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勢平氏和左大臣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勢平氏和左大臣之间的区别

伊勢平氏 vs. 左大臣

伊勢平氏(),是日本平安時代中期至鎌倉時代初期的武家氏族,其中平正盛流又稱平家()。該氏族發跡於伊勢國,最初由於平亂有功,受到白河上皇賞識,逐漸打下根基。保元之亂和平治之亂後,支持後白河上皇,並且與其聯姻,誕下帶有伊勢平氏血統的皇子,又拉攏公家藤原氏,從而加強在朝廷的影響力。高倉天皇繼位後,作為外戚的平家,勢力大幅上升,與此同時鹿谷陰謀被揭發後,後白河上皇的影響力大減。其後,平清盛發動政變,逼使松殿基房退任關白,由女婿近衛基通接任,並且中止後白河上皇的院政,隨著外孫安德天皇繼位,清盛成為實際上的最高權力者。以仁王舉兵後,各地的源氏相繼舉兵反抗平家,最初雙方雖然各有勝負,可是隨著清盛和高倉上皇死去,加上爆發天災,平家的形勢漸趨不利,在俱利伽羅峠之戰等戰事接連敗於源義仲後撤離京都。其後,平家到處流竄,先後逃至九州、四國和中國地方,並且不斷遭到源氏軍追擊,及後在一之谷之戰中大敗於源義經,平忠度和平教盛等眾多平家一門戰死後,最終在壇之浦之戰中被消滅。. 左大臣為日本律令制最高的常設官職,是太政官的長官,相當於正、從二位。依據養老令的記載,左大臣「統理眾務,舉持綱目,惣判庶事,彈正糾不當者,兼得彈之。」別稱「一上」、「左府」、「左丞相」、「左相國」、「左僕射」、「太傅」。.

之间伊勢平氏和左大臣相似

伊勢平氏和左大臣有(在联盟百科)31共同点: 后堀河天皇大治 (崇德天皇)太政大臣安德天皇崇德天皇久安二條天皇仁安 (日本)建久從二位後白河天皇後鳥羽天皇律令制保延保元六條天皇白河天皇高倉天皇鳥羽天皇足利義滿近衛基實藤原忠通藤原賴長關白長寬長德松殿基房桓武天皇正二位日本...攝政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后堀河天皇

後堀河天皇(;),第86代日本天皇。讳茂仁()。高倉天皇第二皇子守貞親王(後高倉院)的第三重皇子。母為持明院基家之女、北白河院藤原陳子。 承久3年(1221年),承久之亂發生後,因為鎌倉幕府排除參與討幕的後鳥羽天皇血統繼承皇位,在迫使年僅四歲的仲恭天皇退位後,只好將源平合戰時為源氏擒獲、安德天皇異母兄、後鳥羽天皇的同母弟、正在隱居中的守貞親王以法皇行院政,立守貞親王之子、高倉天皇之孫茂仁親王繼位,是為後堀河天皇。 貞永元年(1232年)後堀河天皇讓位給年僅兩歲的兒子是為四條天皇,以上皇身份行院政。院政開始後兩年、即天福2年(1234年)體弱多病的後堀河上皇以23歲之齡駕崩。.

伊勢平氏和后堀河天皇 · 后堀河天皇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大治 (崇德天皇)

大治(1126年一月二十二日至1131年正月二十九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使用這個年號的天皇是崇德天皇。.

伊勢平氏和大治 (崇德天皇) · 大治 (崇德天皇)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太政大臣

太政大臣,日本律令官制名,是律令制度下最高官位,宰相级职务。定员一人,位階相當於正一位或從一位。由亲王一品或诸王、诸臣中正从一位者充任,位居三公之首,辅佐天皇,总理国政。为非常设官职。令制规定“如无其人则阙”,故别称“则阙”。历史上实任者甚少。天智天皇时,大友皇子首任。758年(天平宝字二年)由藤原仲麻吕改称太师,764年复旧称。 理論上為律令制度下的的最高長官,但自從關白出現後,太政大臣的政治力遭到架空、成為一個「榮銜」。戰國時代,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曾出任此職。而織田信長在逝世後也被追贈此職。江戶時代德川秀忠和德川家齊兩位征夷大將軍生前出任此職;其他將軍除了德川慶喜以外死後都追贈此職。 日本最後一任太政大臣是三條實美,任職於明治天皇明治四年(1871年)至明治十八年(1885年)。君主立憲制實施後被總理大臣(首相)取代。 倭訓作「おおまつりごとのおおまえつぎみ」。其中「まつりごと」雖然可以解釋為「祭事」,但因為日本上古時代政教合一,所以又通「政」。「まえつぎみ」則是繼承自古墳時期「大夫」一詞而來。.

伊勢平氏和太政大臣 · 太政大臣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安德天皇

安德天皇(;,治承2年11月12日-壽永4年3月24日)乃日本第81代天皇(1180年5月18日-1185年4月25日,治承4年4月22日-壽永4年3月24日在位),名言仁()。 安德天皇是高倉天皇的長子,其生母是平清盛的女兒平德子(建禮門院)。治承2年(1178年)11月12日出生,他的出生標誌著平家的權力達到了巔峰。未滿一歲的他,在12月15日便被立為太子。治承4年(1180年)2月21日,高倉天皇禪位給了他,當時年僅2歲,政治實權則由外祖父平清盛掌握。當時東國的源氏紛紛起兵反對平家,因此即位的當年,平清盛將首都遷到平家的據點福原,試圖更加穩固地控制朝廷;但半年之後就將首都遷回了平安京。1181年平清盛病逝,極盛一時的平家迅速衰落。 壽永2年(1183年),源義仲在俱利伽羅峠之戰中大破平家,逼近京都。平家在平宗盛的率領下撤離京都,安德天皇、守貞親王連同象徵著天皇權威的三神器一起被劫往西國。平家一門到達九州島的大宰府,但被當地豪族逐出;隨後逃往讚岐國的屋島(今香川縣高松市屋島地區)並創立行宮。以屋島為據點,同源氏對抗。壽永4年(1185年),源賴朝派源義經攻打屋島。平家戰敗,挾安德天皇逃亡海上。此後在長門國赤間關的壇之浦爆發平家和源氏間最後的決戰。平家戰敗,外祖母二位尼將傳國神劍插在身上,將傳國神璽掛在天皇的脖子上,抱著安德天皇,告訴他「波濤之下也有帝都」(「波の下にも都がございます」),投海自殺身亡。 天皇的生母建禮門院在天皇投水之後也跳水自殺,但被源氏方面的武士救起,送往京都。 根據《平家物語》的說法,壇之浦之戰後,神璽和神鏡都被源氏武士獲得,送回京都。而神劍同安德天皇永遠沉入了海底。另有傳聞稱壇之浦之戰發生的翌日,安德天皇的遺體被漁夫打撈上岸。 壇之浦之戰一年後,鐮倉幕府的將軍源賴朝為了安撫安德天皇的怨靈,建立阿彌陀寺御影堂,阿彌陀寺附近的陵墓被稱為阿彌陀寺陵。安德天皇後來被奉為久留米水天宮(福岡縣久留米市)的祭神,成為水神、安產之神,與其生母建禮門院一起,被各地的水天宮祭祀。明治時代,阿彌陀寺改為赤間神宮(山口縣下關市)。.

伊勢平氏和安德天皇 · 安德天皇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崇德天皇

崇德天皇(;),日本第75代天皇(1123年至1142年在位)。諱顯仁()。退位後稱新院、讚岐院。他是鳥羽天皇第一皇子、母為藤原公實女中宮璋子(待賢門院)。.

伊勢平氏和崇德天皇 · 崇德天皇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久安

久安(1145年7月22日至1151年1月26日)是日本的年号之一,指的是天養之後、仁平之前,1145年到1150年這段期間。這個時代的天皇是近衛天皇。.

久安和伊勢平氏 · 久安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二條天皇

二條天皇(;,康治二年六月十八日-永萬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日本第78代天皇(1158年9月5日-1165年8月3日,保元三年八月十一日-永萬元年六月二十五日在位)。名守仁()。後白河天皇第一皇子,母為藤原經實之女源懿子。.

二條天皇和伊勢平氏 · 二條天皇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仁安 (日本)

仁安(1166年八月二十七日至1169年四月八日)是日本的年號。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六條天皇與高倉天皇。.

仁安 (日本)和伊勢平氏 · 仁安 (日本)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建久

建久(1190年四月十一日至1199年四月二十七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後鳥羽天皇與土御門天皇。.

伊勢平氏和建久 · 左大臣和建久 · 查看更多 »

從二位

從二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正二位之下正三位之上。.

伊勢平氏和從二位 · 左大臣和從二位 · 查看更多 »

後白河天皇

後白河天皇(;,大治二年九月十一日-建久三年三月十三日),日本第77代天皇(1155年8月23日-1158年9月5日,永壽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保元三年八月十一日在位)。名雅仁()。鳥羽天皇第四皇子。母為藤原公實之女藤原璋子。.

伊勢平氏和後白河天皇 · 左大臣和後白河天皇 · 查看更多 »

後鳥羽天皇

後鳥羽天皇(;),第82代日本天皇,1183年至1198年在位。諱尊成()。他是高倉天皇的第四皇子,為七條院殖子(從三位坊門信隆的女兒)所生,也是守貞親王的同母弟和安德天皇的異母弟。.

伊勢平氏和後鳥羽天皇 · 左大臣和後鳥羽天皇 · 查看更多 »

律令制

律令制,又稱律令體制,是東亞古代中央集權的統治制度,源於中國後來傳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儒家文化圈地區山内昌之・古田博司。實行律令制的國家又稱律令国家菊池秀明p8 (日中歷史共同研究報告書 p153)。.

伊勢平氏和律令制 · 左大臣和律令制 · 查看更多 »

保延

保延(1135年四月二十七日至1141年七月十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使用這個年號的天皇是崇德天皇。.

伊勢平氏和保延 · 保延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保元

保元(1156年四月二十七日至1159年四月二十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久壽之後、--之前,1156年到1158年這段期間。這個時代的天皇是後白河天皇與二條天皇。.

伊勢平氏和保元 · 保元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六條天皇

六條天皇(;,長寬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安元二年七月十七日),日本第79代天皇(1165年8月3日-1168年3月30日,永萬元年六月二十五日-仁安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在位)。名順仁()。后禅位成为上皇。是目前为止日本历史上最年幼的天皇和上皇。.

伊勢平氏和六條天皇 · 六條天皇和左大臣 · 查看更多 »

白河天皇

白河天皇(;),日本第72代天皇。本名贞仁()在世,在位:延久四年十二月八日(1073年1月18日) - 应德三年十一月廿六日(1087年1月5日)。 他仿效父親後三條天皇實行院政,是第一位实行院政的法皇(退位後的天皇稱上皇,上皇出家稱法皇)。曾誇口道:「賀茂川之水、雙陸的賭局、山法師(比叡山僧兵),天下間唯有這三件事不如我意!.

伊勢平氏和白河天皇 · 左大臣和白河天皇 · 查看更多 »

高倉天皇

倉天皇(;,應保元年九月三日-治承五年一月十四日),日本第80代天皇(1168年3月30日-1180年3月18日,仁安三年二月十九日-治承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在位)。諱憲仁()。.

伊勢平氏和高倉天皇 · 左大臣和高倉天皇 · 查看更多 »

鳥羽天皇

鳥羽天皇(;),日本第74代天皇(嘉承2年7月19日(1107年8月9日) - 保安4年正月28日(1123年2月25日))。諱宗仁()。 出生後不久母親藤原苡子就逝世了,由祖父白河法皇養育。出生7個月後就被立為太子。父堀河天皇死後,5歲的鳥羽天皇即位,政務全部由白河法皇管理。永久5年(1117年)娶白河法皇的養女藤原璋子(待賢門院)并立為中宮,以後與中宮生下五男二女。保安4年(1123年)1月23日,在白河法皇的主持下,鳥羽天皇禪位給了與待賢門院所生的長子崇德天皇,實權仍由白河法皇掌握。 白河法皇死後,大治4年(1129年)開設院政。鳥羽上皇一反白河法皇的政策,將被白河法皇疏遠的藤原忠實的女兒泰子(高陽院)迎入宮中,以鞏固自己的院政。另一方面,失去白河法皇這一保護傘的待賢門院失寵,鳥羽上皇寵愛藤原得子(美福門院),迫使崇德天皇將皇位讓給了得子的兒子近衛天皇。他掌握著崇德、近衛、後白河三代天皇的實權共計28年。康治元年(1142年)在東大寺受戒,成為法皇。鳥羽法皇死後,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的衝突全面爆發,最後導致了保元之亂。.

伊勢平氏和鳥羽天皇 · 左大臣和鳥羽天皇 · 查看更多 »

足利義滿

足利义满(),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1368年至1394年在任)。他是第二代將軍足利义诠的兒子,母親是義詮的側室紀良子。 足利義滿在任期間,南北朝獲得統一。足利義滿對勢力較為強大的守護大名進行了壓制,改革政制,设“三管四职”,確立了幕府的中央集权。同時建立了金閣寺(鹿苑寺),是為室町时代北山文化的代表作。其在任時期是室町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最為強盛的時期。 1378年,足利義滿將邸宅遷往了京都的北小路室町,在那裡建立了花之御所。因此義滿被人稱作室町殿。歷史用語室町幕府就是由此得名。 1383年受封为准三宮(待遇等同上皇),之后又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國王”。足利義滿在任期間,幕府將軍的威權首次完全淩駕於天皇之上,將天皇變成傀儡。 1394年让位其子足利义持,自任太政大臣,后出家为僧,但仍掌握實權。 1408年足利义满圓寂,死后曾獲追贈为太上天皇,“鹿苑院”。.

伊勢平氏和足利義滿 · 左大臣和足利義滿 · 查看更多 »

近衛基實

近衞 基實(このえ もとざね,),平安時代末期公卿。关白藤原忠通第四子。 久安6年(1150年),8岁叙任正五位下左近衛少将。历任权中納言、权大納言。保元2年(1157年),担任正二位・右大臣。保元3年(1158年)8月,16岁担任二条天皇的关白,藤氏長者。 平治2年(1160年),任左大臣,長宽3年(1165年)为六条天皇的摄政。永万2年(1166年)7月26日,24岁得病去世。死後,追贈正一位太政大臣。 容姿色白,体痩美男。後代为五摄家之一近衞家。近衞家明治维新后又有近卫文麿。.

伊勢平氏和近衛基實 · 左大臣和近衛基實 · 查看更多 »

藤原忠通

藤原忠通(ふじわら の ただみち,),日本平安時代公卿。藤原北家出身,藤原忠實長子。官至從一位攝政關白太政大臣,世稱法性寺殿、高陽院,法名圓觀。 大日本史.

伊勢平氏和藤原忠通 · 左大臣和藤原忠通 · 查看更多 »

藤原賴長

藤原賴長()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的公卿。出身藤原北家,是藤原忠實的次子。綽號惡左府或宇治惡左府。 幼名菖蒲若,其父藤原忠實擔任攝政、關白、太政大臣的職務。1130年元服後敘正五位下的官位,任侍從、近衛少將和伊予權守。此後憑藉父親的關係,賴長的官位昇進很快,1149年(久安5年)敘從一位左大臣的官位。 藤原賴長博學多識,精通儒學,而且擅長於和歌和漢詩的創作。其性格苛烈、待人嚴厲而且拒絕妥協,因此得到了「惡左府」的綽號。賴長有一女名多子,嫁給近衛天皇為皇后。 1155年,近衛天皇逝世。鳥羽法皇本希望讓崇德上皇的兒子重仁親王繼位,但遭關白藤原忠通(賴長的兄長)反對,認為雅仁親王的長子守仁親王有作為國君的才能,因此改立雅仁親王即位,是為後白河天皇。崇德天皇十分怨恨,暗中拉攏藤原賴長同後白河天皇一派對抗。 次年,鳥羽法皇駕崩,兩派的衝突白熱化。京都風傳賴長勾結崇德上皇謀反,因此,後白河天皇下令沒收藤原賴長擁有的莊園。當時,沒收莊園意味著被定為謀反之罪,賴長以此為理由舉兵,擁立崇德上皇討伐後白河天皇。7月8日,賴長糾集屬下武士平家弘、源為義、平忠正等人據白河北殿(崇德上皇的住所)開軍事會議,源為朝建議夜襲高松殿,但被賴長拒絕,決定等待興福寺僧兵的支援。後白河天皇則在11日黎明襲擊白河北殿,崇德上皇方面宣告失敗。賴長由家司藤原成隆抱持著騎馬逃出御所,途中為源重貞放箭射傷了頭部。賴長受了重傷,抱著最後的希望逃亡奈良,向已退隱的父親藤原忠實求救,遭到拒絕,失意而死。 賴長死後,其長子兼長、次子師長、三子隆長、四子範長皆遭流放。除了師長之外皆死於配流之所。 保元之亂之後,藤原賴長被封為朝敵。1164年,其次子藤原師長受到特赦,回到京都(平清盛執政後,師長成為太政大臣)。然而1177年(安元3年)先後發生延曆寺強訴事件、安元大火和鹿谷陰謀事件,朝廷認為是讚岐院(崇德上皇)和藤原賴長的怨靈作祟,因此在8月3日諡讚岐院為崇德天皇,同時追贈藤原賴長正一位太政大臣的官位。 |- |- |- |- |- |- |- Category:平安時代後期貴族 Category:御堂流 Category:日本雙性戀者‎ Category:日本战争身亡者 Category:日本人物神.

伊勢平氏和藤原賴長 · 左大臣和藤原賴長 · 查看更多 »

關白

白為日本的古代職官。關白本為「陳述、稟告」之意,關白一詞由中國傳入日本,典故出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天子」,也就是說任何大事皆先陳述或稟報給霍光知道,然後上奏於皇帝。因霍光受封博陆侯,故又名博陸。中國亦有許多官位,原本只是個動作,即動詞變成名詞的事例,如總督、巡撫、提督、巡按。 關白作為實際職務的名稱始於日本的獨創,為攝政一职在天皇成年後的称呼。在古代日本,攝政並不常見,後至平安時代,藤原氏始開關白一例。而攝政與關白,合稱攝關。當時藤原氏掌控朝廷並且架空天皇,所以攝關一變為常設職位,幾乎每一代天皇皆有攝關執政。藤原氏的嫡派後裔繼承攝關之職,即稱為攝關家。 後來太上天皇的院政與武士興起,攝關家的權力衰落。藤原氏再分為五支,他們是近衛、九條、二條、一條和鷹司。自此五家輪替此職,稱五攝家。到室町時代後,攝關與朝廷一樣變成有名無實。關白退位後稱太閤,若太閤出家为僧,则称为“禪閤”,自豐臣秀吉後,有鷹司政通適合此稱。關白除豐臣秀吉(1585年-1591年)(因他買通近衛前久收他為猶子)及豐臣秀次(1591年-1595年)兩任外,概由藤原氏或五攝家所任。日本最後一任關白是二條齊敬,任職於孝明天皇文久三年(1863年)至慶應二年(1866年)。.

伊勢平氏和關白 · 左大臣和關白 · 查看更多 »

長寬

長寬(1163年三月二十九日至1165年六月五日)是日本的年號。這個時代的天皇是二條天皇。.

伊勢平氏和長寬 · 左大臣和長寬 · 查看更多 »

長德

長德(995年二月二十二日至999年一月十三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正曆之後、長保之前,995年到998年這段期間。這個時代的天皇是一條天皇。.

伊勢平氏和長德 · 左大臣和長德 · 查看更多 »

松殿基房

#重定向 藤原基房.

伊勢平氏和松殿基房 · 左大臣和松殿基房 · 查看更多 »

桓武天皇

桓武天皇(;),是日本第五十代天皇(在位:781年4月3日-806年4月9日)。.

伊勢平氏和桓武天皇 · 左大臣和桓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正二位

正二位為日本品秩與神階的一種。位於從一位之下,從二位之上,律令制度裡和此相當的官位為左大臣、右大臣,而室町幕府與江戶幕府的將軍於在世時也是此位階。另外不屬於羽林家以上的公卿在擔任大納言、中納言等官位時也會被提升至此品秩。 從平安時代至幕末得到正二位者中,若是屬於追贈性質,則會被記為贈正二位。 明治時代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內閣總理大臣、認證官或是華族擁有此位階。 目前的日本憲法中則規定正二位為榮典的一種,現在主要以內閣總理大臣等三權之長死後追贈為多。 勳等方面,為低於大勳位的勳一等。.

伊勢平氏和正二位 · 左大臣和正二位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伊勢平氏和日本 · 左大臣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攝政

攝政是指在君主制下,一個國家的即位君主不能管理國家時,由他人代替君主處理國政。攝政最常见的情况即是君主仍然幼小而不能親自定奪裁批朝政。在君主患病或不在國內等情況下也会偶尔出现。攝政者多由在位君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职务,如儲君(多稱為監國)或母親(多稱為垂簾聽政),或是通常由称为摄政王的皇族所担任。除此之外,摄政者也有由君主的外祖父等外戚,或是德高望重、深具資歷經驗的大臣(多称为辅政大臣)所擔任的。 有些攝政者攝政時,國家並沒有君主在位,這種情況下的攝政者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只是沒有君主身份。 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給予建議、並讓皇帝從各項建議與執行中進行學習,直至年歲更長,而能親自執政為止。然而,於很多情況,攝政者都會獨攬大權不放,甚至把皇帝當作傀儡。故皇帝長大後,亦往往與這些攝政者產生權力矛盾,而引發權力鬥爭。單以清朝為例,就有清初康熙帝除去鰲拜,清末光緒帝嘗試與慈禧太后爭權(但失敗)等例子。.

伊勢平氏和攝政 · 左大臣和攝政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勢平氏和左大臣之间的比较

伊勢平氏有283个关系,而左大臣有30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1,杰卡德指数为5.28% = 31 / (283 + 304)。

参考

本文介绍伊勢平氏和左大臣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