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那市和靜岡縣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那市和靜岡縣之间的区别

伊那市 vs. 靜岡縣

伊那市()是日本長野縣南部伊那谷北部的市。2006年(平成18年)3月31日,旧伊那市與及合併,新伊那市成立。. 岡縣()是日本的一個縣份,位於本州中部太平洋沿岸的東海地方,縣廳位於靜岡市,縣內有濱松市、靜岡市兩個政令指定都市。靜岡縣是日本人口第十多的縣,人口大多居住在東海道新幹線沿線的帶狀地區。靜岡縣的轄區範圍包括歷史上令制國中的駿河國、遠江國全境和伊豆國的大部分地區(不含伊豆群島地區)。現在靜岡縣也可以大致以富士川、大井川為界分為三個地區。不同的地形環境和歷史背景使得靜岡縣三大地區在文化、經濟上有較大不同,縣內一體性較低。但另一方面多樣的地理、文化特徵和地處東西日本分界線的位置使得靜岡縣有「日本的縮圖」之稱。溫暖多日照的氣候和靠近大消費市場的地理位置使得靜岡縣農業發達,茶葉、柑橘等農產品的產量位居日本前列。同時靜岡縣在日本工業中也有重要位置,是本田技研工業、鈴木、山葉等日本代表性大企業的誕生地。日本東西交通的大動脈,東京和大阪之間的東海道有相當部分途徑靜岡縣,使得靜岡縣是日本的交通要地。.

之间伊那市和靜岡縣相似

伊那市和靜岡縣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天龍川山梨县靜岡市赤石山脈长野县

天龍川

天龍川()為日本的一條河流。流經長野縣、愛知縣與静岡縣。總長度213公里,流域面積5,050平方公里。發源于長野縣諏訪湖,注入靜岡縣。 天龍川經常被鄰近地區的人稱為「狂暴的天龍(暴れ天龍)」,因為只要一發生暴雨或颱風河川就會暴漲,並使鄰近地區造成災害。.

伊那市和天龍川 · 天龍川和靜岡縣 · 查看更多 »

山梨县

山梨县()是日本本州中部地方的一个县,相當於過去的甲斐國,首府是甲府市。向东是东京都和神奈川县,离东京市区约120公里,向南是静冈县,向西是长野县,向北是埼玉县和长野县。是一个内陆县,面积4465平方公里,县内有89万居民。县内多山,例如南邊的富士山,西部的南阿爾卑斯山以及東部奥秩父山地和北部的八岳,山梨縣的四周被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群山所環繞,這在以海洋國家而著稱的日本是相當少見的。 山梨县是日本重要的水果生产地区,也建有日本唯一的磁浮列車研發基地。.

伊那市和山梨县 · 山梨县和靜岡縣 · 查看更多 »

靜岡市

静冈市()是一座位於日本中部東海地方静冈县中部的城市,也是静冈县縣廳所在地,並在2005年4月1日成为政令指定都市。靜岡市有人口約70万人,是靜岡縣內面積和人口第二大都市(均位列濱松市之後)。靜岡市的轄區面積超過1,411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第五大都市(位於高山市、濱松市、日光市、北見市之後),亦是都道府縣廳所在地中面積最大的城市。靜岡市下設葵區、駿河區、清水區三個區。現在的靜岡市是在2003年4月1日由舊静冈市和清水市兩座都市合併誕生的。舊靜岡市是一座以駿府城為核心的城下町,而清水市則是一座港口都市。兩座城市之間有著鮮明的差異且中間有日本平相隔,使得靜岡市成為一座具有多樣特色的都市。.

伊那市和靜岡市 · 靜岡市和靜岡縣 · 查看更多 »

赤石山脈

赤石山脈()是日本的一個山脈,橫跨長野縣、山梨縣、靜岡縣三縣。通称南阿爾卑斯(),與飛驒山脈(北阿爾卑斯)、木曾山脈(中央阿爾卑斯)共同組成日本阿爾卑斯山。最高峰是北岳,海拔3,193米,為日本第二高峰,僅次於富士山。 Category:日本山脉 Category:長野縣山峰 Category:靜岡縣山峰 Category:山梨縣山峰.

伊那市和赤石山脈 · 赤石山脈和靜岡縣 · 查看更多 »

长野县

长野县()為日本的一個縣份,位於本州中部的中央高地上,是日本八個內陸縣份之一。縣廳設於長野市。長野縣是日本面積第四大的一級行政區,僅次於北海道、岩手縣及福島縣,也是日本面積最大的內陸縣。由於長野縣的轄區範圍大致相當於令制國中的信濃國,因此也常被稱為信州或是信越(信濃与越後)。長野縣轄區範圍呈現東西窄南北長的外形,地形以高原與盆地為主。全縣分為19市23町35村。長野縣內有許多海拔高於兩千公尺的高山,因此也有「日本的屋脊」之稱。也因高山與盆地的地形影響,長野縣的氣候屬於內陸型氣候,溫差較大且降水較少。長野縣還是日本著名的長壽縣,男性平均壽命高居日本首位,女性平均壽命也是日本第五。.

伊那市和长野县 · 长野县和靜岡縣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那市和靜岡縣之间的比较

伊那市有33个关系,而靜岡縣有23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1.87% = 5 / (33 + 234)。

参考

本文介绍伊那市和靜岡縣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