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

指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

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曾多次以反对鼓吹偶像崇拜為由,以鐵鎚、炸藥等工具破壞侵占地区的清真寺、神殿、教堂、古代和中世纪时期的历史遗迹等文化遺產,或是把文物盜去及變賣,為組織籌募資金;联合国安理会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均曾譴責此行徑。.

34 关系: 偶像偶像崇拜博物馆史学家宮殿尼姆鲁德巴尔米拉中东伊琳娜·博科娃伊斯兰教伊斯蘭國伊斯蘭教的先知伊拉克德国俄罗斯石油真主炸藥电钻EBa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早报麥加黑社會走私雕塑Twitter恐怖主义文化遗产摩苏尔拍卖

偶像

偶像是一种人创造的对象,以某种方式崇拜。可能在政治、企業、技術、學術、宗教或娛樂的形式出現。.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偶像 · 查看更多 »

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通常指对任何一种人物的崇拜,与一神论的独一真神(上帝)相对,因其都是人手所造的物体。在亚伯拉罕诸教中,被认为是一项主要的罪,有时导致激烈的破坏偶像运动。「破壞偶像主義」便是會破壞宗教圖像或反對宗教敬仰的教條、常規或態度,對宗教圖像持較激烈的反對行為。 然而各个宗派之间关于什么才算是偶像没有统一意见。在其它宗教裡使用祭祀圖像是被允许的,但是“偶像崇拜”一词常常被回避,或是自然地被否定。 一般的反對崇拜偶像,則稱「無偶像論」,與崇拜偶像相反。反对偶像崇拜是以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兰教等的一神教,不能接纳很多其他宗教如佛教、道教、印度教等眾多民间信仰的主要原因。 被认为是偶像崇拜或是有类似嫌疑的,包括制造各种神灵的形象,或是宗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如先知、圣人、神职人员,制造人或动物的形象,使用宗教或世俗符号。神学家将概念推而广之,包涵了将任意非神灵的事物神化,这也包括世俗生活中的事物,而不仅仅是某一具体图像。例如,天主教义中称:“偶像崇拜不单单是指异教的错误信仰。只要是人类将所造物抬高到上帝的位置,不论这是其它神灵、或是魔鬼(如拜撒旦教)、权势、享乐、种族、祖先、国家、金钱等,都被认为是偶像崇拜。”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passage 2113, p.460, Geoffrey Chapman, 1999 最早期的基督徒没有在崇拜中使用圣像……到了公元4、5世纪,教会开始使用圣像。他们的理由是,圣像比讲道或书籍更能帮助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认识基督教。”——《圣经、神学及教会著作百科全书》第4册503-504页,麦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编 圣经、神学、教会著作百科全书》说:“人只该向上帝祷告,并通过中保[居间人]耶稣基督这样做。因此,向圣人或天使祷告不但没用,而且亵渎上帝。不管受造物多么受人尊崇,总之崇拜受造物就等于拜偶像,是上帝的神圣律法所严厉禁止的。”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本來也反對偶像崇拜,但為了迎合信徒的需要才有佛像,而神道教實際上沒有偶像,卻是真正的多神教。而在一神教內部對於聖像也有分歧的,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還有基督教中新教幾乎完全排斥聖像的,即使新教的十字架上多沒有基督受釘像的,而天主教和東正教經過大爭辯後曾發生聖像破壞運動。 佛教的金刚经也反对偶像崇拜,“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强调佛性无颜色,无形象。无形无相。 在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的制度支配下,自遠古直至清末,中國宗教很早的就分別滿足天子唯一可進行祭天的精神崇拜;及滿足朝臣以下社會有偶像的需求(中國民間信仰),所以也造成了普遍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等一神論信仰,不願意認知中國民間信仰的根本原因之一。.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偶像崇拜 · 查看更多 »

博物馆

博物館(拉丁语、德语、英语、荷兰语: Museum)又稱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築物或機構。 博物館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並透過展示(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觀看這些物件。大多數的大型博物館位於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質的博物館位於較小城市、城鎮甚至鄉村。一般人歸納出博物館所富有之功能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項。 在古代的博物館,例如亞歷山卓的繆斯,其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研究所。近代早期的博物館始於富裕的個人、家庭或藝術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與文物展示給中上階級。現在博物館遍佈世界各地,類型也非常多,對大眾有償或無償開放。.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史学家

#重定向 史家.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史学家 · 查看更多 »

宮殿

宮殿通常指君主居住、使用的房屋,可由一座或多座房屋構成。在中文中最初是君主(皇帝、王)所用的建筑物的专称,一般称举行礼仪和办公用的主体建筑物为“殿”,而称生活起居的部分为“宫”。西方国家中,Palace泛指君主、贵族、主教或重要公衆人物所居住的房屋。 在國家首都的主要宮殿是全國的權力中心與象徵,如故宮。宮殿的象徵意義引申為政治或宗教的代號,如克里姆林宮和白宮。宮殿根據各國的環境情況而不同,如歐洲的宮殿不少被設計成城堡、堡壘形式,亞洲的宮殿有些設計成寺廟、塔狀的形式。 中國的宮殿則比較豐富,包括主要行政中心-皇宮,還有、行宮、花園等讓皇帝、皇族、貴族、官員休息或行樂的地方,都是大形的園林建築群。宫殿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就是由诸多宫殿组成的宫城。更一步扩展为皇城。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物依照所有者身份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宫殿的级别是最高的。.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宮殿 · 查看更多 »

尼姆鲁德

尼姆鲁德(النمرود,Nimrud),伊拉克古城,位于摩苏尔以南。公元前13世纪撒缦以色一世建立。亚述纳西拔二世时期选此为王室驻地和军事首府,此后日渐重要。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公元前798年建立的文学之神那波及其配偶的神殿。神殿藏书室及附属房舍中收有许多宗教和亚述文献及以撒哈顿的遗嘱。外城最重要的建筑物为占地12英亩的军火库。从这些建筑物中曾发掘出数千件牙雕,多为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制品,是当前世界上最丰富的牙雕宝藏。公元前7世纪,由于萨尔贡二世迁都尼尼微,此城地位低落。 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從2015年3月5日開始破壞當地古蹟。2016年11月13日,伊拉克政府軍收復尼姆魯德。.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尼姆鲁德 · 查看更多 »

巴尔米拉

巴尔米拉(Palmyra;Παλμυρα)是在叙利亚中部的一个重要的古代城市,位于大马士革东北215公里,幼发拉底河西南120公里处。是商队穿越叙利亚沙漠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巴尔米拉是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来源于它最初的亚拉姆语名字“塔德莫”(Tadmor),意为“棕榈树”。伊斯蘭國於2015年5月21日起佔領該遺址並開始進行破壞活動。尽管该组织宣称不会破坏古城的主体建筑,但从BBC所刊发的影片来看,針對寺廟壁畫、雕塑及一些神像遭到彻底摧毁。.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巴尔米拉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中东 · 查看更多 »

伊琳娜·博科娃

伊琳娜·格奧爾基耶娃·博科娃(Irina Georgieva Bokova,Ирина Георгиева Бокова,),出生于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曾任保加利亚外交部长、保加利亚驻法国大使、保加利亚驻摩纳哥大使、保加利亚议员。2009年9月22日,她被提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当日提名获胜后随即成为唯一的候选人,并在10月举行的第35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出任第十任总干事。.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伊琳娜·博科娃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國

#重定向 伊斯兰国.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伊斯蘭國 · 查看更多 »

伊斯蘭教的先知

斯林認為先知(阿拉伯語:نبي)是凡人,是真主派遣的。每位先知都帶來了伊斯蘭式的基本信息,包括獨一造物主的信仰,避免偶像崇拜與罪惡。他們都向大眾傳播伊斯蘭教,並告知將出現見證律法的最後先知,他是真主所派遣的最後使者:穆罕默德。他們都向不同人群傳播同一個訊息,並教導互有細微差異的律法。這些細微差異構成了伊斯蘭教,然而主流穆斯林不認為這些差異是伊斯蘭教支離破碎的版本。 伊斯蘭傳統認為真主向萬國萬邦派遣使者。在伊斯蘭教裡,惟獨穆罕默德是真主派來教化全世界的使者,其他使者只向特定民族或國家宣教。 不像猶太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還區分了使者(rasul,رسول)和先知(nabi,نبی)。這兩種身分都是真主啟示的。不同的是,「使者」還帶來了真主啟示的經典。每位「使者」都是「先知」,但並不是每位「先知」都是「使者」。 穆斯林認為阿丹(亞當)是第一位先知,而穆罕默德則是最後一位;因此穆罕默德的頭銜是「眾先知的封印」。在伊斯蘭教裡,爾撒(耶穌)是先知也是使者,因為他接受真主的「啟示」並帶來了《引支勒》。穆斯林相信,真主派遣了超過124,000位先知,這在權威的聖訓中就提及了。根據聖訓記載,其中有五位使者是最勞苦功高的,他們分別是努哈(挪亞)、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以及穆罕默德。.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伊斯蘭教的先知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石油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petra(岩石)+oleum(油)竇耀逵、張怡容,《中國大百科全書》-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的區分。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称为黑金。 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有丰富的储藏,而在俄罗斯、委内瑞拉、加拿大、利比亚、尼日利亚、美国、墨西哥、哈萨克、中国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委内瑞拉拥有世界最高的石油储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即。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石油 · 查看更多 »

真主

#重定向 安拉.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真主 · 查看更多 »

炸藥

#重定向 爆炸物.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炸藥 · 查看更多 »

电钻

电钻是机械工业、建筑工业和装修行业常用的钻孔、打螺丝钉、起螺丝钉的工具。十九世纪奥地利人Arthur James Arnot和William Blanch Brain将电动机和钻子合装在一起,发明了最早的电钻。1889年澳洲墨尔本,Wilhelm Fein 发明便携式电钻。1917年, 德国人Black & Decker 发明带手枪把和扳机的电钻。这种带扳机的电钻,持续到今日。 今日的电钻,多数带可充电池,以锂离子电池主。电钻一般都有扭力调控环,最大的扭力在400磅左右。也有高低速度档,当电钻用时,使用高速档,当电动螺丝起子打螺丝钉时,用低速档。电钻上的倒退档,可用来起出螺丝钉。有些电钻带LED前照明灯,按扳机时,照明灯点燃,照明前方的工作点,十分方便。 此外还有一种轻便式的直筒电钻,用4节3号电池。但速度低,扭力小,只适于轻活。.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电钻 · 查看更多 »

EBay

eBay(,中文:電子灣、億貝、易贝)是可讓全球民眾上網買賣物品的線上拍賣及購物網站。.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EBay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大会

会员资格 请参阅关于大会会员资格的两篇文章:.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联合国大会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联合国安理会、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在聯合國規章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其中五大常任理事國拥有一票否決權。.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 查看更多 »

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出版,属新加坡主要华文综合性日报,前身是1923年创刊的《南洋商报》和1929年创刊的《星洲日报》;1983年两报合并,合并后共同出版《南洋·星洲联合早报》,简称《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的平日发行量约为20万份,星期天22万份,新加坡读者人数约75万,是新加坡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除新加坡发行之外,也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文莱等地少量发行,在中國大陸是唯一獲准在中國大城市發行的海外華文報紙。目前只在北京與上海發行,或在指定的五星級酒店及大商場方可購買,以及在广州图书馆等特定场所阅览。联合早报把海内外华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深受读者好评。《聯合早報》目前的總編為吴新迪。.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联合早报 · 查看更多 »

麥加

麥加(مكّة المكرمة;羅馬化:Makkah Al-Mukarramah),伊斯蘭教第一大聖城,全稱是麥加·穆卡拉瑪,意為「榮譽的麥加」,中文較罕見的翻譯有滿克、墨克等譯名。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擁有天房和禁寺。麥加有名的朝覲活動每年吸引將近300萬人,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 傳統上伊斯蘭教認為麥加是易斯馬儀(以實瑪利)的後代所建。七世紀時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宣揚伊斯蘭教,當時該地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在伊斯蘭早期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66年後,麥加一直都由當地的謝里夫所統治,直到1924年統治權歸紹德家族所有。"Mecca,"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8, http://encarta.msn.com © 1997-20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麥加 · 查看更多 »

黑社會

黑社會又稱幫派、黑暗聯盟、黑暗組織,在意大利稱為黑手黨,中國又稱為有組織犯罪集團,是自外於規範社會的組織,卻存在著內部獨有的社會規範,組織上通過秘密結社凝聚力量以為基本組成,以傳統人際關係和結誼為中堅,以社團利益相關者為核心的組織,這些組織集團更可以構建龐大的地下社會與政治力量。 黑社會不從事傳統生產營生方法,收入來源一般涉及暴力、色情和毒品等犯罪行為,行政當局對這些商業行為大多定為非法,不過組織通常可以透過法律漏洞的形式存續下去。黑社會各社團之間也經常為利益而展開暴力冲突,影響社會安寧。由於黑社會生存於規範社會之外,卻以規範社會為利基,這種影子政府的存於使各地政府均致力打擊以避免失去威信。有些黑社會勢力已經超過規範社會的政府,如果前者較有效率,後者會逐漸成為擺設。同時政府又會以種種方法與黑社會合作,兩者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而黑社會是其陰暗面。其它组织,包括国家、军队、警察和公司——可能会使用有组织犯罪的方式来经营,但是他们的权利与前者正规的社会体制不同。一种倾向是将有组织犯罪与其它形式的犯罪分别开来,如白领犯罪、金融犯罪、政治犯罪、战争罪和叛国罪。这些分析目前还不清楚,在学术上依然存在争论。例如,在失敗国家中,由于暴力冲突或极度贫困,政府无法提供基本功能,如教育、安全、统御,黑社会、统御和战争此起彼伏。词汇黑手党议会(parliamentary mafiocracy)常被指代民主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被少数家族和经济寡头所控制。.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黑社會 · 查看更多 »

走私

走私,是指攜帶未經落地海關檢查及報稅的貨物過境之非法行為。另外走私人口參見偷渡與販賣人口。走私分為兩種途徑:.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走私 · 查看更多 »

雕塑

雕塑是一種造型艺术,以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视觉艺术。雕塑最早主要是使用雕(通过减除材料来造型)及塑(通过叠加材料来造型)的方式,在石、金属、木、陶瓷等材料來創作,不過現代主義的雕塑,在材料及創造手法上都有很高的自由度,可以利用雕、焊接、模塑或鑄造的方式,在各種不同的材質上進行創作。 比其他材質易腐壞的雕塑更可以在長時間後保存下來,古文化所留下的雕塑也多半以石雕及陶藝為主。同時期也有很多傳統的木雕,但很多都已經腐朽無法保存。古文化的雕塑許多曾都有亮麗的顏色,但現在多半已經褪色。 在很多文化中,雕塑是宗教崇拜的中心,一直到最近幾世紀之前,大型雕塑都還非常昂貴,非一般個人有能力可能負擔,因此大型雕塑多半是宗教或政治的產物。像古地中海、印度、中國、南美及非洲的古文化都留下許多的雕塑。 西方文化中的雕塑起源於古希臘,許多希臘的雕塑家在古典希臘時期創作了許多傑出的雕塑品。在中古世紀,哥特式雕塑表現了基督教中的痛苦及激情,文藝復興時期崇尚古典作品,像米开朗基罗的大衛像就是當時著名的作品。現代主義雕塑較不著重傳統的工藝及人體的描繪,改用和作為其作品的呈現。.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雕塑 · 查看更多 »

Twitter

Twitter(官方中文譯名推特)是一个社交网络與微博客服务,它可以让用户更新不超过140个字符的消息,现除中文、日文和韩文外已提高上限至280个字符,这些消息也被称作“推文(Tweet)”。这个服务是由傑克·多西在2006年3月创办并在当年7月启动的。Twitter風行於全世界多個國家,是網際網路上访问量最大的十个网站之一。据Twitter现任CEO迪克·科斯特洛(Dick Costolo)宣布,截至2018年3月,Twitter共有3.36億活跃用户,这些用户每天会发表约3.4亿条推文。同时,Twitter每天还会处理约16亿的网络搜索请求。公司總部设立在美國旧金山,其部分办公室及服务器位于纽约。 Twitter被形容为“互联网的短信服务”。网站的非注册用户可以阅读公开的推文,而注册用户则可以通过Twitter网站、短信或者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来发布消息。同时,Twitter还被认为在阿拉伯之春、以及2010年代後期以來全球的政治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3年9月,Twitter進行首次公開募股:同年11月7日,Twitter股票在纽約證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开盘45.1亿美元,较发行价大涨73.46%。在歷過近十年的發展後,Twitter已成為現今全球新聞、娛樂和評論的重要來源,卻也開始面臨諸多經營困境,包括用戶成長趨於停滯,廣告銷售疲軟,以及近年持續虧損數億美元,而有出售的打算。.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Twitter · 查看更多 »

恐怖主义

賓拉登,蓋達組織的首領。 恐怖主義是指一种会造成其所有者做出,为了达成宗教,政治或其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之思想。各國在刑事法律上對恐怖主義的定義都不一致。 有些定義還將非法的暴力和戰爭包括在內。一般來說,犯罪組織以相似的手段來勒索保護費或執行沉默守則並不被視為恐怖主義,不過如果由具有政治動機的組織來實施這些行動也有可能被視為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一詞帶有政治及情感上的含意Inside Terrorism,第32頁,其精確的定義便更難以辨識,從學術研究上可以找到上百個恐怖主義的定義。恐怖主義的概念具備爭論性,因為國家當局可用以將政敵或其他對手非法化,從而使國家武裝部隊可理直氣壯地打擊敵人(這種武力行為可能會被敵國描述為恐怖活動)。 恐怖主義由廣域的政治組織實行以達成他們的目的,這些政治組織包括左翼及右翼政黨、民族主義團體、宗教團體、革命分子及當權的政府。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他們會不惜肆意向非戰鬥人員使用暴力來為團體、思想或個人爭取注意。.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恐怖主义 · 查看更多 »

槌、鎚或榔頭是一種敲打的工具。「槌」主要以木材或非金屬製造,而「鎚」主要以金屬製造,因為製造材料的不同而導致兩者有著不同的實際用途。金屬「鎚」用途較廣,可用於釘釘子、鍛造、敲碎物件、作為攻擊武器。木「槌」多是作為不傷器面的敲擊工具或敲擊樂器,但也有少數木槌有著鐵鎚的一些功用。 在繁體中文地區,垂字旁的--多用於指球狀或放射狀鎚頭的--,但追字旁--與垂字旁的--常常通用。在簡體中文地區,没有這種區分。.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槌 · 查看更多 »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又可稱文化資產、文化財產或文化財,是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保存價值,並經政府機構或國際組織指定或登錄之物品。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文化遗产 · 查看更多 »

摩苏尔

摩苏尔(الموصل ,阿拉米语:ܡܘܨܠ,中文古称毛夕里),是伊拉克北部城市,位于巴格达西北396公里,为尼尼微省首府,市区跨底格里斯河两岸。细平布(Muslin)是摩苏尔的特产,因此地而得名,另外,摩苏尔的大理石也很有名。.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摩苏尔 · 查看更多 »

拍卖

拍卖(Auction),是人类社会特殊的商品交易方式,近现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广为发展。而拍卖活动是在一定经营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拍卖,各国的法律解释有所不同,给出的定义为: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但它不一定准确,还有一些不足,如密封式拍卖缺乏公开性;网上拍卖的公开性也与传统拍卖存在着差距。 而在经济学中,拍卖则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核心思想,即认为拍卖本身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因而可以通过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对传统的拍卖方法的效率作出评估,同时也可以设计出新的拍卖方法。.

新!!: 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和拍卖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