店溪。合流後往北流經屈尺、直潭、新店,在景美附近匯入另一支流景美溪後,形成新北市、台北市之天然邊界,流至江子翠與大漢溪交會後,改稱為淡水河。.

凱達格蘭族和新店溪 · 新店溪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新莊區

新莊區是臺灣新北市下轄的市轄區,屬於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有不少在臺北市工作的通勤人口。新莊區有綿密的住宅區,區內設有新北產業園區、化成工業區、西盛工業區等製造業和輕工業基地。2000年以降,新開發頭前重劃區與新莊副都心,行政院合署大樓位於副都心內。.

凱達格蘭族和新莊區 · 新莊區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日本人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現在日本吸引了相當多的外國人在日本生活,當中大部分是華人與西方人,部份外國人歸化了日本國籍,也成為日本人的組成部份。.

凱達格蘭族和日本人 · 日本人和臺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凱達格蘭族和臺北市歷史之间的比较

凱達格蘭族有92个关系,而臺北市歷史有37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8,杰卡德指数为8.14% = 38 / (92 + 375)。

参考

本文介绍凱達格蘭族和臺北市歷史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