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內萊塔尼亞和奥地利联邦铁路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內萊塔尼亞和奥地利联邦铁路之间的区别

內萊塔尼亞 vs. 奥地利联邦铁路

內萊塔尼亞(Cisleithania,Cisleithanien,Ciszlajtánia, Předlitavsko)是奧匈帝國的北部與西部領土的泛稱,由奧地利所擁有。 內萊塔尼亞意為萊塔河以西,與萊塔河以東的匈牙利王國外萊塔尼亞相對。 內萊塔尼亞繼承了過去奧地利帝國的土地,由哈布斯堡家族以奥地利皇帝之名统治。 內萊塔尼亞的首都設在維也納。1910年,人口有28,571,900人(包括了位於帝國南境的布科維納和達爾馬提亞)。. 奥地利联邦铁路(Österreichische Bundesbahnen),简称ÖBB,是一家覆盖奥地利全境并兼管列支敦士登铁路的国家铁路公司。它划分成几个独立的业务管理部门来经营基础设施、客运和货运等运营服务。 奥地利联邦铁路原名为联邦铁路奥地利(Bundesbahn Österreich),是的继承者。在1938年-1945年的德奧合併期间,其铁路系统曾被纳入德意志国铁路。 目前奥地利联邦铁路的重大基建包括扩建维也纳中央车站,兴建科拉尔姆铁路、赛梅林铁路隧道以及连接意大利的布雷纳铁路隧道。.

之间內萊塔尼亞和奥地利联邦铁路相似

內萊塔尼亞和奥地利联邦铁路有(在联盟百科)13共同点: 卢布尔雅那奥地利奥匈帝国布科維納布雷根茨布拉格克拉根福因斯布鲁克的里雅斯特維也納萨尔茨堡林茨格拉茨

卢布尔雅那

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语、匈牙利语:Ljubljana),近似漢音為“溜布倆那”,德语稱莱巴赫(Laibach),意大利语稱盧比亞納(Lubiana),斯洛文尼亚的首都、該國最大城市和11個特別市之一。面积约170平方公里,人口27.86万(2007年统计)。 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该市是斯洛文尼亚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国会和总统的驻地。由于交通联系、产业集中、科研机构和产业传统等方面的优势,该市在斯洛文尼亚得以拥有首席经济地位。 卢布尔雅那地处阿尔卑斯山山麓的河谷盆地,风景宜人。城市的建筑氛围明显受到了来自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强烈影响,位于河畔的市中心地带,遍布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古老建筑与桥梁,高地上始建于中世纪的城堡则俯瞰整个古城。卢布尔雅那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其著名的非主流文化中心Metelkova,在反传统的青年人中颇有影响。.

內萊塔尼亞和卢布尔雅那 · 卢布尔雅那和奥地利联邦铁路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內萊塔尼亞和奥地利 · 奥地利和奥地利联邦铁路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內萊塔尼亞和奥匈帝国 · 奥匈帝国和奥地利联邦铁路 · 查看更多 »

布科維納

布科維納 (羅馬尼亞語: Bucovina; Буковина/Bukovyna; 德語及波蘭語: Bukowina)是東歐的一個地區,位于喀爾巴阡山脈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現在這一地區由烏克蘭和羅馬尼亞兩國統治。這一地區曾是摩爾達維亞公國的組成部分,後先後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奧匈帝國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布科維納全境被劃入羅馬尼亞境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布科維納被蘇聯占領,成為今烏克蘭的一部分。 B B B.

內萊塔尼亞和布科維納 · 奥地利联邦铁路和布科維納 · 查看更多 »

布雷根茨

布雷根茨(德语:Bregenz)是奥地利西部的一座城市,福拉尔贝格州首府,位于欧洲第三大淡水湖博登湖东岸,普凡德尔山山脚,是莱茵河谷与德国阿尔卑斯山山麓的交汇处。 它最出名的活動,是每年夏季會在博登湖畔舉辦的布雷根茨音樂節 。.

內萊塔尼亞和布雷根茨 · 奥地利联邦铁路和布雷根茨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內萊塔尼亞和布拉格 · 奥地利联邦铁路和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克拉根福

克拉根福(Klagenfurt am Wörthersee、Celovec ob Vrbskem jezeru)是奥地利凯尔滕州的首府,坐落于克拉根福谷地的威尔特湖畔。她是一个有立法权的特别市。.

克拉根福和內萊塔尼亞 · 克拉根福和奥地利联邦铁路 · 查看更多 »

因斯布鲁克

因斯布鲁克(德语:Innsbruck)位于奥地利西部群山之间的因河畔,是蒂罗尔州的首府。穿越阿尔卑斯山通往意大利南蒂罗尔地区的布仑纳隘道从这里开始。因斯布鲁克的名字来自于因河和德语中的Brücke(桥)。因斯布魯克是奥地利第五大城市,整个都市地区约有18.4万居民。 因斯布鲁克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曾于1964年和1976年两次在此举办。 慈善组织SOS儿童村总部即位于因斯布鲁克。.

內萊塔尼亞和因斯布鲁克 · 因斯布鲁克和奥地利联邦铁路 · 查看更多 »

的里雅斯特

里雅斯特(意大利语: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Trst;德语:Triest),或譯的里雅斯德、的港。是意大利东北部靠近斯洛文尼亚边境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湾的最深處,也是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和的里雅斯特省的首府。人口为207,069人(2001年)。 在1372年到1918年間,的里雅斯特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及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因而这座城市虽然在地理上显然属于南欧,但在语言、文化方面却具有明显的中欧特色,与其他意大利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1867年到1918年期间,的里雅斯特作为奥匈帝国的主要出海口,曾是地中海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和音乐与文学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崩溃,的里雅斯特并入意大利,随之经济文化衰落下去。 現今的里雅斯特是邊界城市的代表。的里雅斯特的人口混合了鄰區的人種。的里雅斯特市區占优势的方言稱為的里雅斯特語(的里雅斯特語:Triestin,意大利语:Triestino),是威尼斯方言在当地的变种;而在紧邻市区的部分近郊,已经开始使用斯洛維尼亞語。義大利語以及斯洛維尼亞語都被認為是本地語言,而弗留利語以及克羅埃西亞語也有少數人使用,由於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緣故,在該城也有很多人使用德語。 的里雅斯特的經濟主要依賴港口貿易以及与邻近地区的商業交易,是意大利邮船公司(Lloyd Triestino)的发祥地。在冷戰時期,的里雅斯特因为地处东西方对抗前沿成為次要港口,但目前正在重振它昔日的商業影響力。在2006年的里雅斯特被選為義大利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的里雅斯特的景点主要是众多奥匈帝國时代存留的新藝術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以其明显的中欧特色在意大利众多城市中独树一帜。该市还拥有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的里雅斯特大学。.

內萊塔尼亞和的里雅斯特 · 奥地利联邦铁路和的里雅斯特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內萊塔尼亞和維也納 · 奥地利联邦铁路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Salzburg),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城市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內萊塔尼亞和萨尔茨堡 · 奥地利联邦铁路和萨尔茨堡 · 查看更多 »

林茨

林茨(Linz)位于奥地利东北部,人口约20万,是上奥地利州的首府。同时林茨也是多瑙河上游重要的河港与经济中心、奥地利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奥地利最大的钢铁公司和化工公司都位于此。林茨最初是由罗马人建立,叫做Lentia。.

內萊塔尼亞和林茨 · 奥地利联邦铁路和林茨 · 查看更多 »

格拉茨

格拉茨(Graz;;Gradec;Grác)是奥地利第二大城市。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施蒂利亞州州府所在地,中欧重镇,擁有悠久的學術傳統,城中六座大學合計超過六萬名學生。數百年來是斯洛維尼亞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勝過今日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首都卢布尔雅那。.

內萊塔尼亞和格拉茨 · 奥地利联邦铁路和格拉茨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內萊塔尼亞和奥地利联邦铁路之间的比较

內萊塔尼亞有36个关系,而奥地利联邦铁路有15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3,杰卡德指数为6.81% = 13 / (36 + 155)。

参考

本文介绍內萊塔尼亞和奥地利联邦铁路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