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第三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区别

克萊門斯·梅特涅 vs. 第三次反法同盟

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德意志出生的奥地利政治家,亦是所在时代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梅特涅生於科布伦茨的贵族家庭。父亲也是外交家。梅特涅曾就讀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见证过1790年利奥波德二世和1792年弗朗西斯二世的加冕礼。在英格蘭短暂游歷後,他被任命為尼德蘭公使,然就任第二年尼德蘭即被法國占领。   1795年與第一任妻子爱麗諾·馮·考尼特斯结婚,這段婚姻助他躍入维也纳社交圈。1825年原配夫人過世,1827年與男爵夫人安托瓦内特·来卡姆(Antoinette Leykam)结婚,她於1829年逝世;後又與伯爵夫人梅兰妮·西奇·费拉里(Melanie Zichy-Ferraris)於1831年结婚,她先梅特涅5年過世。1801年任奥地利驻萨克森公使,1803年任驻普鲁士公使,1806年改任驻巴黎公使。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   梅特涅之子理查德·冯·梅特涅也是出色外交家。他十二個婚生和非婚生的孩子多數沒他活得長。他是保守主义者,热衷维护大国均衡策略,尤其反对俄国对中欧的领土扩张,并力图削弱奥斯曼帝国。他讨厌自由主义并致力防止帝国崩溃,例如他强行镇压在北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叛乱;在国内他也推行相同的政策,他建立大范围的间谍网络和检查制度来维續动荡的局面。类似政策在他的策划下在德意志各邦得以推行,此即著名的卡尔斯巴德法令。   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直至1848年革命被迫下野為止,他任内首要工作是缓和奥地利與法國的關係。他促成奥地利公主,女公爵瑪麗·路易莎與拿破倫的婚姻。然不久後,作為外相他推動奥地利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代表奥地利签署了枫丹白露条约,流放拿破倫。他是後拿破倫時代欧洲列强组成的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1815年6月)之主席。帝国在1813年10月授予他親王頭銜。“梅特涅体系”維繫着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联盟十数年之久。这是梅特涅在奥地利外交上的最高峰。此後,梅特涅逐渐被國际外交邊缘化。 1821年他擔任首相,歷經兩朝(弗朗西斯二世和他兒子费迪南一世)直到1848年费迪南一世遜位。此後,他经歷伦敦到布莱顿再到布鲁塞爾的短暂流亡生涯,1851年他再一次回到维也纳宫廷,成为费迪南一世的继任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1859年梅特涅逝世,享年86岁,乃同时代知名政治家之最。   歷史上對梅特涅政策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他引领的“梅特涅时代”避免了欧洲大战,其外交才能有目共睹,他使得欧洲列强難以察覺奥地利军事、经济外强中乾的事實。他反对沙俄帝国野心的决策也被视为政绩。他因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整歐洲秩序,撲滅歐洲革命之火,被封上「消防隊長」的稱號。反对者認为,他坚持病态的保守主义政策仅仅是出于他的虚荣心和不犯错主义,他们认为梅特涅本可以为奥地利做得更多,而不是在1817年通过行政改革来镇压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使得最终德國在普魯士而非奧地利主導下統一。另有史学家指出,梅特涅事实上并没有多大实权,真正的权力都在哈布斯堡君主手里。 1812年12月拿破仑在侵俄战争中失败后,梅特涅在1815年积极参加建立神圣同盟,他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是复辟势力总代表,积极主张镇压欧洲各国革命。1821年5月,他任奥地利首相。1848年3月,奥地利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实行宪政。梅特涅被迫辞职,亡命英国,1849年迁居比利时,1851年返回奥地利,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 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梅特涅。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是在对国家制度的亲切关怀和对传统权威的适度尊重中,寻找政治生活一切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源泉。梅特涅对于欧洲的眼光也同样朝这个方向推进。梅特涅眷恋着旧秩序,殚精竭力地在各国之间玩弄权术,见风使舵,以期达到他渴望的一成不变。而事实上,他的大国均势政策,在他手中行之有效,以致落后的奥地利能一度跻身于欧洲强国。维也纳体系在旧秩序的气味中摇摆而至于平衡。. 三次反法同盟(Third Coalition),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帝國、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戰,最後反法同盟以大敗收場。.

之间克萊門斯·梅特涅和第三次反法同盟相似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第三次反法同盟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奥斯特里茨战役奧地利帝國巴伐利亚神圣罗马帝国萊茵邦聯西班牙那不勒斯那不勒斯王国沙皇俄国拿破仑一世普魯士

奥斯特里茨战役

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75,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在波西米亚的奧斯特里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取得了對87,000俄羅斯-奧地利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并直接导致奧地利皇帝于次年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 這場戰役因歐洲三個大國的皇帝奧皇弗朗茨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全部親臨戰場,又稱“三皇會戰”。.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奥斯特里茨战役 · 奥斯特里茨战役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奧地利帝國 · 奧地利帝國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巴伐利亚 · 巴伐利亚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神圣罗马帝国 · 神圣罗马帝国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萊茵邦聯

萊茵邦聯又稱萊茵聯盟(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是俄國亞歷山大一世及奧地利弗朗茨一世於奧斯特里茨戰役敗於拿破崙後拿破侖所建立的國家,是1806年至1813年間於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實體,最初成員有16個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後來邦聯再加入了19個邦國,邦聯總共統治超過了一千五百萬人,對法國在東線的戰事有著戰略性的優勢。.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萊茵邦聯 · 第三次反法同盟和萊茵邦聯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西班牙 · 第三次反法同盟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那不勒斯 · 第三次反法同盟和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王国

那不勒斯王国(Regnum Neapolitanum,Regno di Napoli),是一个包括意大利半島部分和教皇国南部。时间从1282年至1816年。那不勒斯王国的创立是西西里晚祷战争的结果。当西西里岛发生起义以及被阿拉贡联合王国镇压之后,西西里分离成为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仍然官方称为西西里王国,这个是先前王国的名称。1816年,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重新联合成为兩西西里王國。.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那不勒斯王国 · 第三次反法同盟和那不勒斯王国 · 查看更多 »

沙皇俄国

沙皇俄国或沙俄可以指:.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沙皇俄国 · 沙皇俄国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拿破仑一世 · 拿破仑一世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普魯士 · 普魯士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克萊門斯·梅特涅和第三次反法同盟之间的比较

克萊門斯·梅特涅有199个关系,而第三次反法同盟有2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4.89% = 11 / (199 + 26)。

参考

本文介绍克萊門斯·梅特涅和第三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