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朗歷史和庫爾德斯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朗歷史和庫爾德斯坦之间的区别

伊朗歷史 vs. 庫爾德斯坦

伊朗历史與大片地域的歷史糾纏在一起,該地域西起底格里斯河,東至印度河及錫爾河,北起高加索、裡海及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 伊朗高原的埃蘭自青銅時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東歷史的一部份。嚴格來說,波斯帝國是從鐵器時代開始的,伴隨著伊朗人的影響,他們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以及古典時代的薩珊帝國。 自從其成為超級大國的一部份時起, 波斯便一直擁有此稱呼,其領域範圍及佔有者數世紀來一直在變化。儘管她先後為希臘人, 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入侵并佔領并常常捲入更加強大的國家的事務中,波斯卻一直保持其國家認同,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實體。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鄉,其歷史及聚居點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 米底在公元前625年將伊朗統一為一個國家,并成為了一個帝國。http://www.britannica.com/ebc/article-9371723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Article: Media 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330)是伊朗人首次統治中東及中亞。之後由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及薩珊王朝繼承,其時間跨度約達千年。 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633–656)及薩珊帝國的滅亡是伊朗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伊朗的伊斯蘭化發生於八至十世紀,導致了祆教在波斯的最終衰退。然而,之前的波斯文化傳統並沒有失去,而是被新的伊斯蘭政權及其文明大量吸收。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異族統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後,伊朗于1501年為薩非王朝所再次統一,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王朝將什葉派作為國教,R.M. Savory, Safavids, Encyclopedia of Islam, 2nd edition是為伊斯蘭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伊朗由沙王或皇帝統治,該制度幾乎無間斷地延續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該革命將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 23 January 2008. 庫爾德斯坦(库尔德语:كوردستان, Kurdistan,意为“库尔德人的土地”)是一個橫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敘利亞四國山區的地區,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庫爾德人聚居的地方,如今庫爾德斯坦被這四個現代國家所分割。庫爾德人一直爭取在庫爾德斯坦地區建國,但一直受到四國政府的鎮壓,尤其是受到土耳其政府的屠殺和迫害。时任政府在2017年9月25日发起咨询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独立公投,28日宣布支持独立的票数达到近93%。另外,库尔德斯坦地区还居住着一些亚述人和亞美尼亞人等其他少數民族。.

之间伊朗歷史和庫爾德斯坦相似

伊朗歷史和庫爾德斯坦有(在联盟百科)17共同点: 印度叙利亚塞琉古帝国奥斯曼帝国安息帝國亚历山大大帝亚述伊朗伊朗君主列表伊拉克穆斯林第一次世界大战美索不达米亚萨珊王朝阿夫沙尔王朝阿契美尼德王朝阿拉伯帝国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伊朗歷史和印度 · 印度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伊朗歷史和叙利亚 · 叙利亚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帝國(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ων Σελευκιδών),又稱塞琉古王朝或塞流卡斯王朝,古代中國又稱之為條支。它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塞琉古一世所創建,是以叙利亞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是希臘化时期最主要的國家之一。.

伊朗歷史和塞琉古帝国 · 塞琉古帝国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伊朗歷史和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帝国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安息帝國

安息帝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 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224年),又称阿薩息斯王朝(Arsacid)、帕提亞帝國(Parthian)、波斯第二帝国,是古波斯地区古典时期的一个王朝。阿薩息斯王朝一名出自帕尼部落領袖阿尔沙克一世,他趁著一名波斯總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而征服了伊朗東北部的帕提亞地區,阿爾沙克一世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建立安息帝國。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西達小亚细亚東南的幼发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帝國座落在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汉朝之間的貿易路線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國成為了商貿中心。 安息帝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在安息帝國的前半段統治時期,雖然宮廷履行伊朗的傳統習俗,但也採納了希臘文化的一些元素。安息帝國的統治者以萬王之王為銜頭,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後裔,他們仿傚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做法接納一方霸主成為附庸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會由中央任命這些自治的總督。安息帝國也會任命一些總督,這些總督主要統領伊朗以外的地區,但他們的轄地較少,權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總督。隨著安息帝國的擴張,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經成為首都。 在最初,塞琉古帝國是安息帝國在西線的敵人,斯基泰人則盤據在東面。不過,隨著安息帝國向西擴張,帝國也先後與亞美尼亞王國及羅馬帝國爆發衝突。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互相爭奪,爭取將亞美尼亞君主成為他們的附庸。前53年安息人在卡雷戰役徹底擊敗克拉苏統領的羅馬軍隊。到前40年至39年,除了泰尔外,羅馬人控制的累范特地區被安息人攻陷。羅馬軍官马克·安东尼對安息帝國進行反擊,多名羅馬將領也入侵美索不達米亞策應,塞琉西亞及泰西封的控制權數度易手,羅馬人始終不能牢固地控制這些地區。与对外战争相比,争夺王位而频繁爆发的内战对安息帝国危害更大,法爾斯伊什塔克爾的統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叛變,他在224年殺害了安息帝國最後一位統治者阿爾達班五世。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紀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統治著伊朗和近東大部分地區,安息帝國的分支阿薩息斯王朝則仍在亞美尼亞繼續其統治。 相對薩珊王朝甚至是更早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安息語、希腊语及其他語言記載的本土安息文獻較稀少。除了一些凌散的楔形文字簡、殘缺的陶器碎片、石刻、德拉克马硬幣、殘存的羊皮紙文獻,安息帝國的歷史只能透過外來的資料而得知,這些外來資料主要是希臘和羅馬史學,也包括中國貨品在安息帝國流通而形成的中國史學。安息帝國的藝術品被史學家視為了解安息帝國社會和文化的有效來源,而關於這一方面的文獻資料卻匱乏。.

伊朗歷史和安息帝國 · 安息帝國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亚历山大大帝和伊朗歷史 · 亚历山大大帝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亚述

亞述(ܐܬܘܪ;Assyria)是興起於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帶)的國家,使用的語言有阿拉米語,阿卡德語等。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國都定於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 亞述人在兩河流域古代歷史上頻繁活動時間前後約有二千年。後來亞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獨立的國家了。 在兩河文明的幾千年--史上,亞述可以說是歷史延續最完整的國家,歷史學家掌握有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到前605年連續的亞述國王名單。 虽然二千多年之间,亚述有时强大,有时則沦为他国的属地,但作为独立的国家和相对独立地区的亚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然后最終于公元前605年灭亡,国家随之消失。但亚述民族仍然顽强地在其祖居地生活至今,当今的亚述人是信奉各东方礼教会的基督徒,語言為现代阿拉米语。.

亚述和伊朗歷史 · 亚述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拉丁字母转写:Jomhuriye Eslâmiye Irân),简称伊朗(波斯語:ایران ),1501年之前很长一段历史时间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為中东國家,其中北部紧靠裏海、南瀕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以及國際上屬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国土面积为1,648,195平方公里,国土主要位于伊朗高原上,气候较为干燥,伊朗人口约7868万人,为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波斯人,约占总人口的66%(2011年),其余有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官方语言为波斯语。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宗(信众超过全国人口的90%)为伊朗国教,宪法承认的其余教派有伊斯兰教逊尼派、祆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首都為德黑兰。 伊朗古称波斯,在公元前28世纪建立的古埃兰王国和之后建立的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文明的发源地。到公元前550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古代大帝国波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征服,包括伊朗高原的中东地区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祆教则日渐式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二戰后,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逐渐摆脱英、苏两国对伊朗的控制,奉行亲美政策,国家经济建设获得较大发展,在中东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1979年初,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王朝政权被推翻,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底发生美国驻伊使馆人质事件,伊朗轉為反美的先鋒,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恶。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伊斯兰教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最高领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组成的专家会议选举产生,霍梅尼为首任最高领袖,现任最高领袖为赛义德阿里·侯赛尼·哈梅内伊。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继最高领袖之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全民普选产生,现任总统为哈桑·鲁哈尼。伊朗最高立法机构为伊斯兰议会,实行一院制,现任议长为阿里·拉里贾尼。司法总监是伊朗的司法最高首脑,由最高领袖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则由司法总监任命,现任司法总监为萨迪格·拉里贾尼。 伊朗是亚洲和中东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85.9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07美元,居世界第76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石油产业是伊朗的支柱,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的货币名称为里亚尔,主要的贸易伙伴有中国、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耳其等。 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同時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会议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创始会员国。.

伊朗和伊朗歷史 · 伊朗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伊朗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伊朗君主列表和伊朗歷史 · 伊朗君主列表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伊拉克和伊朗歷史 · 伊拉克和庫爾德斯坦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

斯林(مسلم),即信仰伊斯兰教者,也是伊斯兰信徒的自称。“穆斯林”一词音译自阿拉伯语“مسلم”,其原意为“顺从(信仰)者”。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國際性的宗教之一,属亚伯拉罕系一神教。全世界大約有16億穆斯林,大約佔全地球人口的25%。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穆斯林佔當地人口比率各有不同,如在北非、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均是多數,而在東亞、歐洲、美洲、大洋洲則是少數。 由于伊斯蘭教在中国长期被教外人士稱為回教,故穆斯林也被稱為回教徒。.

伊朗歷史和穆斯林 · 庫爾德斯坦和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伊朗歷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庫爾德斯坦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伊朗歷史和美索不达米亚 · 庫爾德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伊朗歷史和萨珊王朝 · 庫爾德斯坦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夫沙尔王朝

阿夫沙尔王朝(سلسله افشار)是18世纪统治伊朗高原的一个土库曼人王朝。.

伊朗歷史和阿夫沙尔王朝 · 庫爾德斯坦和阿夫沙尔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契美尼德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古代波斯语: ;现代波斯语:شاهنشاهی هخامنشی ;前550年-前330年),也稱波斯第一帝國,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領土擴張到大部份中亞和西亚領域的王朝,也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极盛时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亚细亚、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亚、努比亚和阿比西尼亚。公元前480年的波斯帝国,领土面积约为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约为1800万。.

伊朗歷史和阿契美尼德王朝 · 庫爾德斯坦和阿契美尼德王朝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伊朗歷史和阿拉伯帝国 · 庫爾德斯坦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朗歷史和庫爾德斯坦之间的比较

伊朗歷史有205个关系,而庫爾德斯坦有10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7,杰卡德指数为5.56% = 17 / (205 + 101)。

参考

本文介绍伊朗歷史和庫爾德斯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