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保护状况

指数 保护状况

物种的保护状况(conservation status)是指物种继续生存的可能性。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物种的保护状况: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数量,而是整个种群随时间的增长或减少,餵养成功率,已知的威胁等等。 世界上最知名的物种保护状况的名录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包括生存受到威脅或相信是在公元1500年以後絕滅的物种。此外还存在很多专业性的列表。.

96 关系: 加勒比僧海豹原牛华南虎南象海豹夏威夷烏鴉大熊貓大白鲨大海雀家鼠小熊貓小頭睡鯊岩鴿已灭绝动物列表巴厘虎帝雉中黃蝠中文维基百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亚洲象亞洲獅人類侏三趾樹懶侏兔圖拉克袋鼠北非豹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哈斯特鷹兰屿角鸮兔猻剃刀嘴鳳冠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环尾狐猴灰狼琉球兔种群紅尾黑鯊紅狼緋紅金剛鸚鵡绝灭美洲狮美洲鱷美洲豹翼龍目眼鏡熊爪哇虎疣鼻天鵝熊氏鹿...物种狐獴狒狒屬瀕危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白頭海鵰白鱀豚非洲野驴青蛙袋狼褐鼠西部黑犀香港愛護動物協會鬃狼鬃毛利齒狐蝠貂熊黑猩猩远东豹近危物种葉形海龍蓝鲸银杏野外绝灭里海虎长颈鹿雪豹披毛犀林牛棕熊極危物種櫻花鉤吻鮭歐洲赤松渡渡鸟澳洲毛鼻袋熊易危物種海牛海蟾蜍斯皮克斯金剛鸚鵡无危物种日本柳杉日本海獅旅鴿懷俄明蟾蜍拉布拉多鴨 扩展索引 (46 更多) »

加勒比僧海豹

加勒比僧海豹(学名:Neomonachus tropicalis),又名西印度僧海豹,是一种已滅絕的僧海豹。牠們是唯一在加勒比海及墨西哥灣生活的海豹。最後確定觀察到牠們是於1952年在小塞拉納島。於2008年,美國政府宣佈經過5年搜尋,認為牠們已經滅絕。 加勒比僧海豹的骨頭現正存放在鹿礁島的博物館內。.

新!!: 保护状况和加勒比僧海豹 · 查看更多 »

原牛

原牛(學名:Bos taurus primigenius),是一種已滅絕的牛亚种,是現代家牛未馴化的野生近亲。最後一隻於1627年在波蘭滅絕。原牛出現在歐洲和西亞的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中,顯示牠是重要的獵物。其英文名 Aurochs 和 Urus 起源於日耳曼語,意謂原始牛。.

新!!: 保护状况和原牛 · 查看更多 »

华南虎

华南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又叫厦门虎、中国虎或南中国虎,是虎的一个亚种,为中国除孟加拉虎與西伯利亞虎之外第三種虎,也是境內唯一的特有品种,生活在中国的南部,許多南方傳統童話與記述當中都有出現。十九到二十世紀,被以中藥、危害農業等為由大量獵殺,1977年後雖然已經立法禁止,但數量已經不足以恢復,最后一只野生华南虎在1994年被射杀,之后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野生种群的存在,被懷疑已經野外滅絕。.

新!!: 保护状况和华南虎 · 查看更多 »

南象海豹

南象海豹(學名:Mirounga leonina),又名南象形海豹,主要分布在亚南极地区,是象海豹属下的两种海豹之一。它不仅是最庞大的鳍足类动物,而且还是迄今为止食肉目最大的成员。该海豹的名字源自它巨大的体型和成年雄性的大鼻子,用于发出非常响亮吼声,尤其在交配季节。.

新!!: 保护状况和南象海豹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烏鴉

夏威夷烏鴉(學名:Corvus hawaiiensis),是烏鴉的一種,生活在森林中,主要食物是蜥蜴、種子、昆蟲等,有時會吃大型的蝴蝶。夏威夷烏鴉在野外已經滅絕,現存的夏威夷烏鴉全部都是人工繁殖的或是飼養的。.

新!!: 保护状况和夏威夷烏鴉 · 查看更多 »

大熊貓

#重定向 大熊猫.

新!!: 保护状况和大熊貓 · 查看更多 »

大白鲨

大白鯊(學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 英語:Great white shark)又名阿林,噬人鯊、白鮫、食人鮫,為最大型的掠食性鲨鱼。最早出现于中新世,是唯一现存的噬人鲨属的成员,出没于各个主要的大洋。 噬人鲨体型龐大,是世上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其为許多海洋哺乳类动物的主要天敌,另也会猎食海鸟和其他鱼类等一切能捕杀到的海洋生物。噬人鲨袭击人类的次数同时也在所有鲨鱼中位列第一,故为声名狼藉的水中捕猎者,同时也因此被命名为噬人鲨。 不少电影及小说也因此以大白鲨噬人作主题,但事实上人类并非其理想的猎物,只是嚼起來特別地有咬口。 此物种现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同时亦出现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二中。.

新!!: 保护状况和大白鲨 · 查看更多 »

大海雀

大海雀(学名:Pinguinus impennis),又称大海燕,因外表和企鹅相似而有时又被称作北极大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鸟,曾广泛存在于大西洋周边的各个岛屿上,但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而在19世纪灭绝。大海雀是大海雀属唯一的现代物种。从前,大海雀属包括另外一种不会飞的巨型海雀,它们分布于大西洋地区。大海雀在多岩石孤岛繁殖。大海雀们能很容易地从这些孤岛到海洋并获取充足食物。但实际上,只有少数的大海雀能拥有这种稀少的繁殖地。繁殖期过后,大海雀在北大西洋中觅食。范围南至西班牙北部,北达加拿大、 格陵兰岛、冰岛、法罗群岛、挪威、爱尔兰和英国。.

新!!: 保护状况和大海雀 · 查看更多 »

家鼠

家鼠可能是指:.

新!!: 保护状况和家鼠 · 查看更多 »

小熊貓

#重定向 小熊猫.

新!!: 保护状况和小熊貓 · 查看更多 »

小頭睡鯊

小頭睡鯊(拉丁文學名:Somniosus microcephalus),又名格陵蘭鯊、大西洋睡鯊、灰鯊,是一種大型的鯊魚,生活在格陵蘭和冰島周圍的北大西洋海域。小頭睡鯊的居住地比任何鯊魚位於更北之地。牠們是太平洋睡鯊的近親。《侏儸紀鯊魚》(Jurassic Shark)(2000年),由Jacinth O'Donnell記錄及整理;在2006年8月5日發表於探索頻道 小頭睡鯊的身長很震撼,因為事實上牠們很大,牠們的體長可以跟大白鯊媲美。.

新!!: 保护状况和小頭睡鯊 · 查看更多 »

岩鴿

#重定向 岩鸽.

新!!: 保护状况和岩鴿 · 查看更多 »

已灭绝动物列表

已灭绝动物列表可以指:.

新!!: 保护状况和已灭绝动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巴厘虎

巴厘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balica)是一种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虎的亚种,自1937年已灭绝。它是除爪哇虎和苏门答腊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内的第三个虎亚种,也是已知体型最小的一种虎。.

新!!: 保护状况和巴厘虎 · 查看更多 »

帝雉

帝雉(學名:Syrmaticus mikado)又稱台灣帝雉、黑長尾雉,俗稱羅漢腳雉、海雉、烏雉,是台灣特有的長尾雉屬鳥類,分布於台灣的中、高海拔山區,最高曾見於3850公尺附近,是台灣的雉科鳥類中棲息於最高海拔者。帝雉被列為世界近危鳥類,與台灣藍腹鷴同被列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帝雉也是所有台灣特有種鳥類中體形最大、羽色最高貴的,因而台灣推動選其為「國鳥」。帝雉的形象還被用在1000元新台幣紙鈔的背面,以及中華航空於2016年引進的新型客機空中巴士A350。.

新!!: 保护状况和帝雉 · 查看更多 »

中黃蝠

中黃蝠(Scotophilus borbonicus)是一種黃蝠,只於馬達加斯加及留尼汪被發現。由於其棲息地被人破壞,中黃蝠被列為瀕危物種。.

新!!: 保护状况和中黃蝠 · 查看更多 »

中文维基百科

中文維基百科是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協同寫作计劃的中文版本,使用白話文及橫式書寫。 该百科成立于2002年10月24日,由非盈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维持运作。截至(UTC),总计条条目,页面编辑次数次,注册用户人。.

新!!: 保护状况和中文维基百科 · 查看更多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重定向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新!!: 保护状况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查看更多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重定向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新!!: 保护状况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查看更多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重定向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新!!: 保护状况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 查看更多 »

亚洲象

亚洲象(學名:Elephas maximus),是象的一种,印度象是亚洲象的指名亚种。亚洲象為IUCN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物种之一,也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新!!: 保护状况和亚洲象 · 查看更多 »

亞洲獅

亞洲獅(學名:Panthera leo persica)或稱印度獅,狮子的一个亚种,又名“波斯亚种”,是亚洲僅次於老虎之後第二的大猫科动物,原广泛分布在从地中海西岸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大部分野生种群已经灭绝,仅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吉尔保护区内有少量分布。 亞洲獅現今在野外的族群只生活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根據2015年5月發布的調查,族群數量約有523隻。历史上牠們的分佈地囊括了从高加索至也門及由希臘的馬其頓經伊朗、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至印度及孟加拉邊境的大片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原分布在亚洲的狮子亚种还有印度亚种(学名:Panthera leo goojratensis),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已灭绝。吉尔的狮子是由印度政府从伊朗引进.

新!!: 保护状况和亞洲獅 · 查看更多 »

人類

#重定向 人.

新!!: 保护状况和人類 · 查看更多 »

侏三趾樹懶

侏三趾樹懶(學名:Bradypus pygmaeus) 是樹懶屬下的一種,僅在巴拿馬博卡斯德爾托羅省的一個小島(Isla Escudo de Veraguas)上生活。一如其名,此種對比起其在大陸上生活的近親,體型細小得多,體重僅是它們的40%,體型也較它們小20%,相信是與島嶼隔離有關。過往的觀察發現此種特化成僅在該島上的紅樹林生境生活。.

新!!: 保护状况和侏三趾樹懶 · 查看更多 »

侏兔

侏兔(學名:Brachylagus idahoensis)是一種生活在北美洲的兔科單型屬動物,也是在美洲兩種會自挖洞穴的兔子之一(另一種是墨西哥的火山兔)。1890年首次在愛達荷州中部被發現。它曾先後被列入兔屬和林兔屬,但事實上與它們都有明顯差別,一般被視為侏兔屬的唯一一種。.

新!!: 保护状况和侏兔 · 查看更多 »

圖拉克袋鼠

圖拉克袋鼠(Macropus greyi)是南澳州及維多利亞州西南部已滅絕的小袋鼠。很多人認為牠們是最優美及最快速的袋鼠。牠們的毛纖幼,背部有深灰色及淺灰色斑紋相隔。斑紋的顏色及形狀會隨季節或個體而有所不同。牠們會先跳躍兩段短距離,繼而跳一段長距離。 圖拉克袋鼠是群居的,整群小袋鼠會忠於自己所住的地方。圖克拉袋鼠曾被格雷伊獵犬追捕,但牠們從不急速,直至狗隻追近才跳離。一隻圖克拉袋鼠曾被馬匹追捕達6公里,最後跳越圍欄逃脫。牠們的毛皮是被獵殺的主因,而牠們的生活亦被畜牧所影響。牠們於1910年前較為普遍,於1923年就已經很稀少,最後的一群14隻圖拉克袋鼠生活在洛巴。曾有嘗試將牠們捕捉到袋鼠島來保護但不成功。四隻圖拉克袋鼠曾被捕捉,但全數死亡,死亡因是衰竭及過度驚恐。牠們最終因獵殺、被赤狐掠食及失去棲息地而滅絕。.

新!!: 保护状况和圖拉克袋鼠 · 查看更多 »

北非豹

北非豹是非洲豹(Panthera pardus pardus)在北非的種群,极可能已绝迹,主居於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北非豹於北非是極罕有的,只有少數北非豹居於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和在埃及。 北非豹过去依形态学被视为豹的亚种之一,在经过DNA分析后,所有非洲大陆的豹都归为同一个亚种——非洲豹,其学名“Panthera pardus panthera”也成为后者的异名。 北非豹有很厚的毛,是豹中居於冷氣候的種類。 牠們主要捕食巴巴利獼猴, 瞪羚和一些小型動物。.

新!!: 保护状况和北非豹 · 查看更多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縮寫:IUCN),是一個國際組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世界性保護聯盟,是政府及非政府機構都能參與合作的少數幾個國際組織之一,成立於1948年10月。致力於尋找解決當前迫切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實用解決方式。該組織發佈IUCN紅色名錄,根據嚴格準則去評估數以千計物種及亞種的絕種風險所編製而成的。準則是根據物種及地區釐定,旨在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並協助國際社會避免物種滅絕。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支持科學研究,並協調管理全球範圍內政府、非政府組織、聯合國機構、公司以及地方社群間各項合作計劃,共同推行政策、法規和最佳的實際行動。IUCN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全球環境保護系統---一個民主的會員制聯盟,擁有超過1000個政府和NGO組織會員,以及來自160多個國家的超過11,000名志願科學家團隊。IUCN在全球分佈有超過60間辦事處,超過1,000名專業員工,并有來自公共領域、非政府組織以及私人部門的上百合作夥伴。IUCN是唯一在联合国大会具有常任观察员席位的自然保护组织。聯盟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格蘭德。 IUCN的願景是展望“一个珍视和保护自然的公平世界”,聯盟的任務是“影響、鼓勵和支持社會在世界範圍內保持自然生物多樣性的完整,保證自然資源利用方式的公正和生態上的可持續性”。.

新!!: 保护状况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 查看更多 »

哈斯特鷹

哈斯特鷹(學名:Harpagornis moorei)是一種體型巨大的鵰,目前已經在地球上絕跡,牠們曾經生活在紐西蘭的南島,也稱為Harpagornis Eagle。毛利人稱牠們為與Hokioi(或hakawai),Hokioi這個經常被引用的名稱則是與虛幻的鳥類紐西蘭鷸有關連-特別是牠們已經絕種,棲息在南島的亞種Miskelly, C. M. (1987): The identity of the hakawai.

新!!: 保护状况和哈斯特鷹 · 查看更多 »

兰屿角鸮

兰屿角鸮(学名:Otus elegans)又名琉球角鸮、優雅角鴞,是一种小型的猫头鹰,多数分布在台湾东南的兰屿岛上、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是那里的留鸟。兰屿岛上的達悟族人依它的叫聲命名為“嘟嘟物”totoo。.

新!!: 保护状况和兰屿角鸮 · 查看更多 »

兔猻

兔猻(学名:Otocolobus manul)是一種生存在中亞的貓科动物,为猫科兔猻属的唯一物种。.

新!!: 保护状况和兔猻 · 查看更多 »

剃刀嘴鳳冠雉

剃刀嘴鳳冠雉(學名:Mitu mitu)是一種大型像雉雞的鳥類,長達89厘米。鳥喙呈紅色及有白邊,羽毛呈有黑澤的紫藍色,下身呈栗色, 瞳孔呈紅褐色,且有14條淡褐色的尾羽。牠的耳朵在鳳冠雉科是獨有的,呈淡灰色及新月形。雌鳥較雄鳥細小一些。主要以水果為食物。飼養的剃刀嘴鳳冠雉的壽命可多於24歲。 剃刀嘴鳳冠雉最初是由德國自然學家Georg Marcgraf所描述。但由於當時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及標本,剃刀嘴鳳冠雉被認為是與大刀嘴鳳冠雉相同的物種。直至1951年,在巴西阿拉戈阿斯的低地森林發現了牠們後,其學名才被正式確立。牠們現時被認為是其分支的基底,較接近小刀嘴鳳冠雉。牠們的分支自中新世及上新世交界流傳至今,並孤立在大西洋沿海森林區。 由於失去了棲息地、過份獵殺及數量少的關係,剃刀嘴鳳冠雉現被認為是在野外滅絕。最後的野外剃刀嘴鳳冠雉於1984年(或可能是1987年或1988年)被殺。飼養的剃刀嘴鳳冠雉現正大量的與大刀嘴鳳冠雉混種。剃刀嘴鳳冠雉現被受巴西法律的保護及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一中。.

新!!: 保护状况和剃刀嘴鳳冠雉 · 查看更多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經國務院於1988年12月10日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原林業部、農業部發佈施行的一個保護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的名錄。1993年4月14日,原林業部發出通知,決定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和附錄Ⅱ所列非原產中國的所有野生動物(如犀牛、食蟹猴、袋鼠、鴕鳥、非洲象、斑馬等),分別核准為國家一級和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共330多種。2003年2月21日,國家林業局發佈第7號令,將麝科麝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以全面加強麝資源保護。 該名錄中的動物分為兩個保護級別:.

新!!: 保护状况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查看更多 »

环尾狐猴

尾狐猴(學名:Lemur catta),又叫节尾狐猴。是狐猴科以下狐猴屬的唯一一個種。分布于南马达加斯加,生活于干旱多岩石地区。 白天活动,喜欢在地面上。好斗,常常为了领地而争斗。主要吃素,但是有时也吃昆虫、鸟蛋甚至幼鸟。每年11~12月发情交配,经常争斗。怀孕5个月,每胎2—3仔,2岁性成熟。寿命18—20年。.

新!!: 保护状况和环尾狐猴 · 查看更多 »

灰狼

#重定向 狼.

新!!: 保护状况和灰狼 · 查看更多 »

,亦作麞,又名河麂、牙獐、水鹿、吸血鬼鹿,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代被引入英国,其特色为具有獠牙,无鹿角。獐在台灣已滅絕,只存在在遺址中; 中国境内則属于濒危动物,目前主要分布在舟山群岛、洪泽湖、洞庭湖周边等湿地。 由於其牙齒外觀,獐又被稱作吸血鬼鹿,但牠們其實不吸血。.

新!!: 保护状况和獐 · 查看更多 »

琉球兔

琉球兔(學名Pentalagus furnessi),又名奄美短耳兔,是一種只分佈奄美大島及德之島的原始兔。牠們是亞洲大陸古代兔的遺族,故被稱為活化石。 琉球兔的腳很短,身體粗壯,爪大及彎曲,是夜間活動的。牠們的耳朵比其他的兔或野兔明顯的短小。牠們棲息在森林,每胎只會生一隻幼兔。母兔會在地上挖穴供幼兔在日間躲藏。於晚上,母兔會打開穴的入口餵養幼兔,期後就會以植物或塵埃遮蓋穴。牠們日間會在隱蔽的地方睡覺。牠們也會發出叫聲,叫聲有點像鼠兔。 琉球兔因獵殺死而瀕危,日本遂於1921年立法保護牠們。不過牠們仍受到伐林、被狗及貓等殺死、並人類干擾等威脅。島上居民用來殺死毒蛇的獴科也大量殺死琉球兔。伐林對牠們有很大的傷害,尤其是牠們是日間睡覺的,很多時會連同伐林一同被殺死。.

新!!: 保护状况和琉球兔 · 查看更多 »

种群

种群(英语:Population,或族群)在生物学上,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或者说是有个体组成,能够而且确实进行交配的群体。种群的个体之间一般享有同一个基因库。 它是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新!!: 保护状况和种群 · 查看更多 »

紅尾黑鯊

#重定向 雙色角魚.

新!!: 保护状况和紅尾黑鯊 · 查看更多 »

紅狼

紅狼(學名:Canis lupus rufus)是一種生存在北美洲的灰狼亚种,分佈于美國東南部,过去一度被当作是独立物种,近來有研究指出祖先是灰狼和郊狼的雜交種。 1970年代以來就因毛皮、和農人起衝突等原因面臨滅絕。此外和郊狼雜交也是重要原因。曾經一度被認為野外滅絕,後來在1989年將馴養的狼引入北卡羅來納州,如今已繁衍到超過50隻。此外,還有150多頭紅狼在美國被圈養。 由於數目稀少,紅狼常找不到同類繁殖,而與北美大草原的郊狼交配,令純種紅狼的數量下降。 體長1.1~1.3米,平均體重25公斤。舍群結構比的上灰狼,會群集獵捕鹿類,單獨时則獵捕兔、嚙齒類等。 2008年美國網站《生活科學》評出紅狼為全球十大最瀕危的稀有動物物種之一。.

新!!: 保护状况和紅狼 · 查看更多 »

緋紅金剛鸚鵡

绯红金刚鹦鹉,又名五彩金剛鸚鵡(學名Ara macao)屬於鹦鹉科中的金剛鸚鵡屬。分布范围包括墨西哥南部地区到巴拿马及南美洲南部的热带森林到玻利维亚东部。是金刚鹦鹉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 体长约85厘米,体重1000克。寿命约50年。绯红金刚鹦鹉从额到枕部、颈、背部和尾巴的羽毛都是绯红色。只有翅膀上覆盖着黄色羽毛,以及深蓝色的初、次级飞羽。喙的上部为肉色,下部铅灰色,趾铅蓝色。 绯红金刚鹦鹉与绿翅金刚鹦鹉非常相似,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绿翅金刚鹦鹉翅膀上红色与蓝色交界处是绿色,而绯红则为黄色。 受到鸟类贸易的影响,绯红金刚鹦鹉已列入华盛顿公约一级濒危绝种名单。.

新!!: 保护状况和緋紅金剛鸚鵡 · 查看更多 »

绝灭

滅絕指一個種族完全消失。 物種滅絕在早期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这一概念很易与「其所有後代都死光」混淆。在地质时代,灭绝是司空见惯的事件,那麼除了最原始的生物外,所有前現代的生物死絕,就不可能進化成現代的生物。現在「滅絕」的意思是指名和原始的外觀相似,可被識別為同一物種的後代死絕,而存活的後代是透過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成爲與祖先不同的物種在現代生存。 目前,许多环境组织和政府担心由人类的干涉导致的物种的灭绝。.

新!!: 保护状况和绝灭 · 查看更多 »

美洲狮

美洲獅(學名:Puma concolor),又称山狮,是種棲息於美洲的大型食肉目貓科動物。其分布范围从加拿大的育空地区一直延伸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南段,是西半球大型野生陆栖哺乳动物中分布范围最广的貓科。作为一种适应性强的泛化物种,在美洲大部分的栖息地种类中,都有美洲狮的身影。它是新大陆上体型第二大的猫科动物,仅次于美洲豹,同时它是奔跑第二快的貓科和弹跳最好的貓科。由于其生性隐秘且独居,美洲狮被认为是夜行性兼曙暮性动物,然而美洲狮的日间活动也曾被目击。在生物学分类上,美洲狮在猫科中属于猫亚科(包括猎豹,家猫等),而不是更大型的豹亚科(包含狮、虎、豹、美洲豹等)。 美洲狮狩猎时擅长跟踪猎物并埋伏攻击,捕猎对象繁多,主要以有蹄类动物(包括鹿、马、家牛、羊等)为食,在北美地区尤甚,此外也会捕食小型猎物,例如昆虫或者啮齿目动物。美洲狮喜好草丛茂密并且多岩的栖息地,以便其跟踪猎物,但也能在平原地区生存。美洲狮具有领地意识,并以低种群密度生活,其个体的领地大小取决于地形、植被以及猎物数量。尽管体型庞大,美洲狮却并不是其栖息地上的顶级掠食者,而要屈居于美洲豹、灰狼、美洲黑熊以及灰熊之后。因美洲狮喜欢隐居的習性,基本远离人类。美洲狮很少攻击人类,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类进入到他们的领地,此类事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自美洲殖民以来的过度狩猎以及其栖息地上日益繁多的人类活动,已经使美洲狮在其大部分自然分布地上的数量都有所减少。在二十世纪初,美洲狮已经在北美洲东部地区(除了其在佛罗里达地区的亚种)绝迹。然而最近几十年间,美洲狮的繁殖群已经向东迁徙至南北达科他、内布拉斯加、俄克拉何马等州的西部。美洲狮更已被证实出现于明尼苏达、威斯康辛、爱荷华、密歇根、伊利诺伊等州,甚至东至康涅狄格州。 美洲獅分類上屬美洲金貓屬。美洲獅在跳躍方面有著驚人的“天賦”,它輕輕一跳,便能跳到6—7米以外,更厲害的一躍可達40英呎,長達13公尺。美洲獅是一種兇猛的食肉猛獸,也是噬殺成性的“雜食家”,主要以野生動物兔、羊、鹿為食,在飢餓時也會盜食家畜家禽,甚至連最難對付的犰狳、豪豬和臭鼬,美洲獅也能使它們就範。如果美洲獅捕捉的獵物比較多,它們就會把剩餘的食物藏在樹上,等以後回來再吃。 又有稱山獅、墨西哥獅、銀虎、佛羅里達豹,体重和花豹相当,雄性为39-80公斤,雌性22-63公斤,但美洲獅外觀上沒有花紋且頭骨較小。.

新!!: 保护状况和美洲狮 · 查看更多 »

美洲鱷

美洲鱷(學名:Crocodylus acutus)是新热带界的一种大型鱷魚,為四種现存的美洲鱷魚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種,主要分佈在由北美洲美國佛羅里達州及墨西哥沿太平洋到南美洲秘鲁、委內瑞拉一帶,棲息於鹹淡水交界的紅樹林、沼澤等等的濕地。在美国境内,只分布在佛罗里达州南部,估计数量为2000头。美洲鳄的体型比其他鳄鱼都大,南部和中部美洲的雄性体长可达6.1米。.

新!!: 保护状况和美洲鱷 · 查看更多 »

美洲豹

美洲豹(學名:Panthera onca),也叫美洲虎,是豹屬動物,胎生,乃貓科中繼虎和獅之後的第三大物種,同時亦為西半球最大型和最強健的貓科動物,外表型態的確和豹極為相似,但較粗壯,圓斑中有黑點,生態位也較像虎。是美洲地區唯一的豹屬動物。現時美洲豹分布於墨西哥至中美洲大部分地區,南至巴拉圭及阿根廷北部。除了已被發現在亞利桑那州的美洲豹繁殖族群(在圖森南部),美洲豹自1900年代初開始就已在美國消失(地區性絕種)。雖然如此,一些美洲豹的族群仍然很可能存在於美國一些未被觀察的地區,包括南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甚至德克薩斯州。 美洲豹的外貌與豹非常相似,但其體型一般比豹大,身軀也和虎一样健壯,行為和棲息的習性也與虎相似。美洲豹較喜歡棲於樹木茂密的熱帶雨林,但牠們亦會廣泛分布於高山、平原等不同的地方。牠們生活於多水之地,且跟虎一樣,是喜歡游泳的貓科動物。美洲豹愛獨行,是蛰伏突袭的掠食者,在選擇獵物方面,牠們完全是投機取巧的。牠們是頂級掠食者和基石物種,在平衡生態系統和調節獵物數量方面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美洲豹有異常驚人的咬力,甚至比其他大貓也強得多,讓牠們能咬穿爬行動物的厚皮或甲殼和使用一種不常見的殺戮方式:直接把獵物的顱骨從耳部咬穿,對獵物的腦部造成致命的損傷。 美洲豹是近危物種,其數量至今仍然正不斷下降。牠們的棲息地不斷減少,對美洲豹造成很大的威脅。雖然美洲豹的貿易已被全面禁止,但牠們仍然常被人類捕殺,尤其是在南美洲,牧場工人和農夫經常與美洲豹發生衝突,由於不敵槍枝,死傷慘重的往往都是美洲豹,令牠們的數量繼續下降,雖然美洲豹的數量已大幅下降,但其分布地仍然非常廣大。美洲豹在很多美洲土著文化的神話中常常出現,包括馬雅和阿茲特克。 拉丁美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骨用作传统药材。.

新!!: 保护状况和美洲豹 · 查看更多 »

翼龍目

翼龍目(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蜥蜴”,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演化支。翼龍類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群能採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牠們的雙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翼膜,翼膜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 。較早物種的頜部佈滿長牙齒,具有長尾巴;較晚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某些晚期物種缺乏牙齒。目前已在某些標本的身體、部分雙翼發現絲狀結構痕跡,顯示翼龍類可能已演化出毛髮。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動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在大眾媒體、大眾讀物中,翼龍類常被當成飛行的恐龍,但這是錯誤的。恐龍指的是特定陸地爬行動物,能採取直立步態,包括蜥臀目與鳥臀目,並不包括翼龍類、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這群中生代飛行動物通常被大眾俗稱為翼手龍(Pterodactyls),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這個名稱衍自於翼手龍屬(Pterodactylus)以及翼手龍亞.

新!!: 保护状况和翼龍目 · 查看更多 »

眼鏡熊

(学名:Tremarctos ornatus),也叫安第斯熊,是南美洲特产的一种熊科动物,当地人称为“朱库马利”(艾马拉语)。它是南美唯一的一种熊,也是最后一种短脸熊(这种面部结构被认为主要食肉,不过现在眼镜熊偏好草食)。.

新!!: 保护状况和眼鏡熊 · 查看更多 »

爪哇虎

哇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ondaica)是曾经存活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一个虎的亚种,自从1980年代就已灭绝。爪哇虎是除巴厘虎和苏门答腊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内的第三个虎亚种,也是最近期绝灭的一种虎。虽然迄今还不时有目击的传闻,但都未获得证实。.

新!!: 保护状况和爪哇虎 · 查看更多 »

疣鼻天鵝

#重定向 疣鼻天鹅.

新!!: 保护状况和疣鼻天鵝 · 查看更多 »

熊氏鹿

氏鹿(學名:Rucervus schomburgki )是产于泰国的一種鹿,熊氏鹿的主要棲息地是森林。之前,人們祭拜熊氏鹿,保佑大家平安,之後受到威脅,人們大量取得鹿皮,導致熊氏鹿在最後的1932年滅絕,最後一隻目擊的熊氏鹿是被人獵殺滅絕於1932年。.

新!!: 保护状况和熊氏鹿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保护状况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狐獴

,细尾獴属,居住在南非、納米比亞及安哥拉西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

新!!: 保护状况和狐獴 · 查看更多 »

(學名:Canis lupus),或稱為灰狼,哺乳綱,犬科,在生物學上與狗為同一物種,為現生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狼這個物種曾是地球上分佈地區最廣的哺乳動物,包括北美和歐亞大陸,但如今在西歐、墨西哥與美國大部份地區已然絕跡。它們主要棲息在荒野或偏遠地區,但並不限於此。由於人類蓄意厌恶狼對豢養牲畜不顧一切的獵捕行為、以及害怕被狼攻擊的恐懼、棲息地大量的破壞,其棲息地已經縮減了三分之一。 目前,狼主要分佈於亞洲、歐洲、北美和中東(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它們是生態系統原有的一部分,各地不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反映了狼這個物種的適應能力。這其中包括而不限於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西伯利亞針葉林、草地。 雖然就整個物種而言,狼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絕種威脅程度最小的等級,然而在某些地區,不同亞種的狼被列為瀕臨絕種或是受絕種威脅的動物。現今在很多地區,狼仍然因為運動或是被視為對牲口威脅的原因,而遭受捕獵。 狼是社會性的獵食動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組成,包括一對配偶、及其子女,有時也包括收養的未成年幼狼。狼屬於典型的食物鏈上層掠食者。在它們的棲息地中,只有人類和老虎對它們構成實質威脅。它們通常群體行動,由於狼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一些亞種如日本狼、紐芬蘭狼等都已經絕種,雖然有一些其它亞種已經確認,但亞種的確切數量仍舊未定。 在人類文化與狼並存的區域,狼經常出現在這些民俗的傳聞中,正面和負面的都有。.

新!!: 保护状况和狼 · 查看更多 »

狒狒屬

屬,猴科的一屬,是世界上體型僅次於山魈的猴,共分爲五種,都分佈于非洲地區。過去的分類法把獅尾狒以及山魈属也歸入狒狒屬,現在该两类动物已各自單獨列爲一屬。雄性凶猛,敢于和狮子对峙。属于杂食类,但也能捕获小型哺乳动物。.

新!!: 保护状况和狒狒屬 · 查看更多 »

瀕危物種

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是一種保護狀況,是指物種由於濫捕、盜獵、環境破壞、數量稀少、棲地狹窄等種種原因而導致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機率很高。一個關鍵物種的滅絕可能破壞當地的食物鏈,造成生態系的不穩定,並可能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解。.

新!!: 保护状况和瀕危物種 · 查看更多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縮寫:CITES)是一個在1963年時由「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現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縮寫IUCN)的各會員國政府所起草簽署,在1975年時正式執行的一份國際協約。這份協約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對野生動植物出口與進口限制,確保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由於這份公約是在美國的華盛頓市簽署的,因此又常被簡單稱呼為華盛頓公約(英文:Washington Convention)。.

新!!: 保护状况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 查看更多 »

白頭海鵰

白頭海鵰(,學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又被稱作白頭鷹、禿頭鷹、禿頭鵰、美洲鵰、美洲鷹、美國鷹、美國國鷹,成年海鵰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是北美洲的一種猛禽。這種海鵰有兩個亞種,與白尾海鵰是隐存种。牠們分佈於加拿大、美國全境以及墨西哥的北部。牠們的活动区域通常在开放水域,因為有着很豐富的食物資源。牠們一般會在老樹上築巢。 白頭海鵰是大型鳥類,身長達71到96公分,翼展168到244公分,重3至6.3公斤,雌性体积比雄性大25%左右。del Hoyo, J., Elliott, A., & Sargatal, J., eds.

新!!: 保护状况和白頭海鵰 · 查看更多 »

白鱀豚

白鱀豚(学名:)亦称白鱀鯨、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青鱀、揚子江豚及長江豚等,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独特物种,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 它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現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縮寫IUCN)列为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同时还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录一)以及《美国国家濒危物种法》。在2006年11至12月持續六周的野外科考没有发现一头,这物种被确认为功能性灭绝,就算是还有個體仍然生存,其數量也很难維持并延續种群。2007年8月29日,安徽铜陵市有白鱀豚目击报告,之后在2011年8月25日的湖北洪湖,2016年10月4日的安徽芜湖和2018年5月2日都有过白鱀豚的疑似目击报告。.

新!!: 保护状况和白鱀豚 · 查看更多 »

非洲野驴

非洲野驢(學名:Equus africanus)是馬科下的一種野生動物。這種動物被認為是驢(Equus africanus asinus)的祖先,因而归属于同一物種。牠們生活在東非的草原及其他乾燥的地區。.

新!!: 保护状况和非洲野驴 · 查看更多 »

青蛙

#重定向 无尾目.

新!!: 保护状况和青蛙 · 查看更多 »

袋狼

袋狼(學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现已全部灭绝,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後因人類活動只分布於塔斯馬尼亞島。袋狼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样,母体有育儿袋,產下不成熟的幼獸,在育兒袋中發育,為夜行性动物。.

新!!: 保护状况和袋狼 · 查看更多 »

褐鼠

褐家鼠(学名:Rattus norvegicus),又名褐鼠、大鼠、挪威鼠、大家鼠、白尾吊、耗子、粪鼠、溝鼠,为鼠科家鼠属的动物,是有名及常見的老鼠之一,也是之中最大的物種,一般生活於田野、家舍广泛栖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 褐家鼠最早源自中國北方,且目前已經散佈到南極以外所有大陸上,在歐洲成為優勢鼠類物種,於北美洲有也不少數量。生活於人類居住地,尤其是都會區。溝鼠也被選出用來作為實驗用鼠類,是重要的模式生物,此外也是一種寵物。 人們不知為何将其命名為挪威鼠,實際上牠們並不是來自挪威,1769年的書《Outline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of Great Britain》作者約翰·貝克恩霍特(John Berkenhout)被認為可能是這誤稱的來源。貝克恩霍特給此物種的學名為Rattus norvegicus,因為他相信此物種是在1728年經由挪威船隻遷移到英國,不過事實上此物種是來自丹麥。.

新!!: 保护状况和褐鼠 · 查看更多 »

西部黑犀

西部黑犀(學名:Diceros bicornis longipes),又名西部黑犀牛或西非黑犀牛,是黑犀最稀有的亞種。牠們曾一度廣泛分佈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但因被大量獵殺而致數量急速下降,並於2006年被認為已經滅絕。2011年11月10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此亚种灭绝。.

新!!: 保护状况和西部黑犀 · 查看更多 »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英文: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Hong Kong),縮寫:HKSPCA)成立於1903年,是香港一家非牟利組織。其宗旨為提倡保護動物和防止動物受傷害,是两岸三地首家保护動物權利的非政府组织,也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动物福利组织。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總部位於灣仔運盛街5號,在其它地區設有分中心。協會运作主要由各地義工幫助,资金來自香港社會各界的捐款,由香港政府审计。現任會長為傅明憲,贊助人為唐青儀。.

新!!: 保护状况和香港愛護動物協會 · 查看更多 »

鬃狼

鬃狼(学名:Chrysocyon brachyurus)是南美洲最大的犬科动物,在葡萄牙語被稱為lobo-guará(Guará 狼),瓜拉尼語稱為aguara guazu(大狐),在西班牙语中被称为zorro rojizo(紅狐),主要分布在巴西南部、巴拉圭以及安第斯山脉东侧的玻利维亚境内。鬃狼现在濒临灭绝,而它一度生活在包括乌拉圭、阿根廷北部的地区,虽然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资料中将其列为“近危”级,但是鬃狼是鬃狼屬仅存的唯一一个物种。.

新!!: 保护状况和鬃狼 · 查看更多 »

鬃毛利齒狐蝠

鬃毛利齒狐蝠(Acerodon jubatus),又名菲律賓果蝠,是一種稀有的狐蝠科,且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蝙蝠。牠們正處於瀕危狀態,有可能因獵殺而滅絕。牠們只分佈在菲律賓薩蘭加尼省的洞穴及雨林內。 鬃毛利齒狐蝠是夜間活動的,翼展最少闊1.5米,重約1.2公斤。牠們可以飛行達40公里來覓食,主要吃多種的果實,尤其是無花果。由於牠們專吃果實,可以幫助傳播種子,對森林的重植有很大貢獻。 菲律賓政府正有計劃保育鬃毛利齒狐蝠,免受滅絕的威脅。牠們的數量曾逾千隻,但因失去棲息地及遭獵殺而大幅減少。.

新!!: 保护状况和鬃毛利齒狐蝠 · 查看更多 »

貂熊

貂熊(學名Gulo gulo),又称狼獾,是現存最大的陸生鼬科動物(巨獺體型更大,但主要為水生),包括两个亚种。成年貂熊體長65-87釐米,尾長17-26釐米,體重10-25公斤。雄性貂熊要比雌性大許多。從體型上看,貂熊很像是長著長尾巴的小型熊。像多數鼬科動物那樣,貂熊會發出難聞的氣味。 貂熊多分佈在北部的针叶林和接近北极的地区,以及北半球的高山冻原,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欧、俄罗斯西部、西伯利亞、斯堪的納維亞,波羅的海各國亦有发现,以及中国黑龙江与新疆北部。過去,貂熊還曾出現在北半球南部,例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等地。 自19世纪起,由于毛皮交易与栖息地的隔离,貂熊数量已有显著下降,因此欧洲南部与美国本土鲜有发现。.

新!!: 保护状况和貂熊 · 查看更多 »

黑猩猩

黑猩猩(学名:Pan troglodytes)是黑猩猩属下的两个物种之一,另一种是倭黑猩猩(Bonobo (Pan paniscus))。根据黑猩猩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结果,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与人类具有较高的基因相似度,与人类有最近的共同祖先,從演化的角度看是現存生物中與人类最近的姊妹種,黑猩猩跟人類基因組的相似度高達98.8%http://www.amnh.org/exhibitions/permanent-exhibitions/human-origins-and-cultural-halls/anne-and-bernard-spitzer-hall-of-human-origins/understanding-our-past/dna-comparing-humans-and-chimps/,大約在600萬年前「分家」。 黑猩猩的生活范围在非洲西部及中部,屬於哺乳綱靈長目,平日成群地生活,每個群體就像一個部落。 英文名Chimpanzee首次使用於1738年,載於《The London Magazine》,義為「mockman.

新!!: 保护状况和黑猩猩 · 查看更多 »

远东豹

远东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 ),大型猫科食肉动物,是豹的九个亚种之一。因生活在远东地区而得名,在中国当地俗称土豹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新!!: 保护状况和远东豹 · 查看更多 »

近危物种

近危物种是IUCN中保護現狀屬於Near Threatened(NT)的一類物種。保护现状比较低,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等危险。IUCN需常对此范围内的物种级别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其危险状况。 有3703个类群已被评估为近危,包括2423种动物以及1050种植物。.

新!!: 保护状况和近危物种 · 查看更多 »

葉形海龍

葉形海龍(学名:Phycodurus eques,又稱枝葉海馬或叶海龙),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與海馬屬近親的海魚,也是葉形海龍屬的唯一成員。.

新!!: 保护状况和葉形海龍 · 查看更多 »

蓝鲸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屬於须鲸小目的海洋哺乳動物。藍鯨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長超過33米,重達200公噸以上。 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青灰色,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新!!: 保护状况和蓝鲸 · 查看更多 »

银杏

銀杏(学名:Ginkgo biloba),落葉喬木,壽命可達3000年以上。又名公孙树、鴨腳樹、鴨腳子等,其裸露的種子稱為白果。属裸子植物銀杏門唯一現存物種,和它同門的所有其他物種都已灭绝,因此被称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它被发现在化石追溯到2.7亿年前。銀杏原產於中國,現廣泛種植於全世界,并被早期引入人类历史。它有多種用途,可作為傳統醫學用途和食物。.

新!!: 保护状况和银杏 · 查看更多 »

野外绝灭

野外滅絕(Extinct in the Wild,或縮寫為EW)是一種保護現狀,當某物種或其亞種,其已知的個體僅存活於圈養的環境、或是其種群需經過野放後才能夠回歸其歷史上存在的地點時,就會被分類至此保護現狀。.

新!!: 保护状况和野外绝灭 · 查看更多 »

里海虎

里海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virgata)又称波斯虎,是虎的一个亚种。曾分布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土耳其、蒙古及俄罗斯(中亞、南高加索)境内,自1970年代绝灭。一般认为在中国新疆分布的新疆虎也是里海虎的一个种群。.

新!!: 保护状况和里海虎 · 查看更多 »

长颈鹿

长颈鹿属(学名:Giraffa)是一屬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共有四個物種,是現存世界上最高的陆生动物。一般雄性个体高达4.8到5.5米高,重达900公斤。雌性个体一般要小一些。 长颈鹿是非洲特有的动物,与鹿和牛有亲缘关系,但属于不同的科,即长颈鹿科。长颈鹿科包括长颈鹿和霍加狓两种动物。 中国典籍关于长颈鹿的记载,最早出自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记录非洲索马里沿岸拨拔力古国出产的异兽,身高一丈余颈长九尺。宋代赵汝适著《诸蕃志》中称非洲长颈鹿为徂蜡:“状如驼驰,而大如牛,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明朝永乐十二年(1414),时值郑和第四次出海,榜葛次国(今孟加拉)使臣将一只长颈鹿进贡给明成祖,以“麒麟”为名,据说乃东非土语中的长颈鹿名称giri之音译;在中国传说中,麒麟为祥瑞之兽,明成祖便将其视为祥瑞之兆,命人撰文并绘图记录,以此标榜自己施政的伟大。存世的图像记录仅有传沈度所绘的《麒麟图》。该典故流传甚广。长颈鹿在日語及韓語中的名称皆源于麒麟(日语:キリン),在閩南話中也称为「麒麟鹿」。.

新!!: 保护状况和长颈鹿 · 查看更多 »

雪豹

雪豹(學名:Panthera uncia ),在中國也被称为艾葉豹、荷葉豹、草豹、伊尔毕斯(西部少数民族),有“雪山之王”之称,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是雪豹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征。 雪豹敏感、机警、喜欢独行、夜间活动、远离人迹和高海拔的生活特性使其行为特征难以为人所知。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雪豹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因其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雪豹亦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而由于非法捕猎等多种人为因素,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只见雪豹皮,不见雪豹”是1990年代,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的痛心呐喊。 与此同时,对雪豹的一系列研究和保护工作也正在進行。2012年6月,青海三江源地区首次拍摄到雪豹影像,引发了较大关注。.

新!!: 保护状况和雪豹 · 查看更多 »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俗称老虎、大虫,是現存体型最大的两种猫科动物之一,被人称为百兽之王。野外個體可長達、重(此为狩猎数据,实测数据的最大值为261kg)。虎是掠食性肉食動物,有敏锐的听力、夜视力,可自由伸缩的尖爪和粗壮的犬齿。同时,它们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庞大的体型与有力的肌肉之外 牠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白色到橘黃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条纹,这有助于其在捕猎时隐蔽自身。 虎為亚洲特有种类。其分布的范围极广,从外兴安岭针叶林到开阔的草地到热带沼泽都有。它们的领地观念十分强烈,会划分属于自己的地域范围,而且是獨居的。它们通常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以满足相当的猎物数量。伴随这一事实而来的是,其对栖息地的偏好与地球上部份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重叠,从而导致了与人类利益的严重冲突。现代虎的九个亚种中,三个已经绝种,其余的六种都被列为濒危,部份处于极危。20世纪初虎的数量约有10万只,而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仅存3890只虎。残存的虎虽多受到政府保护,但非法捕猎仍屡禁不止。栖息地丧失和遗传多样性下降亦是其巨大威胁。 虎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动物之一,它们出现在许多古代的神话和民俗传说,现代的电影和各类媒体中。在许多的旗帜、纹章、甚至运动会的吉祥物中都可以见到牠们的图案。孟加拉虎是孟加拉和印度的国家动物。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国家动物也是虎。.

新!!: 保护状况和虎 · 查看更多 »

披毛犀

披毛犀(學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生存於更新世,並在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披毛犀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而其近親的板齒犀則生活在南方。披毛犀有一隻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牠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

新!!: 保护状况和披毛犀 · 查看更多 »

林牛

林牛(学名:Bos sauveli)又名柬埔寨野牛、高棉牛、考布利牛或灰牛。林牛和爪哇野牛一样怕生,原本认为是瘤牛和爪哇野牛的雜交種,直到1937年才被確認是獨立物種。.

新!!: 保护状况和林牛 · 查看更多 »

棕熊

棕熊(学名:Ursus arctos)是一种极为庞大的熊,古称羆,体重可达130–700公斤(300–1500磅)。其中灰熊、阿拉斯加棕熊和墨西哥棕熊都分布在北美。.

新!!: 保护状况和棕熊 · 查看更多 »

極危物種

極危物種指其在保護現狀中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生物,牠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實際的列表除物種外,也包含亞種、植物品種(variety)、生物群(stock)或次族群(subpopulation)。 对于極危物種常常采用人工圈养的方式进行保护,但也有观点认为在自然条件下能否重建种群更加重要。.

新!!: 保护状况和極危物種 · 查看更多 »

櫻花鉤吻鮭

櫻花鉤吻鮭,其他俗名尚有台灣鮭魚、台灣鱒、梨山鱒、次高山鱒、台灣陸封型櫻鮭、本邦,是位於亞熱帶之台灣唯一的一種溫帶性魚類,也是只產於台灣的特有樱鲑亞種。 由於櫻花鉤吻鮭的稀有與瀕臨絕種,加上其生活習性迥異於其他魚類,遂得「國寶魚」之美譽。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所發行的新臺幣2000圓券,背面印有櫻花鉤吻鮭。.

新!!: 保护状况和櫻花鉤吻鮭 · 查看更多 »

歐洲赤松

歐洲赤松(學名:Pinus sylvestris)是一種分佈在西起大不列顛和伊比利亞半島,東至東西伯利亞及高加索山脈,北達拉普蘭之間,廣大範圍的樹種。在北部,其生長高度為海平面至海拔1000公尺,在南方則以高山植物方式呈現 (1200-2500公尺)。 在英倫三島中,目前只有蘇格蘭有原生的歐洲赤松,但最晚到三、四百年前,在英格蘭、愛爾蘭和威爾斯仍然能發現其蹤影—後者由於伐木過度而消失,但近年又重新引進回來。類似的消失和重植的過程也出現在丹麥和荷蘭。.

新!!: 保护状况和歐洲赤松 · 查看更多 »

渡渡鸟

渡渡鳥(學名:Raphus cucullatus)又称毛里求斯愚鸠、愚鸠、孤鸽,是已灭绝的渡渡鸟属的唯一物种,属鸽形目鸠鸽科,仅产于南印度洋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模里西斯島上,是一种不会飞的鸟 。罗德里格斯渡渡鸟是本属的姐妹群,亦已灭绝。现在,与本属亲缘关系最近的现生种为(Caloenas nicobarica)。曾經错误地认为白色的渡渡鸟存在于留尼旺岛上。 这种鸟在1505年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裡,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減少。約在1660年代前後,彻底绝灭。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新!!: 保护状况和渡渡鸟 · 查看更多 »

澳洲毛鼻袋熊

#重定向 昆士兰毛吻袋熊.

新!!: 保护状况和澳洲毛鼻袋熊 · 查看更多 »

易危物種

易危物種(英文:Vulnerable species,多寫作為VU)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其中一個保護現狀分類。其指現存一些快成為瀕危物種的生物,例如是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及在中期內可能有比較高的滅絕威脅。現時有大約8,565個物種于紅色名錄當中分類為「易危物種」。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有大熊猫、大白鲨、巽他雲豹、眼鏡熊、獵豹及美洲鱷。.

新!!: 保护状况和易危物種 · 查看更多 »

海牛

#重定向 海牛目.

新!!: 保护状况和海牛 · 查看更多 »

海蟾蜍

海蟾蜍(學名:Bufo marinus),又名美洲巨蟾蜍、甘蔗蟾蜍、蔗蟾蜍或蔗蟾,是原產於中美洲及南美洲一種熱帶地區陸生的蟾蜍,後來被引入澳洲,廣泛的分佈在澳洲大陸的東海岸和北部地區。牠們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次就可以產達幾千顆卵。成體長10-15厘米;紀錄最大的標本重達2.65公斤及長38厘米。 海蟾蜍有毒腺,蝌蚪對於大部份動物也是有具有劇毒的。牠們被引入到多個國家來控制害蟲,不过由于没有天敌反而成為了害蟲及入侵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新!!: 保护状况和海蟾蜍 · 查看更多 »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又名小藍金剛鸚鵡 (Cyanopsitta spixii)是鹦鹉科中唯一被編入藍金剛鸚鵡屬(Cyanopsitta)的品種。1819年,德國自然歷史學家斯皮克斯受雇於德國國王前住巴西收集標樣,他於巴西北部現稱Bahia州一帶首先發現這種鸚鵡,並射殺了一隻製成標本,斯皮克斯鸚鵡的名稱也就因此而來。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有長尾巴及翅膀,身體大部份呈灰藍色,背部和尾巴為藍色,眼睛附近的皮膚和臉頰呈暗灰色,鳥喙為黑色,虹膜為黃色。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現時被IUCN紅色名錄列入極危級別國際雀鳥聯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4) 。2006年IUCN紅色名錄的受威脅物種,資料說明了此物種被編入極危級別的原因,且被列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及二,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禁止進入交易。.

新!!: 保护状况和斯皮克斯金剛鸚鵡 · 查看更多 »

无危物种

无危物种又称低关注度物种,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對物種保护现状分類之一,指现存的物种中被评估為不属于其他分类的物种。它们既不是濒危物种、也不是近危物种,亦不是需要保护生存环境的。这一类物种受威胁的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很多常见的物种比如人類、原鸽、夜鹭等属于该类别。.

新!!: 保护状况和无危物种 · 查看更多 »

日本柳杉

日本柳杉(學名:Cryptomeria japonica),松柏門柏科植物,原本分類於杉科,也是日本柳杉屬中的唯一一種。是日本的特有種。在日本上直稱的スギ(杉或杉木)就是指這個品種。英文則多稱此樹為 Japanese Cedar (中譯日本香柏),但此樹其實並不是香柏的一種。日本柳杉林佔日本全國12%的土地,也是導致花粉症廣泛出現的主要原因。.

新!!: 保护状况和日本柳杉 · 查看更多 »

日本海獅

日本海獅(學名:Zalophus japonicus)是已滅絕的海獅。於2003年前,日本海獅都被認為是加州海獅的亞種,但後來有指日本海獅與加州海獅有不同的棲息地及行為,故被分類為獨立的物種。 日本海獅棲息在日本海,尤其是在日本列島及朝鮮半島的近岸地區。牠們一般會在開放及平坦的沙灘上,甚至有時亦會在石上繁殖。 現時在日本及荷蘭有幾個日本海獅的標本。而在大英博物館則存有日本海獅的毛皮及4個頭顱骨。.

新!!: 保护状况和日本海獅 · 查看更多 »

旅鴿

旅鴿(學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又名候鴿、旅行鴿,为鸽形目鸠鸽科的一种,也是旅鸽属的唯一物种,曾經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種鳥類。主要以植物果实和小昆虫为食。據估計,過去曾有多達50億隻的旅鴿生活在美國。他們是共同生活的一大群──最大可達寬1.6公里和長500公里的飛行團,需要花上幾天的時間才能穿過一個地區,而其中大約包含10億隻的個體。後來推論是由於低遺傳多樣性,被人類大量食用和棲息地喪失,沒有時間去適應因而滅絕。絕種年份在1914年。.

新!!: 保护状况和旅鴿 · 查看更多 »

懷俄明蟾蜍

懷俄明蟾蜍(Bufo baxteri)是極稀有的兩棲動物,現時只有在美國懷俄明州的保育計劃中生存。懷俄明蟾蜍於1984年被列為瀕危物種。 於1950年代,懷俄明蟾蜍相對的普及,但到了1970年代卻急速的減少及消失。懷俄明蟾蜍後來於1987年在毛特騰森湖邊被發現。牠們傳統上是生活在懷俄明州拉勒米30里外的盆地。直至1990年代初,為免牠們滅絕而展開了人工哺育,但直至1991年就已沒有野外繁殖的紀錄。 懷俄明蟾蜍未來的野外保育計劃會視乎根除蛙壺菌的進度,因為它們是懷俄明蟾蜍的主要危害。.

新!!: 保护状况和懷俄明蟾蜍 · 查看更多 »

拉布拉多鴨

拉布拉多鴨(Camptorhynchus labradorius)是一種像絨鴨及呈黑白色的鴨,相信是北美洲自1500年後第一種滅絕的動物。最後見到拉布拉多鴨是於1878年在紐約州的埃爾邁拉市。最後保存下來的標本是於1875年在長島被射殺的。雖然未有發現牠們的巢穴,據估是在拉布拉多繁殖,並由新斯科舍遷至切薩皮克灣過冬。.

新!!: 保护状况和拉布拉多鴨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保护现状保護動物保護現狀物种濒危等级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