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军事技术与装备和冷战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军事技术与装备和冷战之间的区别

军事技术与装备 vs. 冷战

军事技术与装备,簡稱軍備,羅列了古今各式各樣的武器、技術,甚至理論,為軍事學中重要的一環。.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之间军事技术与装备和冷战相似

军事技术与装备和冷战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相互保證毀滅核武器核战争民事防护洲際彈道飛彈

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

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又称分导式多弹头,簡稱MIRV。是多彈頭發展的另外一個型態,也可以算是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功能強化版。 MIRV也是在彈道飛彈的鼻端裝載多枚核子彈頭載具,這些載具的特點是他們能夠各自攻擊不同的目標。與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的最大差異就在於這兩者之間可以設定攻擊目標的多寡。 由於MIRV可以設定對不同座標的不同目標發動攻擊,也就擴大了一枚彈道飛彈可以同時攻擊的目標數目,降低需要的飛彈數目就能夠達到相同的攻擊目的。在增加一枚飛彈可以同時攻擊目標數量的同時,也提高反彈道飛彈的作業和攔截難度。 MIRV需要在載體上設計改變航向和彈道的火箭以分別將彈頭於指定的空域釋放,技術難度上面高於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 Category:彈道飛彈.

军事技术与装备和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 · 冷战和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 · 查看更多 »

相互保證毀滅

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簡稱M.A.D.機制,亦称共同毁灭原则)是一種「俱皆毀滅」性質的軍事戰略思想。是指對立的兩方中如果有一方全面使用核子武器則兩方都會被毀滅,被称为“恐怖平衡”。這是根據戰略中的嚇阻理論:要避免有人使用強大武器就必需部署這樣的武器。此一策略實際上是一種纳什均衡,雙方都要避免最糟且有可能會發生的結果-滅絕。.

军事技术与装备和相互保證毀滅 · 冷战和相互保證毀滅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军事技术与装备和核武器 · 冷战和核武器 · 查看更多 »

核战争

核戰爭、核子戰爭,简称核战,是指使用核子武器作戰的战争。在核武器历史上,核武器實際在戰爭上使用,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

军事技术与装备和核战争 · 冷战和核战争 · 查看更多 »

民事防护

民事防护,简称民防,是一种由人民自行組成保護自己家園的編組;後來是由政府編組團隊保护平民免遭战争、自然灾害等事故的行为。它包含一系列紧急措施,如预防、缓和、准备、回应、紧急疏散和恢复。 这一系列行为早在保安團就已有初步探讨,但实际上引起关注并广泛传播是在核武器试验成功之后。 在中国大陆,这项工作主要由中国人民防空(简称“人防”)和中国红十字会负责。 在中華民國有民防團和各縣市民眾自組的守望相助隊、救難協會、救助協會、急難協會、山難協會、水上救生協會、聯合負責;但是,在禍患急難現場,統一由縣市消防局長負責調度指揮。.

军事技术与装备和民事防护 · 冷战和民事防护 · 查看更多 »

洲際彈道飛彈

洲際彈道飛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縮寫为 ICBM)是一種超远程彈道飛彈,射程在5500公里以上,設計用途為投遞一枚或多枚的核彈頭。該種導彈的威力強大,常被設想成導致世界末日的核戰爭中使用的武器。洲際彈道飛彈具有比中程彈道飛彈、短程彈道飛彈和新命名的戰區彈道飛彈更長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然而以射程來區分飛彈種類總是帶有主觀性和一定的隨意性,所以目前並沒有普遍接受的定義嚴格地區分上述各種類型的導彈,所有定義都只在一定的學術群體內部能夠達成共識。 世界上試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是蘇聯的Р-7(蘇軍的暱稱是Семёрка,意為「老七」),北約代號SS-6「警棍」。這枚導彈於1957年5月15日從位於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試射成功,飛行了6000公里。 目前擁有可立即投入使用的洲際彈道飛彈(包括潛射導彈)的國家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朝鮮。在2002年,美國和俄羅斯達成《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ALT),將各自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削減至不多於2200枚。 至於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擁有中程彈道飛彈,而且正在研發洲際彈道飛彈。 普遍相信朝鮮正在研發洲際彈道飛彈火星14彈道飛彈,該國在1998年和2006年進行的兩次飛彈試射未取得明顯的成功,但是2017年的試射已經達到洲際飛彈的理論水準,火星15彈道飛彈更達到了大國標準,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才能建造,同時還要能運作這樣的飛彈。.

军事技术与装备和洲際彈道飛彈 · 冷战和洲際彈道飛彈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军事技术与装备和冷战之间的比较

军事技术与装备有498个关系,而冷战有34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0.72% = 6 / (498 + 341)。

参考

本文介绍军事技术与装备和冷战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