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光泽 (矿物)和閃鋅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光泽 (矿物)和閃鋅礦之间的区别

光泽 (矿物) vs. 閃鋅礦

光泽(Lustre, 或luster)是矿物在光照射下表面呈现的一种外观属性,与矿物表面反射光的强弱和方向有关。对于常见的光泽类型,有不少惯用术语描述,例如“金属光泽”,“玻璃光泽”,“树脂光泽”等。矿物的光泽界限模糊,即使不同地区出产的同种矿物光泽可能也不尽相同,不同来源的文献形容同一矿物时可能有不同描述。 有些矿物呈现不寻常的光学现象,例如(表面呈现星形亮斑)与(呈现一条明亮光带,并且随样品旋转而移动)。下文列出一些形容矿物的光泽术语和光学现象。. 闪锌矿是种由鋅和鐵结合的硫化物。晶形常为四面体状。純閃鋅礦近於無色,但随着成分中铁含量的增加由淺黃、黃褐、棕甚至黑色,因此難鑑定。具有完全的菱形十二面體解理。 闪锌矿常与方铅矿密切共生在热液矿床中。主要的礦場位在西班牙北部的坎塔布連山脈、墨西哥的索諾拉州、中國南京栖霞等地方,是分布最廣的鋅礦之一。 闪锌矿是炼锌的主要原料,也是一部分铟、镓等稀散元素的来源。 Category:硫化物礦物 Category:含锌矿物.

之间光泽 (矿物)和閃鋅礦相似

光泽 (矿物)和閃鋅礦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解理方铅矿

解理

解理(Cleavage),指的是礦物受力後沿弱面破裂的現象,與岩石破裂的"節理"不同。.

光泽 (矿物)和解理 · 解理和閃鋅礦 · 查看更多 »

方铅矿

方鉛礦(,又稱立方硫化铅)是一种铅與硫的化合物,其英文名稱源自於拉丁文,為鉛之意。化学式为PbS(理论组成:鉛:86.60%,硫:13.40%),混入物以銀为最常见,其次为銅與鋅,有时含有鐵、砷、銻、鉍、鎘、鉈、銦與硒等,另外硒可代替硫,形成PbS的鏡像化合物。颜色铅灰色,硬度2.5~3,比重7.4~7.6 。開闢北宜高速公路時,於宜蘭頭城發現之鉛鋅銅礦脈,所採礦樣經化驗結果含鉛:1.81%,鋅:2.88% ,銅:0.012%。方铅矿中87%的重量是铅,因此是重要的铅矿石,由于其中也包含至1%的银,因此过去是银的重要来源之一。晶形常為六面體及八面體,晶系為等軸晶系,具有三組發達的解理,故其晶體常呈現為立方體(稱為氯化鈉型晶體結構),有时也呈平顶金字塔状或骨头状,由很多立方體晶體聚集形成粒状或塊狀。具貝殼狀斷口,金屬光澤,顏色及條痕為鉛灰色,由於熔點低(370℃)容易鑄成各種有價值之合金及製品。方鉛礦屬低溫環境產物,在變質岩與火山硫化物矿床中形成,呈脈狀或塊狀存在於石灰岩的洞穴和角礫帶裏,經常与铜矿混生,風化后就則成為白鉛礦和鉛礬。方鉛礦世界最大產地是美國密蘇里州(State of Missouri),僅鉛的儲量就達3000萬噸。在台灣產於新北市金瓜石、坪林與台東縣樟原,在金瓜石之方鉛礦通常以小結晶與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石英等礦物共生。中國出產於雲南金頂、廣東凡口與青海錫鐵山等地,常與閃鋅礦共生,也偶爾於煤礦中發現。此外英國康瓦爾(Cornwall)﹑德國弗萊貝格(Freiberg)與澳大利亞布羅肯希爾(Broken Hill)也是著名的產地。 方鉛礦是人类最早開採的礦石之一,古埃及古王國时期開始,人们使用方铅礦作为化妆品,巴比倫人與古羅馬人也從中冶煉銀。中國早在商代前就從方铅礦中提煉鉛,另由於方鉛礦中多含有銀,古代為冶煉銀大量開採。中國古代煉鉛的原料有兩類,一類是氧化鉛(以白鉛礦為主),另一類是硫化鉛(以方鉛礦為主)。明朝陸容在《菽園雜記》中有敘述硫化鉛礦的冶煉方法。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提到當時所開採的三種練鉛礦物,一種是「銀礦鉛」,指與銀礦共生的方鉛礦;另一種是「銅山鉛」,指包括方鉛礦、閃鋅礦與黃銅礦等的多金屬礦;在另一種是「草節鉛」,可能是指傑晶粗大的方鉛礦。方鉛礦有多種用途,早期无线电使用方铅矿作为整流器,製作解调器和矿石收音机也會使用方铅矿。從中提煉金屬鉛,用於蓄電池、鉛管、鉛板、顏料、塗料、鉛玻璃、鉛合金、鉛字、陶瓷釉藥、鑄品、彈頭、化學藥品。鉛具有很好的耐腐蝕性,古希臘船員用含鉛的棲清除附生在船底的藤壶,除了排除生物的蠶食外,也降低船底在海中運行的阻力。中藥中的藥用鉛稱為黑錫或黑鉛,即由方鉛礦提煉,具有鎮逆、墜痰、殺蟲、解毒等功效。汽油中亦添加鉛之有機化合物作為抗震劑、抗爆劑以提高辛烷值。.

光泽 (矿物)和方铅矿 · 方铅矿和閃鋅礦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光泽 (矿物)和閃鋅礦之间的比较

光泽 (矿物)有34个关系,而閃鋅礦有1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4.17% = 2 / (34 + 14)。

参考

本文介绍光泽 (矿物)和閃鋅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