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伯利恆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伯利恆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之间的区别

伯利恆 vs.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伯利恒(بيت لحم,意为“肉篮子”;בית לחם,意为“面包房”;Βηθλεέμ;天主教譯白冷)是一座位于巴勒斯坦西岸地区的城市,座落在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处,人口約3萬人。该城是伯利恒省的首府,也是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的中心。 对于基督教而言,伯利恒是耶稣的出生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基督徒团体的地方之一,不过近年来由于移民的原因,该城基督徒团体的规模已有所收缩。根据《圣经》记载,伯利恒也是大卫的出生地和加冕成为以色列国王的地方。城外有对犹太教有重要意义的拉结墓。 伯利恒在历史上曾经被众多的帝国所统治。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 在现代,伯利恒以穆斯林占多数,但仍然拥有巴勒斯坦最大的基督徒社区之一。伯利恒都市聚集区包括毗邻的2个城镇:Beit Jala和Beit Sahour,以及Aida和Beit Jibrin难民营。伯利恒的经济支柱是旅游业,尤其是在圣诞节期间,由于该市拥有圣诞教堂,成为基督徒的朝圣地。伯利恒拥有30多家旅馆和300个手工业作坊。.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條頓騎士團發動的一次十字軍。雖然名為「十字軍」,但其實是次行動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戰鬥行動,由腓特烈純粹靠著展現軍力及外交談判,兵不血刃、不費一兵一卒奪回耶路撒冷,被後世譽為「兵不血刃的十字軍」。 在發起十字軍前,腓特烈深知歐陸諸國經過三次失敗的十字軍元氣大傷,加上自身剛被教皇額我略九世施以絕罰,以武力奪取聖城的勝算甚微。於是,腓特烈率領軍隊於歐洲出發後,先到塞浦路斯短暫停靠補給,再於耶路撒冷王國的新首都阿卡出發,公開行軍到耶路撒冷談判,順道展現軍力。 當時統治耶路撒冷的埃及阿尤布王朝苏丹凱末爾正飽受內外交困之苦;外有敘利亞的塞爾柱帝國虎視眈眈、煽動叛亂,內有日漸座大的馬木留克奴隸兵階層爭權奪位,無法再負擔多線作戰與十字軍為敵。最後,經過外交談判,凱末爾將聖城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割讓予耶路撒冷王國,並與十字軍締結為期十年的和約。 腓特烈之亡妻伊莎貝拉為耶路撒冷王國前任女王,於1228年4月25日產下幼子康拉德後難產駕崩。由於當時霍亨斯陶芬王朝與教皇以及歐陸諸國關係一般,為避免與歐陸諸國燃起爭端,腓特烈放棄了透過婚姻繼承王位的權利,改為安排未足周歲的幼子康拉德繼位。1229年3月18日,康拉德於耶路撒冷登基,腓特烈開始出任攝政臨朝,掌握王國實權。 是次「十字軍」對歐洲影響深遠,腓特烈向基督教世界證明了,在沒有教皇支持及劣勢兵力下仍然可以發動成功收復聖城的十字軍,並為日後1239年的男爵十字軍打下堅實基礎,令其得以成功攻克黎凡特地區大片腹地,將十字軍國家的版圖擴展到最大。是次重奪耶路撒冷令聖城往後十餘年一直維持於十字軍之手,直至1244年被馬木留克王朝鐵騎及花剌子模流亡傭兵聯軍攻陷為止。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之间伯利恆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相似

伯利恆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十字軍東征地中海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王國拿撒勒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伯利恆和十字軍東征 · 十字軍東征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伯利恆和地中海 · 地中海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伯利恆和耶路撒冷 ·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王國

耶路撒冷王國(Regnum Hierosolimitanum) ,又史称耶路撒冷拉丁王国(Latin Kingdom of Jerusalem),是一个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后于1099年建立在南部黎凡特(Southern Levant)的天主教王国。该王国从1099年起持续了近两百年,直到1291年被马穆鲁克摧毁最后一块领土阿卡(Acre)为止。它的历史被分为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第一王国从1099年持续到1187年被萨拉丁几乎完全侵占为止;在随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该王国又于1192年在阿卡重建,并沿续到1291年该城的毁灭为止,因此第二王国有时又被称为阿克王国。.

伯利恆和耶路撒冷王國 ·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和耶路撒冷王國 · 查看更多 »

拿撒勒

拿撒勒(希伯来语:;阿拉伯语:,an-Nāṣira),天主教譯納匝勒,是以色列北部區城市,位于历史上的加利利(加里肋亞)地区。 与它的姊妹城上拿撒勒共计有大约12万人口(2005年);其中上拿撒勒居民55,000人,主要為犹太人;拿撒勒居民約65,000人,主要是阿拉伯人,35至40%是基督徒,其余的是穆斯林。.

伯利恆和拿撒勒 · 拿撒勒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伯利恆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之间的比较

伯利恆有118个关系,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有2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3.50% = 5 / (118 + 25)。

参考

本文介绍伯利恆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