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伦敦和肯特郡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伦敦和肯特郡之间的区别

伦敦 vs. 肯特郡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肯特郡(Kent,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郡。以人口計算,坎特伯雷市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梅德斯通是第2大自治市鎮;達特福德是第1大鎮(Town),梅德斯通是第2大鎮(亦是郡治)。坎特伯雷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聖奧古斯丁修道院、坎特伯雷座堂,又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起源地,是郡內最著名的歷史名城。 肯特南與東薩塞克斯郡相鄰,西南(下小半部分)與西薩塞克斯郡相鄰,西南(上大半部分)與薩里郡相鄰,西北(下半部)與大倫敦相鄰,西北(上半部)與埃塞克斯郡相鄰。肯特北部的達特福福德、格雷夫森德、胡半島北臨泰晤士河河口。英法海底隧道在肯特東部的貫穿多佛爾區、多佛尔海峡、法国加來海峽省。 肯特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12個非都市區,佔地3,544平方公里(第10),有1,382,800人口(第1);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1個單一管理區─梅德韋,佔地增至3,736平方公里(第10),人口增至1,634,500(第7)。 肯特被称为“英格兰的花园”,但是在过去当地的田园风景已被农庄工业取代了。此外在过去数世纪中其它工业也在肯特立足。棉纺、造铁、造纸、水泥和工程都曾在此兴旺。渔业和旅游业今天依然在海岸地区非常重要。20世纪东肯特煤田被开采,今天在邓杰内斯有一座核电站。不过泰乃特被看作是英格兰东南发展最少的地区。海港、海底隧道和两条英国机动车路是英国通向欧洲大陆的连接。漫斯顿和罗彻斯特各有一座机场。著名的肯特人有查尔斯·狄更斯和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温斯顿·丘吉尔等。.

之间伦敦和肯特郡相似

伦敦和肯特郡有(在联盟百科)22共同点: 基督教埃塞克斯郡古罗马坎特伯雷坎特伯雷大主教大倫敦威廉一世 (英格兰)世界遗产北海 (大西洋)白人聖公宗荷兰青铜时代西薩塞克斯郡薩里郡英吉利海峡英国英格兰英格蘭的名譽郡英法海底隧道查尔斯·狄更斯杰弗里·乔叟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伦敦和基督教 · 基督教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埃塞克斯郡

雅息士郡(Essex,英國英格蘭東部的郡。以人口計算,濱海紹森德是第1大鎮(Town)、第4大區(district),切爾姆斯福德是第2大鎮(亦是郡治),高車士打是第3大鎮,巴西爾登是第4大鎮;高車士打是第1大區,巴西爾登區是第2大區。 把雅息士郡看待成34個非都市郡之一,它包含12個非都市區,佔地3,465平方公里(第11),有1,361,200人口(第11);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包含多2個單一管理區─瑟羅克、濱海紹森德,佔地增至3670平方公里(第11),人口增至1,670,000(第6)。.

伦敦和埃塞克斯郡 · 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伦敦和古罗马 · 古罗马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

坎特伯雷(Canterbury,讀音:),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肯特郡的市鎮,位於坎特伯雷市中心。坎特伯雷是羅馬天主教會在英國最早的落腳點,現為聖公會實際領袖坎特伯雷大主教駐錫之地。坎特伯雷座堂及圣奥斯定隐修院等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因此也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之一。 坎特伯雷最早是不列顛人聚居地,名為“*Durou̯ernon”,這個詞來自於古不列顛語詞根“*duro-”(要塞)和“*u̯erno-”(桤)。公元1世紀羅馬人佔領之後改為“Durovernum Cantiacorum”。後來又成為朱特人聚居地,此時才改名Canterbury,而這個詞則是來自古英語Cantwareburh(肯特人的要塞)。597年肯特王國皈依基督教,坎特伯雷的聖奧古斯丁在此城市成立主教教座,而他本人也成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1170年托馬斯·貝克特謀殺案發生於坎特伯雷座堂,因此此地變成了世界性的基督教徒朝聖地。14世紀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亦以到此處朝聖為故事背景。 此地的教育機構則有国王学校、肯特大學、坎特伯雷基督教會大學、創作藝術大學等。另外馬洛劇院也位於此地。.

伦敦和坎特伯雷 · 坎特伯雷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大主教

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又称为坎特伯里圣座(the holy See of Canterbury),繼承了聖奧古斯丁的使徒統系,為全英格蘭主教長(The Primate of All England)。他是英格蘭聖公會的領袖,坎特伯里教省的都主教,也是坎特伯里教區的教區主教。他作为使徒聖奧古斯丁的继承人的事實,令其成为普世圣公宗中的精神领袖。 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兩個主教座位坐落於英國肯特郡的坎特伯里座堂。.

伦敦和坎特伯雷大主教 · 坎特伯雷大主教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大倫敦

大倫敦(Greater London),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是英格蘭下屬的一級行政區劃之一,範圍大致包含英國首都倫敦與其周圍的衛星城鎮所組成的都會區。行政上,該區域是在1965年時設置,其下包含倫敦市與32個倫敦自治市,共33個次級行政區。除了是英格蘭的一級行政區外,大倫敦也是歐洲議會選區(European Parliament constituency)之一,設有9個歐洲議會議員(MEPs)席次。除了是整個英國的行政中樞所在地外,大倫敦地區也是全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行政區。 大倫敦地區面積為1,579平方公里,在剛進入21世紀時歡慶過人口突破7百萬的里程碑,根據2014年年中統計,大倫敦地區人口為8,546,761人。大倫敦地區的北半緊鄰東英格蘭的埃塞克斯郡與赫特福特郡,南半則與東南英格蘭的白金漢郡、伯克郡、薩里郡與肯特郡為鄰。上述首都圈外圍郡份為通勤居住帶,合稱「伦敦周围各郡」(Home counties)。.

伦敦和大倫敦 · 大倫敦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英格兰)

威廉一世(古诺曼语: Williame I;英语:William I;法語:Guillaume Ier;),通常被称为征服者威廉(英语:William the Conqueror),有时被称为杂种威廉(英语:William the Bastard),是第一位诺曼英格兰国王,他从1066年开始统治英格兰,直到1087年去世为止。他是维京掠夺者的后裔,从1087年起为诺曼底公爵威廉二世(英语:William II)。威廉经过长期的努力而确立自己的权力,到了11世纪60年代,他稳固在诺曼底的统治,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他的余生则是巩固在英格兰的统治,以及解决其长子罗贝尔二世给他带来的麻烦。 威廉是终身未婚的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一世和情妇之子。1066年,威廉要求成为英格兰国王。他率领一支由诺曼人、布列塔尼人、佛兰芒人和法国人(来自巴黎和法兰西岛)组成的军队入侵英格兰,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胜哈罗德二世的英国军队,随后镇压英国人的反抗,这就是著名的诺曼征服,他也得名“征服者威廉”。 他将诺曼-法兰西文化带到英格兰,对后来的英格兰中世纪时期产生影响。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改变,对英语的改变,社会和教会的上层等级的变化,并且采用一些大陆上教会改革的观点。影响的详细情况和程度多年来被学者争论。.

伦敦和威廉一世 (英格兰) · 威廉一世 (英格兰)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學文化组织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複合遺產三大類。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協力組織,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與保護工作。.

世界遗产和伦敦 · 世界遗产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北海 (大西洋)

北海(Nordsjøen;Nordsjön;Nordsøen或Vesterhavet;Nordsee;Noordzee;Mer du Nord;North Sea)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以东,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南和欧洲大陆以北。北海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作為布蘭特原油指數的基礎。 北海向西南通过多佛尔海峡(法国称加来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与凯尔特海相通,向东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的海相连,向北是挪威海。 斯凯尔特河、默兹河、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和泰晤士河是注入北海的主要河流。重要的岛屿或群岛有北弗里西亚群岛、黑尔戈兰岛、东弗里西亚群岛和西弗里西亚群岛。 北海周边的国家有英国、挪威、瑞典、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重要城市有阿伯丁、爱丁堡、加来、奥斯坦、鹿特丹、海牙、哈勒姆、威廉港、不来梅哈芬、库克斯港、埃斯比约、卑尔根、哥德堡等等。此外伦敦、不来梅哈芬和汉堡是北海重要的内陆港城。.

伦敦和北海 (大西洋) · 北海 (大西洋)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白人

白人(White people),或称白色人种,指狹義的高加索人種(一般亦作西洋人、西方人或西人、洋人),是以人类肤色命名的人种名称,一般指擁有淡色皮膚的種族或群體成員;或是一類擁有淡色皮膚,尤其是源自歐洲的人類群體, from the Compac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伦敦和白人 · 白人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音譯安立甘宗),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目前世界上的聖公宗教徒約有7300萬人(2008年)。 聖公宗,英文原名「Anglican」,意譯是英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教——英格蘭教會所衍生而来的教会,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由於「Anglican」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及蘇格蘭等的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The Episcopal Church」自稱,用「Episcopalian」稱呼其成員。「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和奧卡姆的威廉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馬丁·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約翰衛斯理等神學家。.

伦敦和聖公宗 · 聖公宗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伦敦和荷兰 · 肯特郡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鉛的合金,因为其氧化物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而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銅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的第二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的特色是青銅的廣泛使用,即利用銅與錫、鉛、銻或砷的合金製作工具和武器。.

伦敦和青铜时代 · 肯特郡和青铜时代 · 查看更多 »

西薩塞克斯郡

西薩塞克斯(郡)(West Sussex),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郡,南臨英倫海峽。奇切斯特是郡治。以人口計算, 西薩塞克斯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成非都市郡還是名譽郡,其面積都是1,991平方公里(非都市郡第27、名譽郡第30),人口都是770,900(非都市郡第9、名譽郡第27)。.

伦敦和西薩塞克斯郡 · 肯特郡和西薩塞克斯郡 · 查看更多 »

薩里郡

萨里郡(Surrey),英格蘭東南部的郡。泰晤士河流經萨里後,向東北流向大倫敦。以人口計算,吉爾福德是第1大鎮,沃金是第2大鎮,尤厄爾是第3大鎮,坎伯利是第4大鎮;古爾福德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萨里郡政府所在地并不在萨里,而是在附近伦敦的金士顿。 萨里郡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成非都市郡還是名譽郡,其面積都是1,663平方公里,人口都是1,085,400。.

伦敦和薩里郡 · 肯特郡和薩里郡 · 查看更多 »

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English Channel;la Manche;Mor Breizh;Môr Udd、Mor Bretannek),是分隔英国与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峡。海峡長560公里(350英里),寬240公里(150英里),最狭窄處又稱多佛海峡,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国的多佛与法国的加莱隔海峡相望。.

伦敦和英吉利海峡 · 肯特郡和英吉利海峡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伦敦和英国 · 肯特郡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伦敦和英格兰 · 肯特郡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的名譽郡

名譽郡(Ceremonial county),是英國英格蘭的一級行政區劃,直至2008年共48個。每一個名譽郡有一個代表英國皇室但沒有實權的郡尉(Lord Lieutenant)常駐,僅有地理稱呼、協調範圍內民政事務等少數功能。非都市郡和周邊單一管理區(可以多於1個)的範圍合組成一個名譽郡,都市郡的範圍直接等同一個名譽郡。有時也稱做地理學上的郡(geographic counties)。.

伦敦和英格蘭的名譽郡 · 肯特郡和英格蘭的名譽郡 · 查看更多 »

英法海底隧道

英法海底隧道(Channel Tunnel,亦称 Chunnel;le tunnel sous la Manche,拉芒什海峡隧道)是一座50.5公里长的海底铁路隧道,位于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水道下,连接英国的福克斯通和法国加来海峡省的科凯勒(位于法国北部的加来附近),為世界第三長隧道。它的最低点有75米深。该隧道的海底部分长度以37.9公里成为世界第一;相形之下,比海底部分全長23.30公里的日本青函隧道(全长53.85公里,深度240米)更胜一筹。 英法海底隧道承担着高速列车欧洲之星、汽车摆渡列车欧隧穿梭(Eurotunnel Shuttle)——世界上最大的铁路车厢——和国际货运列车的行驶。隧道两头分别与法国高速铁路北线和1号高速铁路相接。 建设跨越英吉利海峡之通道的想法最早可追溯至1802年,但英国方面因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带来的政治和舆论压力,令构造一座隧道的努力落空。最终成事的工程,由欧洲隧道公司组织,于1988年动工,1994年落成。隧道项目花费超出其预估达80%。自其建造始,隧道就面临着数个严重问题。火灾干扰了隧道的正常运营。非法移民和寻求庇护者试图利用隧道进入英国境内,造成了外交上对于桑加特难民营小小的分歧(难民营已于2002年关闭)。.

伦敦和英法海底隧道 · 肯特郡和英法海底隧道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維多利亞時代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在其有生之年就已有空前的名聲,在二十世紀時他的文學作品受到評論家和學者廣泛的認可。狄更斯的小說和短篇故事繼續廣為流行。 狄更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有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写了十五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事评论、戏剧、诗歌等,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了卓越的贡献,一百多年来他的代表作《双城记》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伦敦和查尔斯·狄更斯 · 查尔斯·狄更斯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杰弗里·乔叟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英国中世纪作家,被譽為英國中世纪最傑出的詩人,也是第一位葬在西敏寺詩人角的詩人。 杰弗里·乔叟為有名的作家、哲學家、鍊金術士及天文學家,曾和十歲的兒子路易斯合著有關星盤的科學論文。杰弗里·乔叟也擔任過官僚,朝臣和外交官。 杰弗里·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摆脱了旧时代诗作的脱离现实,矫揉造作的风格,通过塑造三十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揭露了僧侣阶层的腐朽,严肃的考虑妇女问题,反映了当时各色各样的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全貌,因此杰弗里·乔叟被认为是英国中世纪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

伦敦和杰弗里·乔叟 · 杰弗里·乔叟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伦敦和肯特郡之间的比较

伦敦有465个关系,而肯特郡有6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2,杰卡德指数为4.18% = 22 / (465 + 61)。

参考

本文介绍伦敦和肯特郡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