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伯克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伯克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间的区别

伯克制 vs.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伯克制是中國清末以前新疆回部實行的官制,主要通行於維吾爾(回人及塔蘭奇)、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族地區。伯克原為回鶻官職,唐宋時已見於史籍。明清時期,西域天山南路的世俗官僚稱為伯克。中亞一些城市的統治者也自稱伯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清廷保留了回部原有的伯克官職,並加以改革,將其納入清朝官制中。同治新疆回亂和阿古柏入侵後,伯克制度趨於瓦解。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廷下諭廢除各級伯克,新疆全境實行與內地相同的官僚體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شىنجاڭ ئۇيغۇر ئاپتونوم رايونی),通称新疆,简称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的一个自治区,也是中國陆地面积第一大的省级行政区。自治區由新疆省改置,成立于1955年,首府位於乌鲁木齐。新疆总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边界总长度四分之一。 新疆地貌为“三山夹两盆”,即拥有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的独特地形特征。南北两端分别为昆仑山脉和阿尔泰山脉,而横亘中部的天山山脉则将新疆大致分为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两大部分,或以北疆和南疆俗称。夏季高温、光照充足以及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使得新疆出产各类优质瓜果,如蕃茄、哈密瓜、石榴、葡萄等。炎热干燥的气候和稳定的灌溉水源使南疆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新疆也是中国油气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储量占陆地总储量近三分之一,克拉玛依油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油田。 新疆是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东乡族等19个民族世代居住的地方,自治区境内还有五个民族自治州和六个民族自治县。.

之间伯克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似

伯克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在联盟百科)18共同点: 塔吉克族大小和卓之亂中亚乾隆乾隆帝库尔勒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市光绪回鹘回部维吾尔族西域駐劄大臣阿古柏阿克苏市柯尔克孜族清朝

塔吉克族

塔吉克人(تاجيک: Tājīk;Тоҷик),简称塔族,分为平原塔吉克人和高原塔吉克人两部分。分布于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的平原塔吉克人约有2000万人,属于印欧人种费尔干那短颅型与少量蒙古人种的突厥人混血,说西伊朗次语支波斯语的塔吉克语方言(有大量突厥语词汇,与波斯语能互通),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自古以来基本从事定居农业。分布在阿富汗、巴控克什米尔、塔吉克斯坦和中国新疆等地的高原塔吉克人(即中国塔吉克族),属于高加索人种地中海类型,主要说东伊朗次语支帕米尔语诸方言,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下的十二伊斯玛仪派,历史上一直从事高原游牧,20世纪以前经常被叫做撒尔塔人。帕米尔语与塔吉克语不能互通。.

伯克制和塔吉克族 · 塔吉克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大小和卓之亂

#重定向 平定回部.

伯克制和大小和卓之亂 · 大小和卓之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中亚和伯克制 · 中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乾隆和伯克制 · 乾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乾隆帝和伯克制 · 乾隆帝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库尔勒市

库尔勒市(كورلا شەھىرى,ᠬᠣᠷᠣᠯ,英文名Kuerle或Korla),别名梨城,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辖县级市,是巴州的首府。 库尔勒市位于新疆中部,塔里木河下游,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博斯腾湖西南。东与博湖县相邻,南与尉犁县相接,西与轮台县相依,北与焉耆回族自治县相交。全市辖域面积为7,2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万人,流动人口近40万人,有汉、维、回、蒙等23个民族。库尔勒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013年扩大到11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3%。 2013年,库尔勒市GDP总量653亿元 (折合约105亿美元) 。库尔勒市在“2013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位居第58位,较2011年跃升16位,并首次荣获2013年度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和“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殊荣。 孔雀河为库尔勒市的“母亲河”。主要景区景点有铁门关景区、孔雀河风景旅游带、龙山景区、东归塔、库尔勒大清真寺等。 境内有南疆铁路,库格铁路,218国道和314国道在此交会。主要火车站为库尔勒北站(货运站)、库尔勒站(又名库尔勒东站,客运站)、库尔勒西站(货运站)、库尔勒开发区南站、塔什店站。机场为库尔勒机场。库尔勒火车站,又名库尔勒东站,三等站,南疆铁路上的一站,南接库格铁路,隶属于乌鲁木齐铁路局。上行第一站塔什店站,下行第一站库尔勒北站,即库北站。途径14趟客车,其中4趟本站到发。所有进或出南疆车都要在本站摘挂机车。 特产库尔勒香梨。 美國曾在新疆庫爾勒附近建立監測蘇聯核武器和導彈試驗的監測站,取代了原設在伊朗的監測站。.

伯克制和库尔勒市 · 库尔勒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ىله قازاق اۆتونوميالى وبلىسى / Іле Қазақ автономиялық облысы;ئىلى قازاق ئاپتونوم ئوبلاستى/ Ili Qazaq Aptonom Oblasti),简称伊犁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辖的自治州,首府在伊寧市,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是中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州直辖县级行政区。伊犁州直属地区汉族人口比例约35%,哈萨克族人口比例约22%。.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伯克制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喀什市

喀什市(قەشقەر,拉丁维文:Qeshqer,汉语音译喀什噶爾),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區,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交接处。 喀什数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新疆南部的第一大城,是天山以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军事中心。在中亚地区,喀什也是一座地位非常重要的城市。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西端总交汇处,历来就是中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贸易非常发达,有“巴扎(集市)王国”之称,当地有俗语“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

伯克制和喀什市 · 喀什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伯克制和光绪 · 光绪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伯克制和回鹘 · 回鹘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回部

回部,又稱回疆,指清代中國新疆(西域)天山以南地區。因清代稱此地居民為回人(主要指现代維吾爾人的祖先),故名回部。其地大致相當於今新疆天山以南地區、阿富汗的巴达赫尚省東部、塔吉克斯坦的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及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南部地區。回部與天山北路的準部相對,並稱“南回北準”。光緒年間新疆建省,回部成為新疆省的一部份。 廣義的回部有時也包括中國境外以西費爾干納盆地至阿富汗一帶與新疆聯繫密切的安集延、納曼干、浩罕等信奉伊斯蘭教的部落。.

伯克制和回部 · 回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族

維吾爾族(ئۇيغۇر / Uyghur / Уйғур),是古代回鶻等突厥语系部落與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西迁蒙古族穆斯林融合的混血民族,其祖先原本信仰薩滿教、摩尼教、景教或佛教,後于10世纪一部分維吾爾先人開始成為伊斯兰教徒,再後來通過征服的穆斯林化和皈依,伊斯蘭教在16世紀成為了塔里木盆地一帶的全民信仰。维吾尔族在中文里使用“维吾尔”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民族意识崛起,和当时苏联在中亚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密切相关。,作者 Rian Thum(2014年10月)。 目前全世界维吾尔族人口1100万多,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临近的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現有人口的85.2%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維吾爾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數民族之一。.

伯克制和维吾尔族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维吾尔族 · 查看更多 »

西域

西域,古代地理名称,中国汉朝时多指天山南麓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國家和地區,隋唐时的西域扩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 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兩漢、隋唐兩代中原王朝朝廷設置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徵依然可見于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畫。该地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伯克制和西域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域 · 查看更多 »

駐劄大臣

劄大臣,也寫作駐--大臣、駐--大臣,是清代駐紮於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藩部地區的頭銜。駐劄大臣有將軍、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職銜,皆為武職。將軍、副將軍為統轄一地之軍政長官;參贊大臣、都統協助將軍辦事,“掌佐劃機宜”,並管轄其下各路大臣;辦事大臣管轄一城之軍政事務,略同於專城副都統;領隊大臣分管遊牧部落事務。駐劄大臣一般由滿洲、蒙古人充任,也有漢人。清代官員初次被任命為駐劄大臣時,多以正二品副都統銜上任,級別大致相當於內地的總督。 駐劄大臣通常長駐一城,管轄該城及其附屬地區的軍事及重要行政、司法事務。日常性的行政事務一般由當地官吏(如伯克、札薩克、噶倫)自行管理。駐藏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庫倫辦事大臣、伊犁將軍、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還負責一部份外交事務。道光以後,駐紮大臣多由宗室、貴戚出任,官員素質下降,任期普遍縮短,侵漁百姓、倦怠公務之事時有發生,造成清代中後期嚴重的邊疆危機。光緒九年(1883年),清廷籌建新疆省,始裁撤新疆各路駐紮大臣,僅保留伊犁將軍。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三省建省,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將軍也被裁撤。至宣統末年,僅外蒙古、青海、西藏仍保留駐紮大臣。.

伯克制和駐劄大臣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駐劄大臣 · 查看更多 »

阿古柏

罕默德·雅霍甫·伯克(یعقوب بیگ ;),漢文史料稱之為“阿古柏”,中亚浩罕汗国阿克麦吉特(白色清真寺)伯克,後為畢杜勒特汗國埃米爾。 阿古柏是塔吉克族人,原為浩罕汗國將領,英勇善戰,因功被升為阿克麦吉特(白色清真寺)伯克。1864年,清朝下轄的新疆各地的回族、維吾爾族相繼發動暴動。1865年,喀什噶爾的回部請求浩罕汗國增援,浩罕可汗派阿古柏率軍進入新疆,佔據整個回疆,建立政教合一的哲德沙尔汗国。1867年,廢除哲德沙尔汗国,改為畢杜勒特汗國,自封埃米爾。1876年,浩罕汗國滅亡,其部眾投奔阿古柏,其勢力更加壯大,並獲得俄羅斯和英國的支持和承認。, i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09清廷派左宗棠出征新疆,阿古柏失去了北疆的所有領土。1877年,阿古柏突然死去,不久其勢力被清軍攻滅。.

伯克制和阿古柏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阿古柏 · 查看更多 »

阿克苏市

阿克苏市(维吾尔文:ئاقسۇ,拉丁维文:Aqsu)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部。“阿克苏”的维语意为白水,以阿克苏河得名。 阿克苏市为阿克苏地区的行署驻地。.

伯克制和阿克苏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阿克苏市 · 查看更多 »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中国标准罗马字母:Kirgiz,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 / قىرعىز),也译作吉尔吉斯族,中亚的一支民族,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中国境内有超過18万柯尔克孜人(201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伯克制和柯尔克孜族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柯尔克孜族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伯克制和清朝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伯克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间的比较

伯克制有45个关系,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44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8,杰卡德指数为3.67% = 18 / (45 + 445)。

参考

本文介绍伯克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