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恩·史密斯和马克思主义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恩·史密斯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

伊恩·史密斯 vs. 马克思主义

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GCLM,ID(Ian Douglas Smith,),津巴布韋及前羅德西亞政治家,1964年4月至10月任南羅德西亞總理,1964年10月至1979年6月改任羅德西亞總理,任內於1965年11月11日發表《單方面獨立宣言》,宣告放棄英國自治殖民地的身份獨立,以設法維持白人少數管治,其後又在1970年宣佈成為共和國。史密斯單方面從英國獨立的行動未有得到國際承認,聯合國更對羅德西亞實行經濟制裁。 史密斯是在南羅德西亞土生土長的非洲白人,早年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南非羅德茲大學畢業後返回南羅德西亞經營農場。他在1948年投身政壇,當選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議員,1953年起改任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立法議會議員,到1962年參與創立羅德西亞人陣線,並成功當選重返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歷任財政部長等職。史密斯在1964年4月16日起取代溫斯頓·菲爾德出任南羅德西亞總理,是歷來首位出任總理的本土人士。 史密斯自1965年單方面宣佈獨立到1979年結束白人管治期間,由於絕大部份黑人都沒有投票權,他領導的羅德西亞陣線每次都得以在大選中勝出。在總理任內,史密斯大力鎮壓境內黑人民族主義者由1972年至1979年展開的羅德西亞游擊戰,最後面對戰爭、制裁,以及國際壓力的困擾,他在1978年達成了一份《內部解決方案》,促使黑人黨派聯合非洲民族議會的領袖埃布爾·穆佐雷瓦在1979年就任總理,並組成了由白人及黑人共治的聯合政府。 後來,隨著《蘭卡斯特府協定》在1979年的簽署、津巴布韋在1980年的立國,以及羅伯·穆加比當選首任津巴布韋總理,標誌著該國進入黑人多數管治的時代。至於史密斯則在津巴布韋立國後,一直擔任津巴布韋國會議員,到1987年遭穆加貝政權免去議員資格為止。此後他先後退居於津巴布韋和南非開普敦,對穆加貝的獨裁統治作出不少批評。 外界對史密斯毀譽參半,批評他的人指他推行種族隔離,透過剝奪黑人來維持白人在當地的利益;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史密斯任內面對國際制裁,仍然能夠帶動羅德西亞錄得穩定的經濟增長,而且國家經濟、基建發展和國民教育水平等都屬於非洲國家前列,國家維持穩定的狀況,與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後,在穆加貝獨裁腐敗統治下造成經濟崩潰、貨幣大幅貶值、民不聊生和國民生活大幅倒退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克思主義(Marxismus)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学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之间伊恩·史密斯和马克思主义相似

伊恩·史密斯和马克思主义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共产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伊恩·史密斯和共产主义 · 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伊恩·史密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主义

克思主義(Marxismus)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学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伊恩·史密斯和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恩·史密斯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比较

伊恩·史密斯有99个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有19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1.01% = 3 / (99 + 199)。

参考

本文介绍伊恩·史密斯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