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佩爾狄卡斯和步兵夥友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佩爾狄卡斯和步兵夥友之间的区别

佩爾狄卡斯 vs. 步兵夥友

佩爾狄卡斯,又譯帕迪卡斯(Περδίκας;)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主要將領,七位近身護衛官之一,亦跟隨亞歷山大從事遠征,成為大帝重要的左右手之一。在前323年在亞歷山大臨死前把象徵王權的戒指給他,使他成為新國王腓力三世和亞歷山大四世的帝國攝政,是亞歷山大繼業者之一。當佩爾狄卡斯掌權不久,原先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們開始策畫奪取權位,佩爾狄卡斯是第一位試圖保持帝國完整的繼業者,但他與公主克麗奧佩脫拉的婚約導致被其他將領們懷疑他想自立為王,終使他與其他馬其頓重要領導人安提帕特、克拉特魯斯、埃及的托勒密交戰。 作為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親自率兵討伐劫持亞歷山大大帝靈車的托勒密,在入侵埃及時遭到軍隊嘩變,被殺。. 步兵夥友(古希臘語:πεζέταιροι ; pezhētairoi),或譯步行夥友。在字義上由希臘文中「步兵」(pezos)和「夥友」(hetairos)兩詞所組成。步兵夥友是馬其頓軍隊中的重裝步兵,原是馬其頓王國的國王步兵衛隊,後來在亞歷山大大帝時演變成馬其頓方陣重裝步兵,是馬其頓軍的主幹,此名稱持續在繼業者國家出現。 在亞歷山大大帝時,幾乎所有馬其頓方陣都是步兵夥友,步兵夥友因為手持長矛可以抵擋馬背上的敵人衝鋒,也可以在兵器的長度優勢上對抗其他步兵,因此可以有效對抗敵人的騎兵和步兵。.

之间佩爾狄卡斯和步兵夥友相似

佩爾狄卡斯和步兵夥友有(在联盟百科)14共同点: 墨勒阿革洛斯 (將軍)安那托利亞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亚历山大大帝伊蘇斯戰役克拉特魯斯粟特繼業者馬其頓王國高加米拉戰役阿爾塞塔斯阿里安腓力二世 (马其顿)格拉尼庫斯河戰役

墨勒阿革洛斯 (將軍)

墨勒阿革洛斯 (希臘語:Mελεαγρος; ),涅俄普托勒摩斯之子,並且是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傑出的馬其頓將領。.

佩爾狄卡斯和墨勒阿革洛斯 (將軍) · 墨勒阿革洛斯 (將軍)和步兵夥友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佩爾狄卡斯和安那托利亞 · 安那托利亞和步兵夥友 · 查看更多 »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Hydaspes),為亞歷山大大帝在前326年希達斯皮斯河附近對抗印度波羅斯的一場戰役,地點在今日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而波羅斯的王國疆域就包含旁遮普一部分。希達斯皮斯河戰役是亞歷山大大帝最後一場,也是代價相當高昂的一場大型會戰。波羅斯和他的大軍在這場戰役英勇抵抗入侵的馬其頓軍,儘管最後失敗,但贏得亞歷山大的讚賞和尊敬。 這場戰役由亞歷山大獲勝,但他疲憊的軍隊之後不久發生譁變,士兵們拒絕亞歷山大繼續往印度內陸深入的遠征計畫,亞歷山大不得不準備返回巴比倫,並往印度河口前進。雖然之後一路上還與一些印度部族起衝突,但依舊獲得勝利,亞歷山大最後在印度許多地方建立殖民城市來做為日後的據點和貿易中心,便離開了印度。.

佩爾狄卡斯和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 希達斯皮斯河戰役和步兵夥友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亚历山大大帝和佩爾狄卡斯 · 亚历山大大帝和步兵夥友 · 查看更多 »

伊蘇斯戰役

伊蘇斯戰役(Battle of Issus),發生在前333年11月的安那托利亞西南方。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軍入侵至此,並擊敗數量比他多一倍的波斯大流士三世軍,是亞歷山大東征第二場重要戰役。 在亞歷山大於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成功擊敗波斯總督後,繼續進軍至小亞細亞西南部。而大流士三世率領從帝國各地招集的大軍,進駐索契,但馬其頓並沒有出擊迎戰,大流士三世於是進軍伊蘇斯,從後方切斷馬其頓聯軍的補給線,迫使亞歷山大回頭與波斯軍交戰,戰場在皮納魯斯河河口,位於伊蘇斯村落的南方。 亞歷山大擔憂人數眾多的波斯軍隊會從左方側翼進行包抄,為了確保左翼安全,命令部隊沿著海岸前進。又因波斯軍先到達戰場並佔據有利的位置,使馬其頓必須朝陡峭的河岸進攻。然而波斯兵力上的佔優並沒有為波斯帶來勝利,波斯步兵素質的低劣斷送了整場戰事,讓亞歷山大成功突破波斯左翼陣列。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在戰爭末段棄甲逃離戰場,將士們頓時軍心散漫,爭相撤退,但在狹長的波斯陣地中難以撤退,被從後追到的馬其頓軍隊屠殺,大流士三世的妻子及母親皆被俘虜。伊蘇斯戰役最終以大流士三世的逃陣告終,奠下波斯逐漸衰亡的道路。.

伊蘇斯戰役和佩爾狄卡斯 · 伊蘇斯戰役和步兵夥友 · 查看更多 »

克拉特魯斯

克拉特魯斯(希臘語:Κρατερός,約),在亞歷山大大帝麾下是一名相當倚重的大將,後來成為繼業者之一。 克拉特魯斯參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大小戰役,在著名的伊蘇斯戰役和高加米拉戰役中指揮著方陣左冀步兵。在公元前326年的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中,他負責指揮佯動部隊在西岸駐守,成功欺騙敵軍並讓亞歷山大的主力部隊順利渡河。亞歷山大對克拉特魯斯相當信任,在亞歷山大諸將中他最信任就是赫費斯提翁和克拉特魯斯。雖然他深受國王信任,然而克拉特魯斯堅守、捍衛馬其頓傳統,與亞歷山大提倡的東方化政策相牴觸,使他官位上無法與赫費斯提翁、佩爾狄卡斯相比媲,但反而使他深受馬其頓士兵歡迎,緣於馬其頓士兵們不滿亞歷山大的東方化政策。 遠征軍返回巴比倫尼亞後,他受命與波利伯孔一起帶領11,500名老兵返回馬其頓,當亞歷山大在巴比倫逝世時,他正在行軍至奇里乞亞,因此未參與巴比倫的王位繼承權之爭。隨著亞歷山大逝世,希臘諸城邦反叛之刻,克拉特魯斯在拉米亞戰爭中支援安提帕特對付希臘叛軍。他與他的馬其頓海軍啓航到希臘並在前322年參與克蘭農戰役。隨後他與安提帕特聽信安提柯對帝國攝政佩爾狄卡斯的指控,起兵聲討佩爾狄卡斯。公元前320年,他在小亞細亞卡帕多細亞與歐邁尼斯的一場戰役中交戰陣亡。.

佩爾狄卡斯和克拉特魯斯 · 克拉特魯斯和步兵夥友 · 查看更多 »

粟特

粟特(古波斯语:Suguda-),或譯窣利、索格特,為中亞古代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中的伊朗人種,中國人稱之為昭武九姓、九姓胡、雜種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通稱索格底亞那(Sogdiana),今屬烏茲別克,部份在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粟特由大小不一的綠洲國家組成,常臣屬於外族,屬於商業民族,控制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散居遠方。.

佩爾狄卡斯和粟特 · 步兵夥友和粟特 · 查看更多 »

繼業者

繼業者(希臘語:),泛指承繼人。在泛希臘歷史中,專指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繼業者和繼業者的兒子()們為爭奪亞歷山大所留下的廣大領土而陷入一連串紛爭的時期,而從前323年亞歷山大逝世開始,到皮洛士前272年逝世為止又稱為繼業者時代。另外,這段時期也是古希臘歷史中希臘化時期的開始。.

佩爾狄卡斯和繼業者 · 步兵夥友和繼業者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王國

其頓王國(古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是古希臘西北部的王國。其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也就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帝國),是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 亞歷山大帝國是历史上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裏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佩爾狄卡斯和馬其頓王國 · 步兵夥友和馬其頓王國 · 查看更多 »

高加米拉戰役

加米拉戰役(Battle of Gaugamela),在前331年10月1日發生,是馬其頓與波斯之間的一場戰役。高加米拉的確實位置未有定論,有人認為在今伊拉克摩蘇爾以東。 前331年,波斯的大流士三世領20萬軍隊(號稱百萬)、戰象15頭、刀輪戰車200輛,駐紮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高加米拉村,企圖阻止亞歷山大繼續東侵;亞歷山大則率步兵4萬、騎兵7000趕來迎戰。 10月1日拂曉決戰開始。亞歷山大令其右翼斜向楔入,波斯左翼騎兵迂迴迎擊遠征軍右翼,先勝後敗,刀輪戰車亦未奏效。亞歷山大重採伊蘇斯戰役的戰法,率騎兵直接插入敵軍左翼的缺口,直撲大流士三世的指揮營。大流士三世以為敗局已定,再度逃跑,波斯軍頓時群龍無首,全線潰敗。據阿利安記載,波斯軍損失超過10萬人,遠征軍則僅以數百人的代價贏得了這場重要戰役。大流士三世不久後被部將殺害。 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徹底摧毀了波斯的軍事力量,注定了波斯帝國的滅亡。.

佩爾狄卡斯和高加米拉戰役 · 步兵夥友和高加米拉戰役 · 查看更多 »

阿爾塞塔斯

阿爾塞塔斯 (希臘語:Ἀλκέτας; ? — 前320年),是佩爾狄卡斯的弟弟,父親是來自奧勒提斯(Orestis)的奧龍特斯(Orontes)。 阿爾塞塔斯首次出現在史書中是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之時,當時他是亞歷山大的一位將領。在亞歷山大逝世後,他支持他兄弟佩爾狄卡斯一黨,前322年,當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姊妹庫娜涅(Cynane)要把她的女兒歐律狄刻嫁給虛位的國王腓力·阿里達烏斯之時,他受佩爾狄卡斯之命謀殺了庫娜涅。繼業者戰爭爆發後,在前321年,佩爾狄卡斯在埃及被自己的部下謀殺,旗下部隊都歸降托勒密,而阿爾塞塔斯與歐邁尼斯此時正在小亞細亞與克拉特羅斯、安提帕特等交戰,消息傳來許多部隊都叛離了他,並譴責他,阿爾塞塔斯只好率領殘餘的軍隊進行游擊戰。在反阿爾塞塔斯的戰爭中,阿爾塞塔斯拒絕與歐邁尼斯合作,他與阿塔羅斯的部隊會合並在皮西迪亞建立據點,前320年他們在皮西迪亞被安提柯擊敗,阿爾塞塔斯撤退入特梅索斯,但被當地的住民逮住,準備要交給安提柯。為了不讓自己落入安提柯之手,阿爾塞塔斯自殺。.

佩爾狄卡斯和阿爾塞塔斯 · 步兵夥友和阿爾塞塔斯 · 查看更多 »

阿里安

阿里安(Lucius Flavius Arrianus 'Xenophon',)是一位希臘歷史學家和羅馬時期的哲學家,著有一部描述亞歷山大大帝功勳的《遠征記》(Anabasis Alexandri)與描述軍官尼阿卡斯跟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印度的著作《Indica》。.

佩爾狄卡斯和阿里安 · 步兵夥友和阿里安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马其顿)

腓力二世(Φίλιππος Β' ο Μακεδών,),为馬其頓國王 (前359年-前336年),是阿敏塔斯三世和歐律狄刻最小的兒子,出生於佩拉。他是亞歷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的父親。.

佩爾狄卡斯和腓力二世 (马其顿) · 步兵夥友和腓力二世 (马其顿) · 查看更多 »

格拉尼庫斯河戰役

格拉尼庫斯戰役(Battle of the Granicus),發生在(公元前334年)五月,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與波斯帝國三大決定性戰役中的第一場戰鬥,戰場在小亞細亞西北方的格拉尼庫斯河,靠近特洛伊。在這裡,亞歷山大擊敗各波斯小亞細亞的總督,包括一支門農所率領的希臘僱傭軍。.

佩爾狄卡斯和格拉尼庫斯河戰役 · 格拉尼庫斯河戰役和步兵夥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佩爾狄卡斯和步兵夥友之间的比较

佩爾狄卡斯有61个关系,而步兵夥友有3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4,杰卡德指数为14.89% = 14 / (61 + 33)。

参考

本文介绍佩爾狄卡斯和步兵夥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