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冈比西斯二世和尼罗河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冈比西斯二世和尼罗河之间的区别

冈比西斯二世 vs. 尼罗河

冈比西斯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现代波斯语:کمبوجیه دوم;Καμβύσης;)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国王居鲁士大帝(前529年—前522年3月在位)的儿子。 前539年居鲁士大帝擊敗巴比倫王拿波尼度,成功奪取巴比倫,岡比西斯大约于前537年在巴比伦担任居鲁士的全权代理人,前522年居鲁士大帝戰死後繼承其王位,前525年他率波斯军队入侵埃及。昔兰尼(希腊在北非的殖民地)和利比亚自愿臣服冈比西斯;埃及在其军队于贝鲁西亚为冈比西斯击败后投降,法老普萨美提克三世被俘。前525年5月25日,冈比西斯成为埃及统治者,建立埃及第二十七王朝(波斯第一王朝)。他使用“埃及皇帝,诸国皇帝”为称号。 前524年冈比西斯二世入侵古实(即努比亚)受挫,同年在埃及发生反对波斯统治的暴乱。冈比西斯二世镇压暴乱后又策划征服古实,然而这一计划为波斯本土发生的高墨塔(伪斯梅尔迪士或伪巴尔迪亚)起义所打断。冈比西斯遂挥师回国。但在途中逝世。 由於後來的波斯王位,是由曾經被居魯士大帝懷疑有叛變的大流士一世所繼承,根據冈比西斯二世按照居魯士的政策寬容對待地方宗教的方式,與其被稱為殘暴的傳聞有所出入,很有可能類似中國唐代的李世民政變上位之後,抹黑父親李淵跟大哥太子李建成那般。而今天許多歷史學者考究,認為大流士一世應該才是篡位者。 而岡比西斯二世實施寬容宗教與殘暴傳聞的出入,更反過來可以推論出歷史遭受相當程度的竄改,以此反過來推理,認為大流士一世是篡位者,後來竄改歷史的可能性則更高。. 尼罗河(النيل,埃及語:iteru,科普特语:piaro或phiaro)是一条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罗河長6,853公里,是世界上第一长的河流。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来源,但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它源于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其最远的源头位于卢旺达(),向北它流经坦桑尼亚并注入維多利亞湖,再从此湖中溢出注入艾伯特湖,往北流入乌干达和苏丹共和国南部,并于后者处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藍尼罗河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納湖(),从东南流入苏丹。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罗河藍尼罗河相汇,形成尼罗河。 尼罗河从苏丹首都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所经过的地方均是沙漠。从古代开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罗河而形成和兴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数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址均位于尼罗河畔。 在其入海口尼罗河形成一个巨大的三角洲,在这里它注入地中海。.

之间冈比西斯二世和尼罗河相似

冈比西斯二世和尼罗河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埃及法老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冈比西斯二世和埃及 · 埃及和尼罗河 · 查看更多 »

法老

法老(希伯來语:פרעה,希腊语:Φαραώ,埃及文转写:pr ʿ3)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作为颂词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将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是国家政权的最高代表,掌握军、政、神权。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冈比西斯二世和法老 · 尼罗河和法老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冈比西斯二世和尼罗河之间的比较

冈比西斯二世有16个关系,而尼罗河有8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1.94% = 2 / (16 + 87)。

参考

本文介绍冈比西斯二世和尼罗河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