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恩·史密斯和种族隔离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恩·史密斯和种族隔离之间的区别

伊恩·史密斯 vs. 种族隔离

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GCLM,ID(Ian Douglas Smith,),津巴布韋及前羅德西亞政治家,1964年4月至10月任南羅德西亞總理,1964年10月至1979年6月改任羅德西亞總理,任內於1965年11月11日發表《單方面獨立宣言》,宣告放棄英國自治殖民地的身份獨立,以設法維持白人少數管治,其後又在1970年宣佈成為共和國。史密斯單方面從英國獨立的行動未有得到國際承認,聯合國更對羅德西亞實行經濟制裁。 史密斯是在南羅德西亞土生土長的非洲白人,早年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南非羅德茲大學畢業後返回南羅德西亞經營農場。他在1948年投身政壇,當選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議員,1953年起改任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立法議會議員,到1962年參與創立羅德西亞人陣線,並成功當選重返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歷任財政部長等職。史密斯在1964年4月16日起取代溫斯頓·菲爾德出任南羅德西亞總理,是歷來首位出任總理的本土人士。 史密斯自1965年單方面宣佈獨立到1979年結束白人管治期間,由於絕大部份黑人都沒有投票權,他領導的羅德西亞陣線每次都得以在大選中勝出。在總理任內,史密斯大力鎮壓境內黑人民族主義者由1972年至1979年展開的羅德西亞游擊戰,最後面對戰爭、制裁,以及國際壓力的困擾,他在1978年達成了一份《內部解決方案》,促使黑人黨派聯合非洲民族議會的領袖埃布爾·穆佐雷瓦在1979年就任總理,並組成了由白人及黑人共治的聯合政府。 後來,隨著《蘭卡斯特府協定》在1979年的簽署、津巴布韋在1980年的立國,以及羅伯·穆加比當選首任津巴布韋總理,標誌著該國進入黑人多數管治的時代。至於史密斯則在津巴布韋立國後,一直擔任津巴布韋國會議員,到1987年遭穆加貝政權免去議員資格為止。此後他先後退居於津巴布韋和南非開普敦,對穆加貝的獨裁統治作出不少批評。 外界對史密斯毀譽參半,批評他的人指他推行種族隔離,透過剝奪黑人來維持白人在當地的利益;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史密斯任內面對國際制裁,仍然能夠帶動羅德西亞錄得穩定的經濟增長,而且國家經濟、基建發展和國民教育水平等都屬於非洲國家前列,國家維持穩定的狀況,與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後,在穆加貝獨裁腐敗統治下造成經濟崩潰、貨幣大幅貶值、民不聊生和國民生活大幅倒退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种族隔离,指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不同种族将人群分割开来,使得各种族不能同时使用公共空间或者服务。种族隔离可能是法律规定的,也可能是无法律规定但事实存在的。不论种族隔离是平等隔离,还是不平等隔离,实质上均是一种种族歧视行为。在種族隔離制度下,人民所能擁有的權利是依照其種族背景來劃分。.

之间伊恩·史密斯和种族隔离相似

伊恩·史密斯和种族隔离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南非南非種族隔離辛巴威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伊恩·史密斯和南非 · 南非和种族隔离 · 查看更多 »

南非種族隔離

南非種族隔離(南非語:Apartheid)為1948年至1994年間南非共和國在南非國民黨執政時實行的一種種族隔離制度,當時佔大多數的黑人,其包括集會、結社的各項權利受到大幅限制,維持歐洲移民的阿非利卡人的。 南非的種族隔離早在荷蘭統治時就已經開始。十九世紀的英裔南非商人塞西爾·羅德斯在取消黑人及有色人種的權利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設立了第一個種族隔離的法案。種族隔離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倡導,主要是為了治安的原因,當時執政黨就是以阿非利卡人為主的南非國民黨,也在當地由南非託管的西南非實施,一直到1990年西南非獨立成為納米比亞共和國為止。在時開始成為正式的政策。政府將居民分為四個種族:黑人、白人、有色人種及印度人,而有色人種及印度人又有更細的分類,各種族住在不同的區域中。在1960年至1963年,350萬非白人的南非人被驅離他們原來的家園,被迫進入隔近被分隔的區域中,這是近代史上大型的驅離行動之一,當時南非政府計畫搬遷人口之後要把這些地方逐出南非獨立,所以這樣的分化政策1970年起達到高峰,甚至廢除非白人的部分政治權利,那時也開始剥夺黑人的南非公民身份,在法律上他們成為地方分權的十個班圖斯坦中的公民,將其政治權限縮在「國中國」內,其中四個成為名義上的獨立國家。南非政府在教育、醫療、海灘及其他公共服務都實行種族隔離政策,而黑人得到的服務往往會比白人要差。 種族隔離帶來國內明顯的及暴力,也因此國際長期對南非禁運(包括)。自1950年代起,一系列的黑人民眾起義及抗議事件,使得反種族隔離被禁止,反種族隔離領袖入獄。隨著抗議的擴散,越來越軍事化,政府的回應是壓制及暴力。國際組織更對南非制裁,南非政府的處境也更加艱難。1980年代由於經濟的壓力,白人政府開始改革種族隔離政策,但爭議仍在。總統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自1989年開始取消一些種族隔離的相關法令,並在10月起開始釋放曼德拉及其他政治犯。1990年開始。在1991年時種族隔離政策及一些尚未廢止的相關法令被正式廢除,不過非白人在1993年才有資格投票,最後在1994年多民族的民主選舉中,由曼德拉帶領的非洲人國民大會勝出。一般將1994年的民主普選視為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正式結束。.

伊恩·史密斯和南非種族隔離 · 南非種族隔離和种族隔离 · 查看更多 »

辛巴威

津巴布韋共和國(Republic of Zimbabwe)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家,地处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南接南非,西部和西南与博兹瓦纳接壤,西北与赞比亚接壤,东部和东北与莫桑比克相邻,尽管津巴布韦与纳米比亚无领土接壤,但是在赞比西河河岸两国仅相隔200余米相望。津巴布韦于1980年4月18日独立建国,面积39万平方公里,最大城市和首都为哈拉雷。 津巴布韦人口的組成在立國後變化巨大,獨立時總人口690萬,其中約30萬(當時約佔5.5%)是白人統治階級,但因為土地改革政策使白人大量移民他國後,目前白人僅剩不到數萬人,且多在歐美境外居留。由於黑人極高的生育力,津巴布韦人口暴增來到约1415万(2013年),黑人已經占总人口的99%以上,主要有绍纳族(占79%)和恩德贝莱族(占17%)两大民族。 津巴布韦有16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他主要语言还有修纳语和恩德贝莱语。 津巴布韋原本是名為羅德西亞的由白人统治的國家,這个名字源自於替英國在這个地區建立殖民地的塞西尔·罗兹,進入20世紀後由伊安·史密斯領導,接受南非政權的援助,展開白人少數統治並抵抗共產游擊隊而知名。羅德西亞因天候宜人,當時的物產多以農產品為主,當時白人農場主因此地富饒,有「阿非利加麵包籃」美譽,並建立了歐洲式首都哈拉雷,原名索尔兹伯里,是羅德斯在1890年時建立的貿易集散城市,為非洲中部經濟大城之一。在1980年之後白人少數統治被推翻,進入了津巴布韦時代,但同時經濟卻遭遇嚴重通貨膨脹,產量已經下跌不足以供養國民,今改以從外國進口食品為主,官方則提到殖民是導致津巴布韦持續貧窮的主要原因。.

伊恩·史密斯和辛巴威 · 种族隔离和辛巴威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恩·史密斯和种族隔离之间的比较

伊恩·史密斯有99个关系,而种族隔离有2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2.40% = 3 / (99 + 26)。

参考

本文介绍伊恩·史密斯和种族隔离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