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之间的区别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 vs.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是指1919年6月21日德国海军公海艦隊於斯卡帕湾的一次集体自沉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8年11月21日,德国公海舰队的74艘战舰被协约国扣押,驶入英国奥克尼群岛斯卡帕湾。1919年,拟定凡尔赛和约的谈判并不顺利,最后,英国政府向德国下达最后通牒:6月21日中午之前全盘接受和约条款,否则再次面临战争。德国政府已决定接受和约条款,但是在斯卡帕湾的德国舰队的军官们看到当地英国报纸关于“停战谈判濒临破裂”和“可能恢复军事敌对”的报道,以为双方的谈判已经破裂,为防止舰队落入敌人手中,开始预谋自行将军舰凿沉。1919年6月21日,英国舰队离开斯卡帕湾出海训练。11:20,全体德国军舰都收到来自旗舰埃姆登号巡洋舰上发出的预先制定的信号—「第十一節」信號(此為德國人飲用啤酒的俚語,意為「暢飲」),所有的德艦也掛上了被禁用的德國海軍軍旗。12點16分,「腓特烈大帝號」首先自左舷進水,而後所有德艦都慢慢沉沒,港內駐守的英軍亂成一團,試圖阻止德國人自沉,還開槍射擊,包括「藩侯號」戰艦艦長舒曼少校等人共9位德國官兵被打死、16人負傷。整个自沉行动历时约6个小时。全部被拘留的德国军舰中有52艘沉入了海底,包括11艘战列舰中的10艘和所有5艘战列巡洋舰。沉没军舰吨位为被扣押舰队总吨位的95%。.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SMS Seydlitz)是德国海军于1911年开工建造的一艘战列巡洋舰。该舰在毛奇级战列巡洋舰基础上改进设计,为了改善适航性能,提高舰艏乾舷;加强舰体强度,在装甲和水密防护上做了大的改进,侧舷水线防御装甲厚度接近吨位相近的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塞德利茨号艉部炮塔炮弹装填室被击穿,引发大火险些发生弹药库殉爆,造成后部两座主炮炮塔失去作战能力。德国海军根据这次作战的教训,改进了弹药储藏室和弹药输送通道的防护措施,防止炮塔及其弹药输送通道一处受损,火势下窜到弹药库,而危及全舰安全。在日德兰海战中,塞德利茨号被22发大口径穿甲弹和1枚鱼雷命中,全部的五座主炮炮塔被毁,船舱内大量进水,总进水量超过排水量的五分之一。在与舰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自蹒跚返回了德国本土基地,堪称离奇,塞德利茨号出色的损管和防护设计为其赢得了“不沉战舰”之名。德国战舰采用的水密结构设计和炮塔防护的优点为此后各国建造大型军舰时所借鉴。战争结束后塞德利茨号被引渡到英国,在斯卡帕湾自沉。.

之间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相似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德国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战戰艦战列巡洋舰斯卡帕湾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德国 ·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德意志帝國海軍 ·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和德意志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戰艦 ·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和戰艦 · 查看更多 »

战列巡洋舰

戰鬥巡洋艦(battlecruiser 或 battle cruiser;又名巡洋戰艦,或簡稱戰巡)是一種短時間活躍於20世紀初的主力艦。戰鬥巡洋艦在尺寸、造價和武裝與戰艦相近,但一般裝甲都較其薄弱,以換取更高的航速。世界上第一批戰鬥巡洋艦為英國所建造,與同時代的「無畏艦」取代「前無畏艦」一樣,戰鬥巡洋艦也是「裝甲巡洋艦」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結果。戰巡的設計理念是以自身高航速的優勢去追捕速度較慢的巡洋艦,並透過戰艦級別的火力摧毀,而裝甲厚重、航速較慢的戰艦則加以迴避。然而在實戰中,大多情況是戰鬥巡洋艦與防護較佳的戰艦共同作戰,其選擇性交戰的構想難以實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只有英國、德國、鄂圖曼土耳其、澳大利亞和日本海軍使用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著名相關海戰包括福克蘭群島海戰、德軍於北海襲擾英國沿海都市的行動以及史上最大規模的主力艦海戰——日德蘭戰役。英軍的戰鬥巡洋艦隊在日德蘭戰役中受創嚴重,其輕裝甲難以承受大口徑艦砲彈藥的破壞。戰後,主力艦的設計傾向轉為戰艦航速增快、戰巡則是裝甲增厚,戰鬥巡洋艦與快速戰艦之間的分野也越來越模糊不清。《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各國的主力艦建造計畫受到了限制,催生了各種特定數據限制的「條約型」戰艦與戰巡,部份的建造計畫也因此廢止。 1930年代起,世界上只剩下英國海軍繼續服役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日本的戰巡則已經被重新改造過,與戰艦幾近相同的性能。 二戰期間,戰鬥巡洋艦再度被投入戰場,但只有一艘存活至戰後。戰巡重新定位於為大型「巡洋艦殺手」的軍艦,但在戰爭中幾乎沒什麼發揮空間,其相關建造計畫也被嚴重限制,以騰出造船能量用於需求更迫切的護衛艦、航空母艦和貨船。冷戰期間,蘇聯將「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也歸類為戰鬥巡洋艦。.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战列巡洋舰 ·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斯卡帕湾

斯卡帕湾(Scapa Flow)是一塊位於英國蘇格蘭地區最北端、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境內的半封閉水域,由該群島裡的主島(Mainland)、霍伊島(Hoy)、南羅納賽島(South Ronaldsay)與一干小島包圍,是一良好的天然海灣,而今日則是一個著名的戰爭遺跡遊覽勝地。 從古代的維京人時代開始,斯卡帕灣就一直是軍艦頻繁進出的區域,並且曾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英國作為圍堵敵對勢力進入大西洋地區的主要基地。這歷史一直延續到英國皇家海軍於1956年時關閉此處的軍港為止。 發生在斯卡帕灣另外一個最出名的,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敗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屬之公海艦隊(德文:Hochseeflotte)在此海灣內集體自沈大批軍艦的歷史事件。由於沉沒的船隻數量龐大,在海底形成魚類良好的棲息地,使得斯卡帕灣也成為許多潛水活動愛好者的探險場地。 在奧克尼主島上、鄰近斯卡帕灣的海灣旁,有家歷史悠久的麥芽威士忌蒸餾廠也取名叫斯卡帕,是使Scapa這名字為人所熟知的另外一個原因。 Category:苏格兰湾.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斯卡帕湾 ·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和斯卡帕湾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之间的比较

公海艦隊自沉事件有31个关系,而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有1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14.29% = 6 / (31 + 11)。

参考

本文介绍公海艦隊自沉事件和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