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朗歷史和薩第斯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朗歷史和薩第斯之间的区别

伊朗歷史 vs. 薩第斯

伊朗历史與大片地域的歷史糾纏在一起,該地域西起底格里斯河,東至印度河及錫爾河,北起高加索、裡海及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 伊朗高原的埃蘭自青銅時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東歷史的一部份。嚴格來說,波斯帝國是從鐵器時代開始的,伴隨著伊朗人的影響,他們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以及古典時代的薩珊帝國。 自從其成為超級大國的一部份時起, 波斯便一直擁有此稱呼,其領域範圍及佔有者數世紀來一直在變化。儘管她先後為希臘人, 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入侵并佔領并常常捲入更加強大的國家的事務中,波斯卻一直保持其國家認同,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實體。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鄉,其歷史及聚居點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 米底在公元前625年將伊朗統一為一個國家,并成為了一個帝國。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9371723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Article: Media 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330)是伊朗人首次統治中東及中亞。之後由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及薩珊王朝繼承,其時間跨度約達千年。 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633–656)及薩珊帝國的滅亡是伊朗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伊朗的伊斯蘭化發生於八至十世紀,導致了祆教在波斯的最終衰退。然而,之前的波斯文化傳統並沒有失去,而是被新的伊斯蘭政權及其文明大量吸收。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異族統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後,伊朗于1501年為薩非王朝所再次統一,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王朝將什葉派作為國教,R.M. Savory, Safavids, Encyclopedia of Islam, 2nd edition是為伊斯蘭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伊朗由沙王或皇帝統治,該制度幾乎無間斷地延續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該革命將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 23 January 2008. 薩第斯(英語:Sardis,拉丁語:Sfard)是一座位於今天土耳其馬尼薩省境內的古代城市。它曾是古國里底亞的首都,也是波斯帝國重要的城市之一,羅馬帝國資深執政官的所在地。在羅馬帝國晚期至拜占庭帝國統治時期,它亦是里底亞省的大都會之一。薩第斯也是新約聖經啟示錄提到的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之一撒狄教會。到了19世紀,薩第斯已成為一座遺址,主要保存著羅馬時期興建的建築。.

之间伊朗歷史和薩第斯相似

伊朗歷史和薩第斯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古希腊安那托利亞居鲁士二世亚历山大大帝呂底亞穆斯林波斯波斯波利斯拜占庭帝国

古希腊

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给女神雅典娜而建。它是古希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在雅典的领导下,在兩次的波希战争取胜之后,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也就是在波希戰爭結束後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這段時期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馬其頓國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扩散。 古希腊人在宗教、哲學、科學、藝術、工藝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伊朗歷史和古希腊 · 古希腊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伊朗歷史和安那托利亞 · 安那托利亞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居鲁士二世

居鲁士二世(古波斯楔形文字: Kūruš;کوروش بزرگ;Κύρος;)即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中文《新旧约聖經》译为古列,現代中文譯本改譯為塞魯士。。他是波斯帝国创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国王(前549年—前529年在位)Schmitt Achaemenid dynasty (i. The clan and dynasty)。在他的统治下,帝国不仅囊括了古代近东的所有文明国家,还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亚,和一部分中亚及高加索地区。他的帝国从西边的赫勒斯滂到东边的印度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国。他的称号的全称为大帝,波斯国王,安善国王,米底国王,巴比伦国王,苏美尔和阿卡德国王,四方之王。他还通过居魯士圓柱宣布了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人权宣言(大约在公元前539年到530年之间)。 居鲁士大帝在位的时间大约在29到31年间。他首先征服了米底王国,然后是呂底亞王国,紧接着是新巴比倫王國。大约在征服巴比伦前后,他领导了一次到中亚的远征,在远征中摧枯拉朽,“毫无例外的征服了每一个国家”。居鲁士大帝没有机会進入埃及,因为他在公元前530年12月死在了沿锡尔河攻打马萨格泰的战役中。Cyrus's date of death can be deduced from the last two references to his own reign (a tablet from Borsippa dated to 12 August and the final from Babylon 12 September 530 BC) and the first reference to the reign of his son Cambyses (a tablet from Babylon dated to 31 August and or 4 September), but a undocumented tablet from the city of Kish dates the last official reign of Cyrus to 4 December 530 BC; see R. A. Parker and W. H. Dubberstein, Babylonian Chronology 626 B.C. – A.D. 75, 1971.

伊朗歷史和居鲁士二世 · 居鲁士二世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亚历山大大帝和伊朗歷史 · 亚历山大大帝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呂底亞

吕底亚(Lydia),小亞細亞中西部一古國(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46年),瀕臨愛琴海,位於今天小亚细亚的西北部,其居民的語言為印歐語系安那托利亞語族,以其富庶及其宏偉的首都薩第斯(Sardis)著稱,它大約在公元前660年開始鑄幣,可能是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

伊朗歷史和呂底亞 · 呂底亞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伊朗歷史和穆斯林 · 穆斯林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伊朗歷史和波斯 · 波斯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古波斯语: ;波斯语:تخت جمشید/پارسه ,Persepolis)位於伊朗境內的设拉子(Shiraz)东北51公里一座当地人称为“善心山”(Mountain of Mercy)之下,曾經是波斯帝國的首都,大約在前560年由居魯士二世所建造(一說於前520年大流士所建),该城的名字在古代波斯的含义是“波斯人的城市”。在前331年被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焚城。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波斯波利斯东部的遗址起于前515年。这座城市是作为波斯帝国礼仪上的首都,即用于接待外国使臣,接受万国朝拜。.

伊朗歷史和波斯波利斯 · 波斯波利斯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伊朗歷史和拜占庭帝国 · 拜占庭帝国和薩第斯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朗歷史和薩第斯之间的比较

伊朗歷史有205个关系,而薩第斯有3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3.75% = 9 / (205 + 35)。

参考

本文介绍伊朗歷史和薩第斯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