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斯坦堡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斯坦堡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之间的区别

伊斯坦堡 vs. 斯图狄奥斯修道院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斯图狄奥斯先驱者圣约安修道院(希腊语 Μονή του Αγίου Ιωάννη του Προδρόμου «εν τοις Στουδίου» Monē tou Hagiou Iōannē tou Prodromou "en tois Stoudiou")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现代伊斯坦布尔)历史上最重要的修道院。虽然该修道院已被废弃了五百多年,但是直至今日,阿索斯山的修士和许多其他东正教世界的修道院均效法其制度。 斯图狄奥斯修道院的废墟位于离马尔马拉海不远的Psamathia 社区。它由一个在君士坦丁堡定居的罗马执政官Flavius Studius创建于462年,供奉施洗约安。 1204年,斯图狄奥斯修道院被十字军摧毁,直到1290年才完全修复。当时修道院内约有700名修士。修道院的主要部分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时被毁,修道院唯一幸存的部分是建于5世纪的巴西利卡式样的圣约安教堂,也许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教堂,被改为伊姆拉赫尔清真寺(İmrahor Camii,意为马棚清真寺)。此后又遭到1782年和1920年的大火,以及1894年伊斯坦布尔地震的破坏,也沦为废墟。 地震以后,一批俄国拜占庭学者,在Fyodor Uspensky领导下,在修道院的土地上建立了俄国考古学会,但其活动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被取缔。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修道院建筑群的废墟被当地居民抢走,用于修复他们的房子。教堂建筑目前是一个博物馆,计划在2014年修复完成后改为清真寺。 斯图狄奥斯修道院的文物部分保存在威尼斯、梵蒂冈、莫斯科以及大英图书馆。 Image:St._John_Stoudios_(Imrahor)_Monastery_in_Istanbul.jpg| Image:Exterior_wall_of_St._John_Stoudios_(Imrahor)_Monastery_in_Istanbul.jpg| Image:One_of_the_exterior_facades_of_the_St._John_Stoudios_(Imrahor)_Monastery.jpg|.

之间伊斯坦堡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相似

伊斯坦堡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有(在联盟百科)5共同点: 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威尼斯马尔马拉海拜占庭帝国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伊斯坦堡和君士坦丁堡 · 君士坦丁堡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奥斯曼帝国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領導之下對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作的一次征服,發生於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當天戰死。這一事件標誌著東羅馬帝國最後的毀滅,亦代表奥斯曼對地中海東部及巴尔干半岛的統治在戰略上的決定性成功。君士坦丁堡之名之后仍一直使用。1930年,土耳其共和國官方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伊斯坦堡和威尼斯 · 威尼斯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马尔马拉海

尔马拉海(Marmara Denizi,Θάλασσα του Μαρμαρά),又譯--,是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内海,具有重要的政治及軍事戰略地位。.

伊斯坦堡和马尔马拉海 · 斯图狄奥斯修道院和马尔马拉海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伊斯坦堡和拜占庭帝国 · 拜占庭帝国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斯坦堡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之间的比较

伊斯坦堡有255个关系,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有1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5,杰卡德指数为1.83% = 5 / (255 + 18)。

参考

本文介绍伊斯坦堡和斯图狄奥斯修道院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