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八次出幸和唐昭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八次出幸和唐昭宗之间的区别

八次出幸 vs. 唐昭宗

八次出幸指的是唐玄宗(1次)、唐代宗(1次)、唐德宗(1次)、唐僖宗(2次)和唐昭宗(3次)五名皇帝因為战乱而八次出逃京师长安的避难事件,关中平原、四川和河南多个地点有几年时间内称为行在。从755年爆发安史之亂至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有8%或长达12年的时间内皇帝不在京师外逃避难(相当于靖康之变至端平入洛金朝占据汴京107年时间总合的11.2%),其中以唐僖宗出行时间最长。八次出幸事件离安史(中唐)、黄巢之乱(唐末)爆发时间不远,出逃时间都在这两段时间频繁发生;而784年的泾原兵变后至880年的黃巢之亂的96年(占唐朝总寿命的33%)内京师则相对稳定,无皇帝出逃躲避战乱。唐军、敌军双方都没有依靠城墙极力坚守长安城,所以也就没有任何大型攻城武器或攻城战的出现,往往在京畿附近的关塞、要塞或州城,如潼关失陷后的几天就移到另一个地点,日后再收复长安,叛军对长安城的防御、进攻方式以城外野战为主,部分包括长安城内的巷战。. 唐昭宗李晔(),姓李諱晔,原名--,即位後改名為敏,又改名曄。是唐朝第2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年间曾三次出逃京师长安,最终为朱全忠部所弑。 Category:李姓.

之间八次出幸和唐昭宗相似

八次出幸和唐昭宗有(在联盟百科)21共同点: 宣武军节度使崔胤幽州节度使唐僖宗唐朝凤翔节度使王行瑜韩建韓全誨韋昭度邠宁节度使长安李嗣周李克用李倚李茂貞李惕河东节度使洛阳市渭河朱温

宣武军节度使

宣武军节度使,唐朝、五代在今河南省东部设立的节度使。中和三年(883年)朱温为节度使,以此为根据地,兼并中原,建立后梁。首府汴梁(即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成为後來北宋东京开封府的雏形。.

八次出幸和宣武军节度使 · 唐昭宗和宣武军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崔胤

崔胤(),字昌遐,或字垂休。清河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位夏津縣西北)人。晚唐官员。曾数度拜相(893年-895年、895年-896年、896年-899年、900年-901年、903年-904年),故外号崔四入。 進士出身,與詩人韓偓友好。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聘為從事。后入朝,累迁考功、吏部员外郎,转郎中、给事中、中书舍人。大顺中,历兵部、吏部侍郎,寻以本官同平章事。累迁中书侍郎、判户部事。乾宁二年(895年)三月,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河中尹、充河中节度等使再入朝。同年,崔胤随从唐昭宗出逃长安。返回长安后,加礼部尚书,并赐号“扶危匡国致理功臣”。 乾宁三年七月,复以左仆射兼广州刺史,充清海军节度领南东道观察处置等使。后罢崔胤政事,检校兵部尚书、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等使。因朱全忠的关系,复召拜平章事。 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崔胤聯合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打敗废黜昭宗另立皇长子李裕为帝的劉季述,唐昭宗復位,崔胤进位司空,复知政事,兼领度支、盐铁、三司等使。天復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劫持到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崔胤召朱全忠救駕。崔胤利用朱温對抗宦官,玩弄權術,排斥异己。三年(903年)神策军解散后,昭宗以朱温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欲以皇子为名义上的大元帅,崔胤又迎合朱温的意思,在昭宗属意李裕的情况下坚请昭宗以年轻的嫡次子辉王李祚为元帅。朱温厌恶李裕,要崔胤提出以参与政变为由处死李裕,昭宗不肯,朱温否认是自己的意思。崔胤又覺得朱溫權勢漸大,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密為防禦。又與京兆尹鄭元規等繕治兵甲。 天祐元年(904年)春正月,朱全忠侄子朱友伦在球场坠马而死,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所害,派侄子朱友谅带兵入长安,以“专权乱国,离间君臣”的罪名殺崔胤、郑元规,長安百姓向尸体投掷瓦砾砖石以泄忿,年五十一。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 Category:崔姓.

八次出幸和崔胤 · 唐昭宗和崔胤 · 查看更多 »

幽州节度使

幽州節度使,又称幽薊節度使、燕薊節度使、范阳節度使、卢龙節度使,是唐朝在燕薊(今北京、河北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天宝十节度之一。安史之乱的根据地,后直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

八次出幸和幽州节度使 · 唐昭宗和幽州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唐僖宗

唐僖宗李儇(;),唐朝第21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5年,得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唐朝皇帝中出逃时间最长的一位,在位年间有8年不在京师长安。.

八次出幸和唐僖宗 · 唐僖宗和唐昭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八次出幸和唐朝 · 唐昭宗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凤翔节度使

凤翔节度使,為唐朝、五代在今陕西省西部设立的節度使。 760年六月,设凤翔节度使,治凤翔府(岐州),下辖凤翔府、陇州。787年,兼陇右度支营田观察使。850年二月,增加秦州,894年短期领有乾州。.

八次出幸和凤翔节度使 · 凤翔节度使和唐昭宗 · 查看更多 »

王行瑜

王行瑜(),邠州(今陝西彬縣,位淳化縣西北)人。唐末將領。.

八次出幸和王行瑜 · 唐昭宗和王行瑜 · 查看更多 »

韩建

韩建(《旧五代史》卷一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晚唐军阀,最终成为篡唐的后梁的下属。他最为知名的是于乾宁三年(896年)至光化元年(898年)在自己的军部华州控制唐昭宗及在昭宗停留期间屠戮宗室亲王。.

八次出幸和韩建 · 唐昭宗和韩建 · 查看更多 »

韓全誨

韓全誨(),唐代宦官。 宦官韓文約的養子,任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與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有深交,天復元年(901年)幽禁唐昭宗,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救駕。昭宗被韓全誨等劫持至鳳翔(今陝西寶雞),朱全忠督兵五萬包圍鳳翔,与茂贞军战于虢县西槐林驿,“大败岐军,横尸不绝,鲍气闻于十里”。天復二年(902年)冬,鳳翔大雪,城中食盡,死者不計其數。天復三年(903年),正月六日,李茂贞请昭宗诛宦官“四贵”,中尉韩全诲、张彦弘、枢密使袁易简、周敬容四人被斩首,以宦官第五可範續任左军中尉,仇承坦为右军中尉,王知古为上院枢密使,杨虔朗为下院枢密使。是夜,又斩殺神策都将李继诲、李彦弼等二十二人,茂貞亦斬其義子凤翔裨将李继筠。次日李茂貞以韓全誨等二十二人首級,傳首梁軍,與朱全忠和解,全忠遣李振奉表入谢。不久崔胤又搜誅鳳翔扈從宦官七十二人,朱全忠再令京兆密捕致仕老宦官,再杀九十人。李茂贞護送昭宗出城,昭宗回到長安。.

八次出幸和韓全誨 · 唐昭宗和韓全誨 · 查看更多 »

韋昭度

韋昭度(),字正紀,京兆人。唐朝官员。.

八次出幸和韋昭度 · 唐昭宗和韋昭度 · 查看更多 »

邠宁节度使

邠宁节度使,乾元二年(759年)设置,治所在邠州(今陕西省彬县)。主要辖区是邠州、宁州、庆州。相当于今陕西省彬县、永寿、旬邑、长武和甘肃省东部环江马连河流域以东。大历年间一度合并于朔方节度使。光启元年改为静难军节度使。后来王行瑜、李继徽割据。其后属于李茂贞。后梁乾化四年(914年)被后梁吞并。宋朝亦置静难军节度,金朝废。.

八次出幸和邠宁节度使 · 唐昭宗和邠宁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八次出幸和长安 · 唐昭宗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李嗣周

李嗣周(),唐末宗室,唐顺宗子郯王李经后裔,袭封嗣覃王。.

八次出幸和李嗣周 · 唐昭宗和李嗣周 · 查看更多 »

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賜李姓。綽號鴉兒、三郎、獨眼龍、飛虎子,沙陀族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是中國唐朝末年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之一,後受唐封為晉王。后唐建立後,尊稱其為後唐太祖武皇帝。.

八次出幸和李克用 · 唐昭宗和李克用 · 查看更多 »

李倚

李倚(),唐朝皇子,是唐懿宗的第八子,生母不详。 咸通十三年(872年),李倚被他父亲唐懿宗封为睦王,住在大明宫内院。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李倚与通王李滋、济王、韶王、彭王、韩王、沂王、陈王领侍卫诸军,统安圣、奉宸、保宁、安化军卫京师。昭宗因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逼宫,投奔镇国军节度使韩建。韩建威胁唐昭宗,说八王擅权、图谋杀死自己再劫驾去河中。遂解除兵权,归于十六宅。嗣延王李戒丕、嗣丹王李允往见李克用,韩建讨厌他们,嗣覃王尝督军伐李茂贞。乾宁四年(897年)八月,韩建与刘季述矫诏攻十六宅,将十一王带到石堤谷,一起诛杀。济王、韶王、彭王、韩王、沂王、陈王、延王、丹王、覃王的世系不明。天复(901年—904年)初年,追赠李倚恭哀太子。《唐会要》记载,其墓倚陵,在京兆府昭应县界。.

八次出幸和李倚 · 唐昭宗和李倚 · 查看更多 »

李茂貞

李茂貞(),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末藩鎮之一,五代時期岐國君主。.

八次出幸和李茂貞 · 唐昭宗和李茂貞 · 查看更多 »

李惕

李惕(),唐朝皇子,是唐宪宗李纯第十八子,生母不详。 从其兄唐宣宗李忱生年推断,当在810年后。其父唐宪宗在820年逝世。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后,大中三年(849年),李惕被兄唐宣宗封为彭王,乾宁四年(897年)八月,李惕被韩建杀于石堤谷,没有留下子嗣。.

八次出幸和李惕 · 唐昭宗和李惕 · 查看更多 »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自后节度使领大同军使,副使以代州刺史领之,复领仪、石二州。 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又于边境设置十节度使,三经略守捉使,以遏制四夷。河东节度使为其中之一,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万四千疋,衣赐岁百二十六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与朔方节度使互为掎角,以防御北方的草原民族。.

八次出幸和河东节度使 · 唐昭宗和河东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八次出幸和洛阳市 · 唐昭宗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渭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中国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省的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全长818公里,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陕西占50%,甘肃占44%。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区。 渭河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 在甘肃省境内,渭河主要支流有秦祁河、大咸河、散渡河、义陇河、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等。 陕西省境内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在西安咸阳地区的渭河河段及其在这一地区的八条支流构成了自古以来著名的八水绕长安,说明关中地区在古时候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中國古代歷代為了灌溉和水運的目的,修築了渠道。公元前246年,秦朝的鄭國渠引涇河到洛河、漕渠,漢武帝時的白公渠引涇河到渭河、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水道,這些渠道主要集中在渭河的中下游。.

八次出幸和渭河 · 唐昭宗和渭河 · 查看更多 »

朱温

梁太祖朱温()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曾参与黄巢之亂,后降唐为将,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但又密谋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后废哀帝自立,建立“后梁”,称帝后改名朱晃。晚年大肆荒淫,強姦兒媳。後為三子朱友珪所殺,終年61歲。.

八次出幸和朱温 · 唐昭宗和朱温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八次出幸和唐昭宗之间的比较

八次出幸有97个关系,而唐昭宗有15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1,杰卡德指数为8.37% = 21 / (97 + 154)。

参考

本文介绍八次出幸和唐昭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