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先贤祠和法国大革命年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先贤祠和法国大革命年表之间的区别

先贤祠 vs. 法国大革命年表

先贤祠(Panthéon;Pantheon)位于法国巴黎的拉丁區,最初是法王路易十五兴建的圣日内维耶大教堂,历经数次变迁以后现在成为法国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安葬地。先贤祠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早期典范,其正面仿照罗马万神殿(Pantheon in Rome),拱顶为布拉曼特风格。. 这是法国大革命的年表.

之间先贤祠和法国大革命年表相似

先贤祠和法国大革命年表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奥诺雷·米拉波巴黎伏爾泰馬提尼克让-保尔·马拉让-雅克·卢梭法国法国大革命

奥诺雷·米拉波

奥诺雷·加百列·里克蒂,米拉波伯爵(Honoré Gabriel Riqueti, comte de Mirabeau,),法国革命家、作家、政治記者暨外交官,共济会會员。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在法国大革命初期统治国家的国民议会中,他是温和派人士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以融合到革命中。.

先贤祠和奥诺雷·米拉波 · 奥诺雷·米拉波和法国大革命年表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先贤祠和巴黎 · 巴黎和法国大革命年表 · 查看更多 »

伏爾泰

伏尔泰(Voltaire,,),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時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與盧梭、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會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

伏爾泰和先贤祠 · 伏爾泰和法国大革命年表 · 查看更多 »

馬提尼克

提尼克(Martinique)位于加勒比海,是法国的一个海外大区。下辖一个省,即马提尼克省。面积1,130平方公里,首府法兰西堡。位于首府。.

先贤祠和馬提尼克 · 法国大革命年表和馬提尼克 · 查看更多 »

让-保尔·马拉

让-保尔·马拉(Jean-Paul Marat,),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活动家和政论家。 马拉原本是一名医生,1774年发表《奴隶制枷锁》一书,抨击英国的君主制。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積極投身革命,创办《人民之友》报,批评《人权宣言》只是富人安慰穷人的诱惑物。 1790年参加科尔得利俱乐部並成为领袖之一。1792年9月,马拉当选国民議会代表。1793年5月参与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专政。 马拉經常攻擊在巴黎國民制憲議會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權派,为躲避追捕,长期躲在巴黎的下水道,加劇了他的慢性皮膚疾病(可能是皰疹樣皮炎)。为了减轻病痛而不影响工作,他每天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中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吉伦特派的女刺客夏绿蒂·科黛刺杀身亡,终年50岁。馬拉死後被國民公會授以烈士葬禮,遺體被送進先賢祠。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結束了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治,1795年年初民粹熱情消退,馬拉在人們的漸被淡忘,1795年2月由先賢祠遷出。.

先贤祠和让-保尔·马拉 · 法国大革命年表和让-保尔·马拉 · 查看更多 »

让-雅克·卢梭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啟蒙時代的瑞士裔法國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與伏爾泰、孟德斯鳩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 盧梭所著的論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俗是否有益》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對哲學的發展極其重要;其《社會契約論》中所論述的人民主權及民主政治哲学思想的深遠影響可見於近代的啟蒙運動、法国大革命以至现代的政治、哲学還有教育思想。他認為不論是傳統和現代的公民社會,都一樣始於私人財產。 盧梭的小說作品《愛彌兒》(Émile)是一篇關於全人公民教育的哲學論文,其言情小說《新爱洛伊斯》對前浪漫主義(pre-romanticism)及浪漫主義時期的小說發展十分重要。盧騷的的自傳體作品《懺悔錄》是現代自傳的開端,而其文章《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也說明了十八世紀的一個「感性時代」(Age of Sensibility)運動,其特徵是更加注重主體性及自我反省,對現代寫作也有所影響。 盧梭同時亦精通作曲和樂理,作有七部歌劇以及若干其他形式的作品。其風格與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及卡爾·飛利浦·愛馬努埃爾·巴哈屬於同一時期,融合了後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特徵。其著名作品有單幕歌劇《乡村中的占卜师》,其中一首為後來被貝多芬改編為獨立曲目的《Non, Colette n'est point trompeuse》。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盧梭是雅各賓俱樂部中最受歡迎的哲學家,他在死後十六年(1794年)獲以國家英雄身份葬於巴黎先賢祠。.

先贤祠和让-雅克·卢梭 · 法国大革命年表和让-雅克·卢梭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先贤祠和法国 · 法国和法国大革命年表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先贤祠和法国大革命 · 法国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年表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先贤祠和法国大革命年表之间的比较

先贤祠有44个关系,而法国大革命年表有31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2.25% = 8 / (44 + 312)。

参考

本文介绍先贤祠和法国大革命年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