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經和常用歌集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信經和常用歌集之间的区别
信經 vs. 常用歌集
《信經》(英語是或Articles of Faith,源自拉丁文credo,意為「我信」)是傳統天主教的權威性基本信仰綱要。源頭可以追溯至初期大公教會的信仰準則(regula fidei),當時教會對外面臨逼迫,對內面對異端的攪擾,特別是諾斯底派。於是當時的辯道士透過「教條神學」(theologia dogmatica)發展出信仰摘要,藉之說明信仰原委並澄清信仰內容。信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出來的。簡單來說是教條式的信仰摘要。不過,信經主要表徵天主教信仰的道統,不是對信仰內涵的絕對定義,因此可能出現附加條款的情形。以尼西亞信經為例,原版和修訂過的信經是對特定的涉嫌有錯誤解說的異端學說做出隱含的譴責。當新的學說出現,之後被認定為異端時,這時就會有新附加的語句出現在信經裡頭,有如憲法或是一般法律條文的附加條款那樣。信經附加語句的變動顯示出神學在歷史上的發展。 在古代,大多數人承認接受的大公教會信經一共有四個,分別《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阿塔拿修信經》和《迦克墩信經》。現代基督教稱的「三大信經」分別是《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阿塔拿修信經》。 並不是所有的宗教有著信經的概念。對希臘、羅馬或是舊歐洲的異教徒,以及印度教、佛教徒來說,信經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無法想像的。伊斯蘭教則有清真言作為信仰告白。. 《常用歌集》(Liber Usualis)是一本厚達1900多頁,由單聲調的額我略聖歌所組成的宗教歌曲集,常在天主教的禮儀或各類宗教音樂中使用。源於法國內的修道士,以作日常禮拜時所唱頌的音樂。後來於1896年由修道士莫卻萊(André Mocquereau,1849–1930)整理後出版成書。索列米斯本篤修士會成立於1010年,但所保存的音樂,最早可以追溯至7世紀。 《常用歌集》列舉了各種禮儀音樂:包括彌撒中的垂憐經、光榮頌、信經、聖三頌、迎主曲、羔羊經及;亦有因應每天的頌課、每周不同的節期及特定為聖人而所選用的曲調。除此以外,《常用歌集》亦包括了一些世俗儀式所選用的曲調,包括有洗禮、婚禮、葬禮、堅振禮、祝聖禮等等。 《常用歌集》採用中世紀時期的四線「紐姆記譜法」。調性由樂譜前的F調號或C調號所決定,歌集前部份有詳細的索引,解釋各類的記譜方式和所代表的意思以方便讀者使用,1924年首次發行以現代五線譜方式記譜的版本。 《常用歌集》是不少作曲家創作音樂的靈感來源,其中修錄在1810頁的續抒詠「末日經」更是當中的佼佼者。 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前,《常用歌集》內的歌調是天主教禮儀中唯一能夠採用的音樂--雖然不少教堂其實早已採納一些有名作曲家所寫的宗教作品,放在日常禮儀中使用。梵二後,教堂音樂的限制得到解除,而運用《常用歌集》的機會已經大為減少,但在一些歐洲的修道院或教堂中,仍然可以找到堅持使用《常用歌集》作禮儀音樂,另一方面,近年不少合唱團體亦致力保留及演唱《常用歌集》。.
之间信經和常用歌集相似
信經和常用歌集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信經和天主教 · 天主教和常用歌集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信經和常用歌集的共同点。
- 什么是信經和常用歌集之间的相似性
信經和常用歌集之间的比较
信經有17个关系,而常用歌集有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3.85% = 1 / (17 + 9)。
参考
本文介绍信經和常用歌集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