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佛朗哥时期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佛朗哥时期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之间的区别

佛朗哥时期 vs. 骯髒戰爭 (阿根廷)

佛朗哥时期(Era de Franco),指西班牙历史上自1939年至1975年间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实行独裁统治的时期。该时期西班牙的正式国号为西班牙国(Estado Español)。 1931年建立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于1936年陷入西班牙内战。内战一方是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支持的由佛朗哥将军率领的右翼反共和政府武装,另一方是苏联和墨西哥支持的左翼政府军及共产国际纵队。1939年4月1日,佛朗哥一方获得胜利,西班牙内战结束,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正式解体,佛朗哥成立独裁政权。在这段时期,西班牙在名义上恢复君主制但王位悬空,佛朗哥担任“摄政王”,王室仍获得特权及保护。 二战中,佛朗哥政府很少参与军事行动,尽量保持中立。但由于在二战前后和轴心国的种种联系,佛朗哥政府在战后受到了战胜国的排斥。但又因冷战的背景,以及佛朗哥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为了让佛朗哥政权得以延续,西班牙试图向美国一方靠拢。佛朗哥时期禁止成立独立政党和工会。50年代末,关于经济政策的法案的颁布,为西班牙大规模的外国投资开辟了道路。 1969年10月30日,佛朗哥将军政大权交由指定接班人胡安·卡洛斯监督管理,但这个独裁体制大致上维持到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西班牙国会公告胡安·卡洛斯王子成为西班牙国王,是为胡安·卡洛斯一世,并于11月27日举行了受膏登基的仪式,成为西班牙国王。在佛朗哥生前,卡洛斯一世曾答应这个政权会持续下去,但他病逝后随即实行民主改革,解除维持36年的党禁,带领西班牙走向民主。西班牙进入民主转型期。1978年12月30日西班牙国会制定新宪法,统治西班牙四十年的独裁政权正式垮台,而胡安·卡洛斯一世直到2014年6月19日退位由其子費利佩六世繼位。. 骯髒戰爭(Guerra Sucia,Dirty War),發生於1976年到1983年間,阿根廷右翼軍政府國家恐怖主義時期,針對異議人士與游擊隊所發動的鎮壓行動。由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的阿根廷軍政府所支持的以暴力抵制持不同政見的人民。在這段時期,先後由魏地拉、罗伯托·爱德华多·比奥拉和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所領導的軍政府不合法的逮捕、拷打、殺害或強迫9,000名(此值確認為已經遭到殺害的人數)至30,000名的阿根廷人消失,而這些罪行是兀鷹行動的一部份。文件顯示阿根廷的殘忍管制為當時由亨利·基辛格、傑拉爾德·福特所領導的美國政府所知。 在阿根廷,關於骯髒戰爭的特赦令一直有所爭議(特赦令成為法律是在民主條例恢復後)。劳尔·阿方辛上台後,政府用特赦令開始審判在軍事政府裡的首席軍事領導者,但特赦一直不得人心。2005年6月,阿根廷最高法庭(Supreme Court of Argentina)廢除了被稱做句號法(Ley de Punto Final)、應得權威法(Ley de Obediencia Debida)的特赦令,開啟了起訴前軍事政府官員的大門。.

之间佛朗哥时期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相似

佛朗哥时期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冷战胡安·裴隆阿根廷考迪罗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佛朗哥时期和冷战 · 冷战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胡安·裴隆

胡安·多明戈·裴隆(Juan Domingo Perón;),阿根廷總統、阿根廷副總統、阿根廷政治家,阿根廷迄今為止任職時間第二長的阿根廷總統,統治阿根廷長達11年。.

佛朗哥时期和胡安·裴隆 · 胡安·裴隆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佛朗哥时期和阿根廷 · 阿根廷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考迪罗

考迪罗(caudillo,)在西班牙语中通常指军政领袖或专政元首。考迪罗起源于19世紀拉丁美洲,在原有的西班牙殖民中央統治權威崩潰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解放出來的新國家產生各種各樣的獨裁者。考迪罗或者自封的領導人,常領導一支私人軍隊,並試圖在一地域進行政經控制後,再進攻薄弱的國家政府,如墨西哥的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及阿根廷的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考迪罗主义亦被稱為军阀独裁统治。 「以暴力攫取并靠暴力维持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独裁军人」稱為考迪罗,有時也稱「掌握军事力量的独裁政客和向追随者播扬个人崇拜观念的政党领袖」 考迪罗实质是“独裁者”的一種形式,包括发起独立战争的,由此在拉丁美洲的历史著作中产生了早期考迪罗、古典考迪罗、当代考迪罗、革命考迪罗、法西斯考迪罗等多种分支。另有意见认为,考迪罗为19世纪初至70年代在拉美中央到地方产生的强人和军人。 中國歷史學者認為考迪罗是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是地主阶级透過政治舞台上的大小军阀们进行统治的工具。.

佛朗哥时期和考迪罗 · 考迪罗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佛朗哥时期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之间的比较

佛朗哥时期有82个关系,而骯髒戰爭 (阿根廷)有3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3.31% = 4 / (82 + 39)。

参考

本文介绍佛朗哥时期和骯髒戰爭 (阿根廷)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