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澤多喜男和台灣日治時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澤多喜男和台灣日治時期之间的区别

伊澤多喜男 vs. 台灣日治時期

伊澤多喜男(),台灣日治時期第10任總督。 伊澤多喜男,日本長野縣人,1895年畢業於東京帝大政治科,高等文官及格。任愛知縣等五縣參事官等職後,轉任警視廳部長。1907年起歷任和歌山、愛媛、新潟縣縣知事(縣長),1914年任警視總監,1916年~1941年敕選為貴族院議員。日本治台初期隨樺山總督抵台的學務部長伊澤修二為其兄。 伊澤多喜男婉拒入閣之請而要求台灣總督之職。1924年9月1日起任臺灣第10任總督,喊出「台灣統治之對象非十五萬之(日本)內地人,而為三百數十萬之本島住民」,讓台灣之菁英與智識份子頗為期待。任內大事:1924年台灣青果株式會社成立,推展香蕉的外銷;1925年10月,林本源製糖會社因甘蔗收購價格苛刻而與蔗農(李應章醫師成立之二林蔗農組合)衝突,引發二林事件;1926年6月28日簡吉、趙港在鳳山成立全島農民組合;東部鐵路全線開通;為“蓬萊米”命名。任內在回東京養病時,被推舉為東京市市長,1926年7月1日去總督乙職,從此長居日本而未再回台灣。 與濱口雄幸有深交,被視為立憲民政黨系的影武者,善權謀,儼然有勢於進步官僚之中。1934年岡田啟介內閣成立時,嘗與後藤文夫等人試圖合組純官僚之內閣。後任樞密顧問官。 有《伊澤多喜男》傳記;《伊澤多喜男關係文書》等文獻傳世。.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之间伊澤多喜男和台灣日治時期相似

伊澤多喜男和台灣日治時期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台灣總督台灣日治時期上山滿之進伊澤修二後藤文夫內田嘉吉蓬萊米

台灣總督

#重定向 臺灣總督.

伊澤多喜男和台灣總督 · 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灣總督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伊澤多喜男和台灣日治時期 · 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上山滿之進

上山滿之進(),日本山口縣人,台灣日治時期第11任總督(1926年7月16日-1928年6月16日)。.

上山滿之進和伊澤多喜男 · 上山滿之進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伊澤修二

伊澤修二,日本長野縣人,教育家,同時是第十任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之兄,1895年-1897年擔任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長。他對於日本近代師範教育、音樂教育、聾啞教育、口吃矯正等領域有重要貢獻。他曾創立國家教育社,主張國家主義教育。.

伊澤修二和伊澤多喜男 · 伊澤修二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後藤文夫

後藤文夫,()本籍日本大分縣,日本官員,1926年9月因日本憲政會派系推薦,開始擔任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

伊澤多喜男和後藤文夫 · 台灣日治時期和後藤文夫 · 查看更多 »

內田嘉吉

內田嘉吉(),江戶人(今東京都),台灣日治時期第9任總督(1923年9月6日—1924年9月1日)。.

伊澤多喜男和內田嘉吉 · 內田嘉吉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蓬萊米

蓬萊米,是一種在台灣廣為食用的稻米品種的概稱,依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現今概稱的蓬萊米,為粳米和籼米的混種,初始的蓬萊米品種,係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改良成功。 1921年,於台北草山(今陽明山)上的竹子湖栽種成功,後逐步推廣。1926年(大正15年)4月24日,由伊澤多喜男總督在臺灣鐵道飯店召開的日本米榖大會中正式公布命名為「蓬萊米」,以有別於台灣本土品種的「在來米」(另外幾個候選名稱包括「新台米」、「新高米」),蓬萊米遂逐漸成為這種新品種稻米的概稱,包括日後廣為種植的「臺中六十五號」等品種。.

伊澤多喜男和蓬萊米 · 台灣日治時期和蓬萊米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澤多喜男和台灣日治時期之间的比较

伊澤多喜男有25个关系,而台灣日治時期有63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1.06% = 7 / (25 + 635)。

参考

本文介绍伊澤多喜男和台灣日治時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