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香港房屋委員會之间的区别

八萬五建屋計劃 vs. 香港房屋委員會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這項政策的推出,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樓價一落千丈,普遍私人物業在5年多的時間內貶值70%,很多中產階級成為負資產,香港經濟一片蕭條,直到2003年SARS爆發過後才逐漸復蘇。. 香港房屋委員會(簡稱房委會,英文: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轄下根據《房屋條例》成立獨立的法定組織,負責執行其決策的則為屬於政府部門的房屋署。香港房屋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策劃、興建及管理香港的出租公共房屋,亦負責興建出售房屋(居者有其屋計劃)。房屋署為房委會的執行機關,並為運輸及房屋局提供支援,處理有關房屋的政策和事務。 房委會現任主席由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兼任,其餘決策成員由行政長官委任。房委會單位現時容納超過200萬人,目前有 179 個公共屋邨、逾 76 萬個租住單位。 截止2011年3月底,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初步現金和投資結餘達逾696.87億港元,而截至2011年底則擁有330.13億港元存款。.

之间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香港房屋委員會相似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香港房屋委員會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十年建屋計劃居者有其屋計劃中產階級王䓪鳴鍾逸傑香港公共房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香港房屋協會麥理浩房屋局

十年建屋計劃

十年建屋計劃是香港於1972年提出的一項公共房屋計劃,為當時香港總督麥理浩的推出的一項重要政策。 十年建屋計劃的目的,是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居民提供設備齊全、有合理居住環境的公共房屋單位。這項計劃改變過去香港政府對公共房屋只追求數量的態度,開始注意公共房屋的質素,例如設施及居住環境。計劃亦配合新界的新市鎮的發展,包括荃灣、沙田及屯門三地,減輕因港九市區人口過份擠迫而形成的社會不安定。 1982年,由於實際建屋量仍距離目標甚遠,香港政府決定將計劃順延5年至1987年。這個計劃完結後,共建成可供150萬人居住的單位,仍較最初目標少30萬人。香港政府於同年推出長遠房屋策略取代十年建屋計劃。.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十年建屋計劃 · 十年建屋計劃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居者有其屋計劃

居者有其屋計劃(Home Ownership Scheme;簡稱居屋計劃或HOS)是香港的資助出售房屋計劃之一,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興建房屋,並以低於市值的價格,並扣除地價(1982年第三期乙起)售予低收入市民;計劃內興建的房屋通稱居屋。.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居者有其屋計劃 · 居者有其屋計劃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学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zh-hans:老板; zh-hant:老闆; zh-hk:東主;-,中學、小學、-zh-hans:幼儿园; zh-hant:幼稚園; zh-sg:幼稚园;-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產階級有時——特別在香港——也被戲稱作「夾心階層」,意即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既不如上流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戶人士般能享受相對大的社會福利保障。 中產階級的界定因素隨各國有所分別,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擁有資產作界定,其他因素則包括教育、專業地位、擁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擁有大學学位的人,多數可躋身中產階級的行列。而擁有自置物業及私家車,亦是中產階級的象徵。.

中產階級和八萬五建屋計劃 · 中產階級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王䓪鳴

王鳴女爵士(Dr Dame Rosanna Wong Yick-ming,),1979年至1992年期間曾冠夫姓為譚王鳴(Mrs Rosanna Tam Wong Yick-ming),是香港社會工作者及政治家,自1980年起出任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至今。在香港主權移交以前,王鳴曾在1985年至1991年出任立法局非官守委任議員,1988年至1991年任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此後曾一度退出政壇,但旋於1992年重返行政局,並於1993年起兼任房屋委員會主席。王鳴在行政局任內深得港督彭定康信用,1995年更接替鄧蓮如女男爵成為行政局召集人(即首席非官守議員),隨後在1997年獲英廷獎授DBE勳銜,成為繼鄧蓮如女男爵後,歷來第二位華人女爵士,在主權移交前夕的殖民地政府具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1997年在主權移交後,王鳴過渡到特區政府行政長官董建華的行政會議,留任非官守成員。惟房委會後來在1999年爆出一連串居屋短樁醜聞,身兼房委會主席的王鳴被輿論質疑要為事件負責,最終在2000年6月立法會表決通過對她和房屋署署長苗學禮的不信任動議前,辭去房委會主席一職。立法會後在2003年1月發表短樁醜聞調查報告,當中再對王鳴等人作出譴責。自從發生短樁醜聞後,王鳴在2002年未獲行政會議續任而卸任,但在2001年至2007年獲港府聘任為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2003年起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委為全國港區政協委員。 另一方面,王鳴在商界也有一定發展,她除自1996年起成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非執行董事外,自2001年起也在李嘉誠爵士擁有的長江實業(2015年改組成為長江和記實業)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王䓪鳴 · 王䓪鳴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鍾逸傑

鍾逸傑爵士,CMG,Hon. RICS(Sir David Akers-Jones,),香港前政府官僚,曾任職香港的英國殖民地官員,,在港供職期間貢獻良多,官聲頗佳,並自1985年至1987年出任香港布政司。在1986年12月,時任港督尤德爵士在北京外訪期間突然病逝,鍾爵士曾因此自1986年12月至1987年4月出任署理香港總督一職。.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鍾逸傑 · 鍾逸傑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共房屋

香港公共房屋或稱公營房屋,是香港經由政府、公營機構或非牟利機構為低收入市民而興建的公共房屋。香港公共房屋可分為出租永久房屋、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臨時房屋數種,主要由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提供,但由房屋署統一管理。於2013年,居住在各類型公共房屋的市民佔香港人口45.8%(本統計不包括限制期滿,可在市場自由買賣的居住單位,故實際應有超過一半香港人口居於公共房屋單位)。.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香港公共房屋 · 香港公共房屋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又稱特區首長、簡稱特首;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縮寫作 C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的行政首長及政府首腦。此職位设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代替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总督”一职,行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脑的权责。由選舉委員會選出,國務院(總理親自簽令)任命,每屆任期五年,最多可連任一次。.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香港房屋委員會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查看更多 »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協會(簡稱房協,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機構,並於1951年成為法定機構。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納香港稅項。是香港三個提供資助房屋的機構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房協的總部設於香港銅鑼灣告士打道280號世界貿易中心29樓。房協在部分屋邨和屋苑設有出租商舖,內部樓面面積合共約十萬平方米及9300個泊車位,截至2017年3月底,房協2017年財政年度總收入80.91億港元,盈餘32.03億港元,淨值385億港元。.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香港房屋協會 · 香港房屋協會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麥理浩 · 香港房屋委員會和麥理浩 · 查看更多 »

房屋局

房屋局是香港政府於1997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期間主管房屋政策的決策部門,前身為殖民地政府布政司署房屋科。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於 2002年7月1日開始實行主要官員問責制及決策局重組,合併至房屋及規劃地政局(今再重組成運輸及房屋局)。 下轄部門有房屋署。.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房屋局 · 房屋局和香港房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香港房屋委員會之间的比较

八萬五建屋計劃有74个关系,而香港房屋委員會有17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4.05% = 10 / (74 + 173)。

参考

本文介绍八萬五建屋計劃和香港房屋委員會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