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仁宗和孔克堅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元仁宗和孔克堅之间的区别
元仁宗 vs. 孔克堅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见《黄金史纲》;,)是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一共在位9年。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阿裕爾巴里巴特喇,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早年助兄长海山即位,被海山立为皇太子(元朝的皇位继承人一律称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后嗣位,年號皇慶、延祐。 他去世后,諡號聖文欽孝皇帝,廟號仁宗,蒙古語稱號普顏篤皇帝《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记载:“群臣上谥曰圣文钦孝皇帝,庙号仁宗,国语曰普颜笃皇帝。”《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一》:延祐七年五月“乙未,请大行皇帝谥于南郊。”延祐七年八月“丙辰,祔仁宗圣文钦孝皇帝、庄懿慈圣皇后于太庙,铁木迭儿摄太尉,奉玉册行事。”苏天爵《国朝文类》卷十《册文》中的《仁宗皇帝谥册文》(作者:张士观),册文内容记载元仁宗获得谥号和庙号的时间是延祐七年八月十日(丙辰日)(;又譯巴顏圖可汗。他的名字实源自梵文Āyur-parvata,意为“寿山”,正好与哥哥元武宗的名字“海山”相應。. 孔克堅(),字璟夫,山東曲阜人,孔思晦之子,孔子五十五代嫡長孫。生於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少聰敏,能日誦千言,通《左傳》,工樂府。元惠宗至元元年(1335年)襲封衍聖公,授嘉議大夫。至正八年(1348年)晉中泰大夫,賜二品銀印。十五年(1355年),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使,攝太常卿。十八年(1358年),流賊毛貴攻大都,廷議遷都關中。孔克堅以天子當與社稷宗廟共存亡,不可輕棄。元惠宗從其言,亂兵果退。十九年(1359年),遷禮部尚書。累官國子監祭酒。二十二年(1362年),謝病還家,後起為集賢學士、山東廉訪使,皆不赴。元亡,徐達於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攻下濟寧,明太祖下旨召見。孔克堅稱疾不赴,遣子孔希學前往南京。明太祖敕諭「稱疾則不可」,遂來朝,見明太祖於謹身殿。卒於洪武三年(1370年),年55歲。.
之间元仁宗和孔克堅相似
元仁宗和孔克堅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尚书,元史,元大都,元惠宗。
尚書可以指:.
元仁宗和尚书 · 孔克堅和尚书 · 查看更多 »
《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奉明太祖之命編撰的纪传体史書,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二十四史之一。.
元仁宗和元史 · 元史和孔克堅 · 查看更多 »
元大都,或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即“可汗之城”),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至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为元朝京師。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南至长安街一线,东西至北京二环路一线。.
元仁宗和元大都 · 元大都和孔克堅 · 查看更多 »
元惠宗妥懽貼睦爾(见《蒙古源流》、罗氏《黄金史》。;),清刊《元史》、清修《續資治通鑑》改譯托歡特穆爾,元朝廟號為惠宗,蒙古語稱號烏哈噶圖汗(;或),明朝諡號為順皇帝,又稱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之後以他為首的北元繼續與明朝對峙。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元仁宗和元惠宗 · 元惠宗和孔克堅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元仁宗和孔克堅的共同点。
- 什么是元仁宗和孔克堅之间的相似性
元仁宗和孔克堅之间的比较
元仁宗有109个关系,而孔克堅有2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2.96% = 4 / (109 + 26)。
参考
本文介绍元仁宗和孔克堅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