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信經和信義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信經和信義宗之间的区别

信經 vs. 信義宗

《信經》(英語是或Articles of Faith,源自拉丁文credo,意為「我信」)是傳統天主教的權威性基本信仰綱要。源頭可以追溯至初期大公教會的信仰準則(regula fidei),當時教會對外面臨逼迫,對內面對異端的攪擾,特別是諾斯底派。於是當時的辯道士透過「教條神學」(theologia dogmatica)發展出信仰摘要,藉之說明信仰原委並澄清信仰內容。信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出來的。簡單來說是教條式的信仰摘要。不過,信經主要表徵天主教信仰的道統,不是對信仰內涵的絕對定義,因此可能出現附加條款的情形。以尼西亞信經為例,原版和修訂過的信經是對特定的涉嫌有錯誤解說的異端學說做出隱含的譴責。當新的學說出現,之後被認定為異端時,這時就會有新附加的語句出現在信經裡頭,有如憲法或是一般法律條文的附加條款那樣。信經附加語句的變動顯示出神學在歷史上的發展。 在古代,大多數人承認接受的大公教會信經一共有四個,分別《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阿塔拿修信經》和《迦克墩信經》。現代基督教稱的「三大信經」分別是《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阿塔拿修信經》。 並不是所有的宗教有著信經的概念。對希臘、羅馬或是舊歐洲的異教徒,以及印度教、佛教徒來說,信經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無法想像的。伊斯蘭教則有清真言作為信仰告白。.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之间信經和信義宗相似

信經和信義宗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天主教尼西亞信經使徒信經神學異端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信經和天主教 · 信義宗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尼西亞信經

《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文又譯做尼吉亞信經或奈西亞信經),是傳統基督宗教三大信經之一。尼西亞信經是尼西亞大公會議有關基督宗教信仰的一項基本議決。這個議決主張子是“出於真天主而為真天主,被生而非受造,與天主父本質相同,確定了聖父、聖子、聖神為三位一體的天主,本質相同。接受並且信奉此信經的有天主教會(羅馬大公教會)、正教會(正统大公教会)、聖公會(安立甘大公教会)、信义宗(路德宗)教會以及新教裡的主要教派。 此信經的名稱得自於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在此會議中制訂出了尼西亞信經,當舉行尼西亞會議時,亞流派的優西比烏提出其信仰論點,遭到強烈否定並被定為異端。大會在皇帝特使侯休斯的領導下,完成了尼西亞信經。但此信經的完整名稱該是“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因為在公元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對此信經內容做了修訂並獲得一致通過。這之後為了要平息異端說法又有許多信經制訂出來,但是381年的會議卻是最後一次天主教派和正教派能夠一致接受所制訂的信經。故現今的尼西亞信經與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制訂的尼西亞信經並不完全相同,前者較後者為長。 尼西亞信經在六世紀時由拉丁派增加了部分字句 (見和子說) ,進而引發了激烈辯論。此事也造成了著名的東西教會大分裂。至今,東正教與西方教會仍在信經內容上存有歧異。.

信經和尼西亞信經 · 信義宗和尼西亞信經 · 查看更多 »

使徒信經

使徒信經(或宗徒信經;唐朝景教譯作師利海經),是基督宗教三大傳統《信經》之一。使徒信經被視為早期基督教會信仰的敘述,很可能寫於第一或二世紀的「辯士時期」,主要目的是要澄清信仰內容,特別是回應當時已被判为异端的諾斯底主義。《信經》共有12句,分成3部分寫作。第一部分相信全能的天父,用來對抗馬吉安派。第二部分相信耶穌基督是真人真天主,用來對抗嗣子論、幻影說、神格惟一論。第三部分相信聖神、唯一教會、赦罪及復活之恩,除了對抗神格惟一論外,也澄清諾斯底派靠知識得救的論點。 根據教會傳統,使徒們最後一次聚集在耶路撒冷,準備到世界各地傳福音,每人寫一條信仰原則,十二個使徒寫完後就握手分別,從此大家沒有機會再見面,一個一個為主殉道,一個一個被殺在遙遠的他鄉。雖然很多人以為使徒信經是由使徒寫成的,但後來證實使徒信經是在最後一位基督使徒聖約翰亡故後才逐漸編寫成現今的樣本,最早可追溯至250年以前辯士時期的信仰標準。之所以會被稱為使徒信經,是因其信仰中心是建立在基督使徒的教導上。 而使徒信經這個名詞則至八世紀才出現。現今,此《信經》通用的文本基本定型於6-7世紀。聖公會(英國公教會)、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東正教會、一些使用西方禮儀的東方正教會和基督新教的路德会(又名信义宗)在許多儀式裡會頌念此經。 此《信經》並不像後來的《尼西亞信經》以及其他《信經》那樣進一步探討耶穌基督的本性。故此,在《尼西亞信經》闡明耶穌與父神本質相同此教義前,兩個被視為異端的亞流派和神體一位派的許多教會人士也宣稱接受《使徒信經》。.

使徒信經和信經 · 使徒信經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信經和神學 · 信義宗和神學 · 查看更多 »

異端

端,指不屬於主流思想的思維派別,通常具有負面含意,意稱指著正宗以外的旁門左道,而非正當的當下之普及、普遍,不被大眾所認同的「異類」。但也可能指說不重要的流派,不該被需要的,不被需要的,不應該存在世上的思想或事物,稱之為異端。 異端一詞常被用在於宗教中使用,指非正統信仰之間,稱呼外來的宗教為「異教」,而那些異類教徒大多泛指多為不同信仰的非主流人士,極為少數人一派。異端常常被主流人士排擠,他們大多是被主流教者為了保存宗教主旨的教義純潔性,與正當性,優越且完整性,正統的繼承者,而往往推向谷底深淵,不信教者,不同教者是往往是被排他主義者拿來做攻擊、揶揄、投射、等肅清抹滅的對象。.

信經和異端 · 信義宗和異端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信經和信義宗之间的比较

信經有17个关系,而信義宗有10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4.17% = 5 / (17 + 103)。

参考

本文介绍信經和信義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