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伍漢墀和何甘棠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伍漢墀和何甘棠之间的区别

伍漢墀 vs. 何甘棠

伍漢墀,JP(,),又名伍尚平,香港紳商和政治家,1922年6月獲得委任為定例局(即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惟於1923年4月死於任上。 伍漢墀在香港土生土長,早年畢業於皇仁書院,曾從事南北行貿易業務,並嘗任中華匯理銀行和英資新旗昌洋行買辦等職。在出任定例局議員以前,伍漢墀曾先後在1907年和1909年分別獲香港政府委任為東華醫院和保良局總理,1909年至1918年受任潔淨局紳、1910年至1923年任團防局紳、以及在1911年至1923年任香港大學創校校董等公職。此外,伍漢墀在1913年參與創立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復於1922年與曹善允等紳商促成在西營盤西邊街創立公立贊育醫院。 伍漢墀在1922年6月獲港府任命接替死於任上的劉鑄伯擔任定例局非官守議員,任內曾經參與斡旋1922年的海員大罷工,以及跟隨局內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周壽臣反對港府擬訂立例即時取締妹仔和計劃對妹仔實施的登記制度。可是,在定例局供職僅十個月後,伍漢墀自己也因病猝死於任上,終年僅46歲。. 何甘棠(1866年9月16日—1950年),本名何啟棠, 字棣生,是香港望族何啟東家族成員,是富商何東及何福的同母異父之弟,何甘棠非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跟施娣所生的兒子,而是施娣与中國男子郭兴贤所生的兒子Tracing My Children's Lineage 何鸿銮 著,是纯粹华人一名,曾任怡和洋行買辦等職,為香港著名商人及社會活動家。.

之间伍漢墀和何甘棠相似

伍漢墀和何甘棠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劉鑄伯孫中山中國何甘棠何東皇仁書院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香港總督買辦東華醫院

劉鑄伯

劉鑄伯,CMG()又名劉金祥、劉鶴齡,香港20世纪初的華人領袖。原籍廣東新安(今寶安)平湖,香港出生。少年家貧,十二歲時父親逝世,仍刻苦耐勞,並考入中央書院,1885年更成為首位考獲史釗域獎學金的學生。畢業後,他曾於1885年在香港天文台任職總文員,三年後進入商界,出任多家公司的要職,包括屈臣氏公司中國部門的主管。1904年任東華醫院總理。1906年,任華商公局主席。1909年任東華醫院主席及潔淨局議員。1913年,任華商總會主席。1913年起任香港立法局議員,1917年至1922年任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劉鑄伯貢獻良多,先後在香港創辦育才書社、孔聖會;又在家鄉平湖創辦念婦賢醫院、紀劬勞學校等等。 他於1922年病逝,獲英廷追贈CMG勳銜。 長子劉德譜,油麻地小輪創辦人。.

伍漢墀和劉鑄伯 · 何甘棠和劉鑄伯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伍漢墀和孫中山 · 何甘棠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中國和伍漢墀 · 中國和何甘棠 · 查看更多 »

何甘棠

何甘棠(1866年9月16日—1950年),本名何啟棠, 字棣生,是香港望族何啟東家族成員,是富商何東及何福的同母異父之弟,何甘棠非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跟施娣所生的兒子,而是施娣与中國男子郭兴贤所生的兒子Tracing My Children's Lineage 何鸿銮 著,是纯粹华人一名,曾任怡和洋行買辦等職,為香港著名商人及社會活動家。.

伍漢墀和何甘棠 · 何甘棠和何甘棠 · 查看更多 »

何東

何東爵士,KStJ(Sir Robert Hotung,)本名啟東,字曉生,生於英屬香港,商人、買辦、企業家、慈善家。 何東初受教于传统漢文私塾,於1873年入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即皇仁書院前身)接受西式教育。1878年,何東以优异成绩畢業離校,任職于廣東海關。兩年後,轉入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任華人部初級助理員。何東表現突出,一年后獲提升為買辦,逐步接管洋行旗下众多重要企业。買辦與近代中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合編。在有了一定资本后,何东与胞弟成立合伙何东公司(Ho Tung & Co.),又推介各种血亲、婚亲担任商界要职,更投资众多公开企业,获委任为众多企业的主席、董事。除活跃于商界外,何东亦频频涉足政治。1898年,何东接济逃亡的康有为,居住于自家宅邸红行(Idlewild)。1923年,何东为平息中国内战,又奔走于大陆各地,会见地方军阀。两年后,向英廷自荐出使中国,因中英关系恶化、省港大罢工被迫取消。1956年4月26日,因病于香港逝世,享年93歲。政商名流均表示哀悼,包括時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时任港督葛量洪。同年5月2日,何东葬于湾仔基督教香港坟场。.

伍漢墀和何東 · 何東和何甘棠 · 查看更多 »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是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著名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當時又稱大書院)及1889年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皇仁書院一名則於1894年開始沿用。.

伍漢墀和皇仁書院 · 何甘棠和皇仁書院 · 查看更多 »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

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簡稱華永會)成立於1915年,現時則根據《華人永遠墳場條例》成立的法定非牟利組織,負責管理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荃灣華人永遠墳場、柴灣華人永遠墳場及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 1913年香港華裔人士獲政府撥地興建墳場,於是這批華人便在香港仔建立首個華人墳場,隨後更組成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負責策劃和管理與墳場有關的事宜,並得到當時的華民政務司同意出任主席,主權移交後改由民政事務局局長擔任主席,並且由地政總署署長及食物環境衛生署署長擔任官守委員。 除管理墳場外,委員會亦將每年的收入,在扣除開支後撥作慈善用途,捐贈予慈善組織。.

伍漢墀和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 · 何甘棠和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伍漢墀和香港總督 · 何甘棠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買辦

買辦是指在清代五口通商地区被西方公民雇佣并且参与其主要经营活动的中国人,原對應之西班牙文Comprar意譯為「購買」的意思,英文則作Comprador(江擺渡、康白度)。清代買辦分為洋行買辦、外商銀行買辦、輪船公司買辦,多以廣東和江浙出身。這類由外商僱用之商人通常外語能力強,一方面可作為歐美商人與中國商人的翻譯,也可處理歐美國家商界與中國政府之雙向溝通。除此,這類型商人還可自營商舖,因此致富者頗眾。.

伍漢墀和買辦 · 何甘棠和買辦 · 查看更多 »

東華醫院

東華醫院(Tung Wah Hospital,簡稱TWH)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上環普仁街12號,是由醫院管理局管理的公立醫院之一,乃港島西聯網僅次於瑪麗醫院的第二大醫院,同時亦為一間社區醫院,主要服務中西區居民。東華醫院現時除提供服務給來自瑪麗醫院的轉院病人外,更是一間半急症全科醫院。東華醫院是香港開埠以來最歷史悠久的香港三大醫院之一以及東華三院總部,由華人捐款及政府資助興建及營運。東華醫院主樓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伍漢墀和東華醫院 · 何甘棠和東華醫院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伍漢墀和何甘棠之间的比较

伍漢墀有82个关系,而何甘棠有5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7.52% = 10 / (82 + 51)。

参考

本文介绍伍漢墀和何甘棠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