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公方和征夷大將軍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公方和征夷大將軍之间的区别

公方 vs. 征夷大將軍

公方是前近代日本的一個稱呼,即「公」的意思,指的是統治者,體現其對國家的統治權。其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古代天皇及其朝廷,一說是鐮倉時代或室町時代對幕府將軍的稱呼。特別地,在室町時代的後半葉,公方這一稱號成為實際執掌日本政權的足利將軍家一族地方勢力的一個稱號。足利氏在日本各地有若干個公方,如鐮倉公方、越中公方等。公方的稱號被稱為公方號。江戶時代以後,則成為了幕府將軍的稱號。. --夷大將軍在日本历史上,原為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所設立的臨時的高級軍官職位,本應於停戰時即功成身退。「夷」其实是指曾在本州和北海道居住的蝦夷族(阿伊努族),而「将军」一词指军阶中的高級領導職。征夷大將軍的衙門称为幕府,故中文俗稱征夷大將軍為「幕府將軍」,也常簡稱其為「將軍」。 12世紀末,幕府將軍轉為所有武士與軍人的首領、總代表。1192年,源賴朝於消滅把持朝政的武家政權伊勢平氏及東北豪族奧州藤原氏之後出任征夷大將軍,創立镰仓幕府,一時間能夠統領各地諸侯與軍人,故一直保留著將軍之頭銜,以後的幕府將軍皆襲用「征夷大將軍」之官位。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将军或武家取代日本皇室與天皇,掌握日本實際政權,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為止,相关政治地位日后由太政大臣及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取而代之。 由於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際政權,明朝朝廷也封一部分室町幕府将军为“日本国王”(例如足利义满)。而鎌倉幕府和江戶幕府将軍時不受封日本國王,江戶幕府将軍大多自號為“日本國大君”。在歐美,由於將軍的長期世襲統治,到後來歐洲人執訪日本,一直誤以為「將軍」就是日本的天皇。直到江戶幕府末年,美國派到日本的特使也還沒有弄清楚。.

之间公方和征夷大將軍相似

公方和征夷大將軍有(在联盟百科)28共同点: 執權天皇室町幕府室町时代平安时代京都德川吉宗德川家重德川綱吉後北條氏北條氏領袖足利尊氏足利义政足利義稙足利義榮足利義滿足利義澄镰仓市陸奧國江户幕府江户时代朝廷朝倉氏战国时代 (日本)日本日本國大君日本國王

執權

執權,日本鎌倉幕府官職名。原為政所的輔佐官職,後來轉為征夷大將軍的政務佐理。 初代執權為源賴朝的岳父北條時政。北條時政確立了北條家在鎌倉幕府中的權力地位,執權一職遂由北條家獨佔世襲。2代執權北條義時又兼侍所輔佐,於是執權成為幕府中事實上的最高官職。3代將軍源實朝被暗殺後,北條家所擔任的執權成為幕府政權的實際支配者。 自6代執權北條長時開始,首次為非得宗家系(擁有北條家督繼承權的家系)者擔任,但實際權力為得宗家系掌握,於是執權變成虛位,除非是由得宗家系擔任。14代執權北條高時時,大權又落於北條家執事長崎氏手中。 Category:日本幕府官制 de:Japanischer Regent#Shikken.

公方和執權 · 執權和征夷大將軍 · 查看更多 »

天皇

天皇()是日本的君主,以其為首的日本皇室則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皇室。在明治維新至1947年為止而施行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明定其為國家元首;之後接續施行至今的《日本國憲法》中則被定義為「日本國以及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為有名無實的虛位元首。 天皇的族系號稱「萬世一系」,從首任的神武天皇以來一脈相傳,並不像中国、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经历過改朝换代,這是由於天皇在歷史上能掌握實權的時間很短,所以反而能避過戰亂,使皇室更加長壽。由於天皇與整個皇室在古代被認為是超乎於普通人的存在,因此時至今日都是沒有姓氏的(历史学研究上称其为天皇氏或天皇家)。而在神道教傳統中,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後裔,故具有「神性」;但二戰後,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完全放棄天皇在過往被賦予的神性。 通常,現任天皇會被稱為「今上天皇」,敬稱「陛下」。當天皇退位,他會被稱為「太上天皇」(簡稱上皇);倘若天皇退位後出家,他會被稱為「太上法皇」(簡稱法皇);如果天皇駕崩,他會先被稱為「大行天皇」,之後再正式諱稱為「[在位時年號]天皇」(例如明治天皇)。 現任天皇(今上天皇;第125任)為明仁,是昭和天皇的長子,年号平成,於1989年1月7日即位。.

公方和天皇 · 天皇和征夷大將軍 · 查看更多 »

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也称足利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第二个幕府政权,由足利尊氏于1338年开设,终于1573年,其间共经历16代室町征夷大将军(由於第10和12代將軍是同一人,所以有說是15代)。室町幕府雖然長達二百多年,但有一半時間國家處於戰亂之中,幕府並無能力去控制擁兵自重的大名,日本步入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战国时代。.

公方和室町幕府 · 室町幕府和征夷大將軍 · 查看更多 »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是日本史中世时代的一个划分,名稱源自於幕府設在京都的室町。.

公方和室町时代 · 室町时代和征夷大將軍 · 查看更多 »

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它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長岡京(784年至794年)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首都的名字。它之前是奈良時代,之后是镰仓时代。 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發展的顶峰。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發展,到这个时代的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权力,建立幕府。 平安时代日本在804年、838年有兩次遣唐使交往(894年未成行)。天台和真言密宗佛教得到發展。 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開始發展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

公方和平安时代 · 平安时代和征夷大將軍 · 查看更多 »

京都

京都()是日本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於794年起被定為日本的首都,當時名為「平安京」,此後多次成為日本首都,成為日本的政治及文化的中心。「首都」在日本當時稱為「京都」,後來成為了此城市的專有名詞。 在平安時代之前,飞鸟京和恭仁京等故都称为京都。而平安京的都城京都,则是在平安时代后期才定为都城,曾同时被称为“京”或“京都”。此后,曾依次被称为“京之都”(きょうのみやこ)、“京”(きょう)。京都最后成为平安京的固有名称被沿用下来。建都之时曾被称为“北京”、“北都”,奈良則当时被称为“南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南都”也成为奈良的代名词。.

京都和公方 · 京都和征夷大將軍 · 查看更多 »

德川吉宗

德川吉宗(;),日本江户幕府第8代将军,1716年-1745年在任。 出自御三家中的紀伊德川家,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第十子德川賴宣的孫子,纪伊藩(和歌山县)藩主的第四子。.

公方和德川吉宗 · 征夷大將軍和德川吉宗 · 查看更多 »

德川家重

德川家重(),德川幕府第九代將軍,在職時間:1745年—1760年。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長子,母親是側室大久保於須磨之方,乳名是長福丸。由於父親吉宗和正室理子之間並沒有子嗣,因此家重被認定是世子,享保十年(1725年)元服後改名為家重。.

公方和德川家重 · 征夷大將軍和德川家重 · 查看更多 »

德川綱吉

德川綱吉(1646年2月23日—1709年2月19日)是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在職期間為1680年至1709年。他是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第四子,生于正保三年正月初八,卒于宝永六年正月初十,乳名德松。母亲为侧室本庄阿玉之方(桂昌院)。1680年由馆林藩入继将军家。 德川綱吉爱好学问,热心政治也決心布施善政,但是亦因過份尊崇《論語》中的孝道,朝政上對桂昌院的意見言聽計從,后期颁布《生类怜悯令》,生活奢侈,並寵信任用柳泽吉保,大權旁落。德川綱吉部分決策不合時宜或不為理解,由在位至逝世後之評價皆不高,嘗因生類憐憫令的關係被譏為“犬公方”(狗將軍)。1709年逝世,法號常憲院。.

公方和德川綱吉 · 征夷大將軍和德川綱吉 · 查看更多 »

後北條氏

後北條氏是日本關東地方的氏族,特別活躍於日本戰國時代,由於與鎌倉時代的執權北條氏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故特此區分,或以居城為名,被稱為小田原北條氏,原姓伊勢。家紋與北條氏一樣,同樣為三塊鱗(形狀稍有不同)。.

公方和後北條氏 · 征夷大將軍和後北條氏 · 查看更多 »

北條氏

北條氏是日本鎌倉幕府的執權(實質為幕府的最高執行人),伊豆國的貴族,自稱出自平高望。自從協助源賴朝消滅平氏,自第二代北條義時執權起,便掌握了鎌倉幕府的實權,之後每代以不同的手法使幕府將軍下台,其後更使親本成為了將軍。第八代執權北條時宗曾應付元朝的入侵。第九代執權北條貞時在平禪門之亂消滅了內管领平賴綱(他是时宗心腹)。 在第16代執權北條守時時期遭到了足利尊氏和新田義貞的討伐,鎌倉府被攻陷,北條氏的執權於1333年正式完結。其後北條氏嘗試在日本各地再次起兵,可是每次以失敗而終。之後的子孫以橫井氏的身分為南朝效力,但詳細不明。其中一個子孫以是幕末熊本藩的藩士橫井小楠。.

公方和北條氏 · 北條氏和征夷大將軍 · 查看更多 »

領袖

袖指人群的领导者,在古代可能為村長、門派掌門或君王。 在近代長常指政治領導人,如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黨領袖等,或其他領導人物,亦稱「頭目」、「首領」。另有特對黑道頭目的尊稱為「老大」,在台灣地方黑道領導人亦稱「角頭」(以閩南語發音)。.

公方和領袖 · 征夷大將軍和領袖 · 查看更多 »

足利尊氏

足利尊氏(),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1338年-1358年)。原名足利高氏,幼名又太郎。镰仓幕府灭亡后,由后醍醐天皇赐名为尊氏。 出生於下野国(今栃木縣)是足利貞氏的次子,母親是上杉清子。元服之後接受了鐮倉幕府的執權得宗家北條高時的偏諱「高」字,取名高氏。 1333年(元弘3年),後醍醐天皇在伯耆船上山舉兵反對鐮倉幕府。鐮倉幕府派足利高氏前往鎮壓,但足利高氏在丹波國篠村的八幡宮宣佈脫離幕府,支持后醍醐天皇,並攻破幕府設在京都的六波羅探題(元弘之乱)。不久以後鐮倉幕府滅亡。足利高氏被後醍醐天皇當作討幕的第一功臣,天皇將自己名字「尊治」中的「尊」字賜給了他,從此以後,改名足利尊氏。 後醍醐天皇實施建武新政,失去了武士階層的支持。北條氏的餘黨在關東發動中先代之乱。足利尊氏的弟弟足利直義當時鎮守鐮倉,形勢危急,尊氏率軍救援直義。尊氏在平定中先代之亂後,擁兵自重,這使足利尊氏與天皇關係迅速惡化,最終尊氏在鐮倉發動延元之亂,率部前往京都,驅逐天皇於比叡山;但不久天皇糾集勢力反撲,尊氏逃往九州島。隨後以大宰府天滿宮為據點再次反攻,通过凑川之战击败楠木正成、新田義貞,攻佔京都,滅亡建武政權。擁立光明天皇,並成為征夷大將軍,開設幕府。後醍醐天皇逃往吉野開設南朝朝廷,與幕府對抗。 室町幕府早期是由足利尊氏和弟弟足利直義一起執政的雙頭政治。後來二人對立,发生观应扰乱。此後尊氏為攻滅南朝等反對勢力而奔走,試圖鞏固幕府的統治,在他去世前,南朝已沒有足以攻滅北朝之武力。尊氏於1358年病故,由子足利義詮接任將軍。 足利尊氏由於反叛天皇,在二戰前受皇國史觀的影響,日本政府將其認定為「逆賊」。然而在戰後由於歷史觀的變遷,有不少歷史學家對其作出了肯定評價。.

公方和足利尊氏 · 征夷大將軍和足利尊氏 · 查看更多 »

足利义政

足利义政()是室町时代中期室町幕府第8代征夷大将军。父亲为第6代将军足利义教,母亲为其侧室日野重光之女日野重子。乳母为今参局。正室为日野富子。兄弟有足利义视、足利義勝。异母弟足利政知。幼名三寅、三春。他是創造室町幕府全盛期的第3代将军足利義滿之孙。1449至1490年實際主導日本政治。 初名义成,法名慈照院喜山道庆,从一位左大臣,准三宫,赠太政大臣,同母兄义胜早死,而被立为将军,当被,以管领畠山持国,细川胜元主导幕政,成长后强烈倾向于亲政,重用政所执事伊势贞亲,开始采取抑制守护大名的政策,文正元年(1466年),诸大名联手令贞亲失势,义政的基础开始弱化,翌年畠山政长和畠山义就争夺畠山氏之家督为导火线,细川胜元与山名持丰的对立激化,诸大名的势立分成两方,应仁、文明之乱起,文明五年(1473年)让将军给嫡子义尚,十年后移住东山山庄,称为东山殿,延德元年(1489年)义尚死后再度执政,翌年病死。 足利義政在位四十多年期間,幕府財政日益窘迫,日本境內的土一揆此起彼伏,比較著名的有1454年的享德土一揆、1457年的長祿土一揆等。因此在其統治後期義政對政治相當失望,將政務委託給自己的正室日野富子以及細川勝元、山名宗全等有力守護大名管理。但其本人是個數寄者,好艺术风流,常庇护艺术者与文化人,對室町時代末期东山文化的兴起作出了一定貢獻。.

公方和足利义政 · 征夷大將軍和足利义政 · 查看更多 »

足利義稙

足利義材 / 義稙()是室町時代中期室町幕府第10代征夷大將軍。父親為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之弟足利義視,母親為日野重政之女(日野富子之妹)。中国明朝则称其为源义稙。.

公方和足利義稙 · 征夷大將軍和足利義稙 · 查看更多 »

足利義榮

足利義榮()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室町幕府第14代將軍。在職時期是永祿11年(1568年)2月至9月。父親是足利將軍家的一族兼足利義維().

公方和足利義榮 · 征夷大將軍和足利義榮 · 查看更多 »

足利義滿

足利义满(),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1368年至1394年在任)。他是第二代將軍足利义诠的兒子,母親是義詮的側室紀良子。 足利義滿在任期間,南北朝獲得統一。足利義滿對勢力較為強大的守護大名進行了壓制,改革政制,设“三管四职”,確立了幕府的中央集权。同時建立了金閣寺(鹿苑寺),是為室町时代北山文化的代表作。其在任時期是室町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最為強盛的時期。 1378年,足利義滿將邸宅遷往了京都的北小路室町,在那裡建立了花之御所。因此義滿被人稱作室町殿。歷史用語室町幕府就是由此得名。 1383年受封为准三宮(待遇等同上皇),之后又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國王”。足利義滿在任期間,幕府將軍的威權首次完全淩駕於天皇之上,將天皇變成傀儡。 1394年让位其子足利义持,自任太政大臣,后出家为僧,但仍掌握實權。 1408年足利义满圓寂,死后曾獲追贈为太上天皇,“鹿苑院”。.

公方和足利義滿 · 征夷大將軍和足利義滿 · 查看更多 »

足利義澄

足利義澄()是室町幕府第11代将軍(在職1493年-1508年)。 足利義澄是初代堀越公方足利政知(第6代將軍足利義教之四子)之子。文明12年12月15日(1481年1月15日)出生。義澄出生之時,足利政知已將義澄的同父異母兄茶茶丸立為嫡子,當作堀越公方的繼承人。根據在職的幕府将軍足利義政的安排,他被送到京都天龍寺的香嚴院出家,並於文明十九年(1487年)六月到達香嚴院,法號清晃。 長享三年(1489年)3月,擔任幕府將軍的從弟足利義尚死去,義政失去了後繼者。翌年足利義政也死去,室町幕府將軍之位空虛。清晃被幕府選為義政的猶子,並成為將軍候選人之一。清晃雖有管領細川政元的支持,但足利義視的兒子義材卻在義政的遺孀日野富子的推舉下成為第10代將軍。延德2年(1490年)4月27日,日野富子決定將自己曾經居住過的小川御所讓給了清晃居住。足利義視認為日野富子準備將清晃立為將軍的繼承人,因此在翌月拆毀了小川御所。這導致了足利義材與日野富子的關係惡化。 1493年(明應2年),管領細川政元聯合日野富子、伊勢貞宗等人發動明應之變,廢去將軍足利義材,幽禁其於龍安寺;隨後讓清晃元服並擁立其為第11代將軍,改名足利義遐,不久改名義高。但足利義高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日野富子、伊勢貞宗等人手裡。而且前將軍足利義材也逃出了幽禁地,號召各地支持者反對幕府。 1502年(文龜2年),日野富子死去,足利義高改名義澄,試圖親政,因此與被時人稱為「半將軍」的管領細川政元發生了對立。細川政元辭去了管領一職前往丹波,足利義澄親自率部前往慰留,包圍政元於岩倉的金龍寺(妙善院)。為了重任管領一職,細川政元與伊勢貞宗達成協議,派人殺害了留在京都的義材的弟弟實相院義忠。 義忠是政元所主意的將軍繼承人,殺害義忠使細川政元廢黜義澄一事成為了泡影,此後細川政元與足利義澄一直試圖維持著關係。 1507年(永正4年)細川政元被暗殺,細川氏(京兆家)陷入了爭奪家督之位的內訌中(永正錯亂)。翌年四月,周防守護大内義興得知此事後,擁戴前將軍足利義材(即足利義材)進軍京都。足利義澄在近江守護六角高賴的擁護下逃奔朽木谷,後逃往蒲生郡水莖岡山城。七月,足利義澄被廢黜,足利義尹改名義稙並再次成為將軍。 足利義澄恢復自己的勢力之後試圖復辟,派遣細川澄元、三好之長、三好長秀等進攻京都,但為細川高國、大內義興、畠山尚順等人所敗。隨後義澄派人暗殺義稙的陰謀宣告流產。1510年(永正7年),足利義稙派遣細川高國、大內義興攻打近江,被近江國人眾擊退。此後足利義澄又向豐後國的大友親治、播磨國的赤松義村發出御內書,尋求復辟的支持。翌年八月十四日(1511年9月6日)義澄同足利義稙、細川高國、大內義興對峙時在近江國水莖岡山城(滋賀縣近江八幡市)死去,享年32歲(滿30歲),法名法住院殿旭山道晃。 足利義澄死後的第九天,義澄派和義稙派在船岡山爆發決戰,最終義稙派勝利,足利義稙將軍之位得到了確定。隨後雙方陣營達成和解,足利義澄的兒子足利義晴和足利義維,分別被被託付給了義澄派的赤松義村和義稙派的細川之持(義稙派細川澄元的兄長)照顧。.

公方和足利義澄 · 征夷大將軍和足利義澄 · 查看更多 »

镰仓市

鎌倉市()位於日本神奈川县三浦半島西面,是人口約為18萬人的小型城市。.

公方和镰仓市 · 征夷大將軍和镰仓市 · 查看更多 »

陸奧國

1869年以後的陸奥國 陸奧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東山道,又稱奧州。陸奧國的領域在歷史上變動過4次,但就一般概念(即為時最久的鎌倉時代至1868年的領域)而言,其領域大約包含今日的福島縣、宮城縣、岩手縣、青森縣、秋田縣東北的鹿角市與小坂町。.

公方和陸奧國 · 征夷大將軍和陸奧國 · 查看更多 »

江户幕府

江戶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个幕府政權,由德川氏開設於江戶(今东京)而得名。自創始者德川家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為止。.

公方和江户幕府 · 征夷大將軍和江户幕府 · 查看更多 »

江户时代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又稱德川時代,是指日本歷史中在江户幕府(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時期,從慶長8年二月十二(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委任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在的東京)開設幕府時開始,到慶應3年十月十四(1867年11月15日)大政奉還後結束,為期264年。.

公方和江户时代 · 征夷大將軍和江户时代 · 查看更多 »

朝廷

朝廷指中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在皇帝制度下對宮廷、中央政府等统治机构的總稱。.

公方和朝廷 · 征夷大將軍和朝廷 · 查看更多 »

朝倉氏

朝倉氏是日本越前國的守護代,家紋三之盛木瓜。據越州軍記記載祖先是開化天皇後代;據朝倉始末記記載祖先是孝德天皇。早期是室町幕府三管領之一斯波武衛家的三個守護代(另兩個是甲斐氏與織田氏)之一,應仁之亂後取得越前守護職。戰國時期除了擁有越前一國,也曾進軍若狹、加賀、近江,支配廣大領地。 室町時代初期為斯波氏的部下,在軍事上立下戰功。室町時代中期第七代當主朝倉敏景在應仁之亂時與主君斯波義敏對立,敏景加入了管領細川勝元,而義敏加入了山名宗全。最後朝倉氏在越前一乘谷城自立門戶。成為了大名。雖然斯波氏嘗試用內政阻止朝倉氏獨立,最後斯波氏失敗而回。1573年武家朝倉氏遭到織田氏入侵而毀滅。部份朝倉氏子孫在江戶時代成為了旗本或藩士。.

公方和朝倉氏 · 征夷大將軍和朝倉氏 · 查看更多 »

战国时代 (日本)

日本的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日本历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一般是指1467年足利義政時期的應仁之亂开始的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政局紛亂及群雄割據的一段時期。最終,歷經一個半世紀的混戰,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戶幕府,1615年滅豐臣氏,正式統一全國。.

公方和战国时代 (日本) · 征夷大將軍和战国时代 (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公方和日本 · 征夷大將軍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國大君

日本國大君,簡稱大君,是日本江戶時代征夷大將軍在外交文書(國書)上使用的一個稱號。最初在對朝鮮王朝的外交上使用,後來對琉球和歐洲列國的外交上亦使用日本國大君的稱號。明治維新以後,「大君」()一词成为民眾對天皇的尊稱。 在英語中,把在一個行業內擁有一定財富和權力的人物稱為「Tycoon」(意同華語的大亨)。「Tycoon」一詞就是來源於日本語的「大君」(Taikun),这也是英语中少数的不直接反映独特的日本文化的自日语传入的外來語之一。.

公方和日本國大君 · 征夷大將軍和日本國大君 · 查看更多 »

日本國王

日本國王是日本掌握政權者(尤其是武家政權的統治者)在中世紀和近世時期在外交上使用的稱號。 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接受了明朝「日本國王」的封號後,日本國王成為室町幕府將軍的外交稱謂。江戶幕府的將軍則多自稱「日本國大君」。.

公方和日本國王 · 征夷大將軍和日本國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公方和征夷大將軍之间的比较

公方有97个关系,而征夷大將軍有30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8,杰卡德指数为7.00% = 28 / (97 + 303)。

参考

本文介绍公方和征夷大將軍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