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倫蒂尼恩和菱堡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倫蒂尼恩和菱堡之间的区别

倫蒂尼恩 vs. 菱堡

倫蒂尼恩(又譯倫丁尼姆、朗蒂尼亞姆;拉丁文:Londinium),又稱羅馬倫敦,公元約43年建於今倫敦市一帶的聚居地。有賴泰晤士河上的橋樑,倫蒂尼恩發展為道路樞紐和主港口,是羅馬帝國不列顛尼亞行省的重要商業中心,及至5世紀衰亡。 隨着1世紀中葉建城,早期倫蒂尼恩僅佔地1.4平方公里(0.5平方英里),相當於今日海德公園的範圍,其中一座山丘上駐有守兵。60、61年左右,布狄卡王后領導愛西尼部落起義,逼使守兵棄城,並將該處夷為平地。愛西尼部落於惠特靈大道戰役被擊敗後,倫蒂尼恩遂重建為羅馬的規劃城鎮,歷經十年才復甦。1世紀後期,倫蒂尼恩擴展迅速,不久便成為不列顛尼亞行省最大的城市。時值新世紀之交,倫蒂尼恩的人口攀升至60,000人,鐵定足以取代(Camulodunum;今高車士打)成為首府。2世紀期間,倫蒂尼恩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其羅馬廣場(forum)及巴西利卡,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型的建築群。羅馬帝國哈德良皇帝122年到訪這裏。考古發掘證實,一場大火幾乎摧毀了整座城,其後再度重建。2世紀後半葉,倫蒂尼恩的範圍和人口均萎縮。 倫蒂尼恩在羅馬時期餘下的光景中仍見重要,然而已大不如前。考古學家發現,城內大部分地區被黑土覆蓋了數個世紀。190至225年間,羅馬人於城中近陸處修築了防衛牆,是不列顛尼亞行省的最大建設之一,與哈德良長城及羅馬道路網絡齊名。倫敦城牆自此矗立了1,600年之久,粗略地劃定了古時倫敦市的邊界。. 菱堡(Bastion),或譯做棱堡(較常使用),是由帷幕牆向外凸出一塊具有角形結構體的火炮防禦陣地。完整的菱堡除了兩個前端凸出面外,尚有兩個側面,用以保護帷幕牆,並連接棱堡本體。它常作為堡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盛行於16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 中世紀時使用的傳統城堡在火炮登場時,便毫無防禦能力,且防禦死角也是個問題,因此,由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設計的菱堡便展露出頭角,雖然其中大多指多出的城堡附加物,但歐洲也有直接稱呼為棱堡的建築。.

之间倫蒂尼恩和菱堡相似

倫蒂尼恩和菱堡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中世纪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中世纪和倫蒂尼恩 · 中世纪和菱堡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倫蒂尼恩和菱堡之间的比较

倫蒂尼恩有102个关系,而菱堡有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93% = 1 / (102 + 6)。

参考

本文介绍倫蒂尼恩和菱堡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