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公共行政碩士和國立政治大學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公共行政碩士和國立政治大學之间的区别

公共行政碩士 vs.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碩士或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PA)是一种应用性而非实用性的硕士学位,主要培养从事公共事物,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为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关和非盈利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政策、公共事物理论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行政分析者。. 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1927年建校於江蘇南京市,1954年由行政院核定,復校於臺灣臺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間在臺復校的國立大學。創校任務為負責培養國家政治、管理及法學人才的中央院校之一,其後發展為臺灣地區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國立大學,也成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重要智庫之一。 學術及校務發展方面,國立政治大學始建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基礎之上,在臺灣復校後亦與臺北的國立臺灣大學等校,皆享有良好的社會評價。並與臺北的國立陽明大學在心智與腦科學研究上,有緊密合作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除了以海峽兩岸地區華人為主要學生來源以外,同時也吸引不少海外國際學生入學就讀。.

之间公共行政碩士和國立政治大學相似

公共行政碩士和國立政治大學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碩士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復旦,旧称復旦公學、國立復旦大學。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位于中国上海市,中國著名大學,名列首批211工程、首批985工程名单。现已发展成一所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复旦”的字面意思是“旦复旦兮(日复一日)”,表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始设大学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2000年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今天的复旦大学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中山、华山等11家附属医院以及复旦附中等若干所附属学校。.

公共行政碩士和复旦大学 · 國立政治大學和复旦大学 · 查看更多 »

工商管理碩士

工商管理碩士或企業管理碩士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縮寫为MBA)。大學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設有企管或商學碩士班,提供相關課程給大學畢業學士或職場人士進修。按照修課模式暨授課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模式:全日制碩士、在職進修、遙距教育和高階主管班(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部分國外大學已有銜接課程可供選擇.

公共行政碩士和工商管理碩士 · 國立政治大學和工商管理碩士 · 查看更多 »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Sun Yat-sen University,缩写为SYS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和深圳市,是中国大陆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 该校前身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创始人孙中山先生改称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模仿法国“大学区”制度,在全国建立四所中央级“中山大学”,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改称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直称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属于中国著名代表高校,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医科和理工多学科厚实基础,被誉为“华南第一学府”。在2016-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山大学位列中国大陆第11名,世界第297名;在2018年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中山大學位列中国大陆第9名。 中山大学现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广州校区包括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康乐园(南校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医学部(北校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州大学城校园(东校园),另有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此外,在广东省内多地还设有多家附属医院、研究机构和独立学院。.

中山大学和公共行政碩士 · 中山大学和國立政治大學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英語: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縮寫為RUC),簡稱人大。位于北京市,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直属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 該校前身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于延安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学。1954年,在教育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與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學、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院校一同被指定為最早一批全国性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属于中国著名代表高校,是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譽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面旗幟”。 中國人民大學也是雙一流重點建設的大學,共有14個學科入選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七,入選學科中,有十三個人文社會學科。 人大與現位於台北市的國立政治大學的性質及歷史背景相仿,而且皆是以發展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大學,並各自曾為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黨校,兩校也培養出不少政治家及首席执行官,現兩校合作關係密切。 2017年,人大通州東校區獲得批准,將成為人大最大的校區,未來人大將發展理工及醫學領域。.

中国人民大学和公共行政碩士 · 中国人民大学和國立政治大學 · 查看更多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公共行政碩士和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和國立政治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公共行政碩士和國立臺灣大學 · 國立政治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1927年建校於江蘇南京市,1954年由行政院核定,復校於臺灣臺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間在臺復校的國立大學。創校任務為負責培養國家政治、管理及法學人才的中央院校之一,其後發展為臺灣地區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國立大學,也成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重要智庫之一。 學術及校務發展方面,國立政治大學始建於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基礎之上,在臺灣復校後亦與臺北的國立臺灣大學等校,皆享有良好的社會評價。並與臺北的國立陽明大學在心智與腦科學研究上,有緊密合作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除了以海峽兩岸地區華人為主要學生來源以外,同時也吸引不少海外國際學生入學就讀。.

公共行政碩士和國立政治大學 · 國立政治大學和國立政治大學 · 查看更多 »

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英文: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通称: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坐落于纽约市曼哈顿上城晨边高地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常春藤联盟成员。她被视作世界上最具声望的大学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最初名为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王室特许状成立。她是全美历史第五悠久及纽约州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九所美国独立宣言签署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国王学院于1784年被重新命名为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一份1787年起草的章程将学校置于一个私人董事会的管理之下。1896年,她从麦迪逊大道搬迁至她现在位于晨边高地,占地32英亩的校址,并同时被赋予了一个新名称,即“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十四个创立成员之一,并且是美国第一所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 大学直辖二十所学院,包括哥伦比亚学院、傅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 三所本科生院。同时,许多临近的机构也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包括教师学院、巴纳德学院、协和神学院。另外,学校还与美洲犹太教神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和朱利亚学院拥有本科联合教育项目 。大学同时在安曼、北京、伊斯坦布尔、巴黎、孟买、里约热内卢、圣地亚哥、亚松森和内罗毕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哥伦比亚大学是每年一度的普利策奖的颁发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包括其前身国王学院——的著名校友包括五位美国开国元勋;九位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二十位在世的亿万富翁;二十九位奥斯卡奖获得者;以及二十九位各国元首,包括三位美国总统。九十五位校友、教职工或研究人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在全球所有大学中名列第五。.

公共行政碩士和哥伦比亚大学 · 哥伦比亚大学和國立政治大學 · 查看更多 »

哈佛大學

#重定向 哈佛大学.

公共行政碩士和哈佛大學 · 哈佛大學和國立政治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公共行政碩士和香港大學 · 國立政治大學和香港大學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 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顶级大学在香港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系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

公共行政碩士和香港中文大學 · 國立政治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澳洲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又譯澳洲國家大學,簡稱ANU),於1946年創立,是一所位於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的研究型國立大學。它同時也是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IARU)、澳洲八大名校(Go8)、大學天文研究協會(AURA)以及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的盟校之一。是澳大利亞由澳洲國會立法創建的大學,也是澳洲唯一國立的公立大學(其它澳洲公立大學均為州立)。 澳洲國家級學術研究單位有四座位於ANU校園內:澳大利亞科學院(AAS)、澳洲人文科學院(AAH)、澳洲社會科學院(ASSA)和澳洲法律科學院(AAL)。校園四周還坐落著澳大利亞國立博物館、澳洲最大的國家級科研機構CSIRO。校內學者獲選為澳洲聯邦院士人數更超過270名,居所有澳洲大學之冠;而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人數亦是澳洲第一。傑出校友包括了六名諾貝爾獎得主、四十九名羅德獎學金得主、兩名澳洲總理、十二名現任聯邦部長與三十名現任大使等。 澳洲國立大學總體學術排名位列大洋洲第一,在2018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為全球前20名,澳洲第1,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為全球第47名(澳洲第2),並被評選為全球前25大最國際化的頂尖學府的第7名(澳洲第1)。而在世界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行榜中,ANU名列世界第22(澳洲第1)。.

公共行政碩士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 國立政治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公共行政碩士和國立政治大學之间的比较

公共行政碩士有24个关系,而國立政治大學有40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2.80% = 12 / (24 + 404)。

参考

本文介绍公共行政碩士和國立政治大學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