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势级战列舰和伊勢號戰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势级战列舰和伊勢號戰艦之间的区别

伊势级战列舰 vs. 伊勢號戰艦

伊势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戰艦,共造2艘。. 伊勢(いせ)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以下為日本海軍)的戰艦,伊勢型戰艦1號艦。 艦名的來源為三重縣的舊國名#聯合艦隊軍艦銘銘伝34頁,該名稱在戰後由海上自衛隊的日向型護衛艦(ひゅうが型護衛艦)2號艦「伊勢(いせ)」所繼承。戰艦「伊勢」的歷代艦長中為著名指揮官輩出,包括有山口多聞和古賀峯一等。.

之间伊势级战列舰和伊勢號戰艦相似

伊势级战列舰和伊勢號戰艦有(在联盟百科)14共同点: 大日本帝國大日本帝國海軍太平洋战争中途岛海战三重县伊勢國彗星俯衝轟炸機瑞雲水上偵察機航空戰艦阿留申群島雷伊泰灣海戰戰艦日向號戰艦扶桑级战列舰

大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伊势级战列舰和大日本帝國 · 伊勢號戰艦和大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国海军()是日本军的海上武裝力量,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二次大戰後日本也称其为“旧日本海軍”、“旧帝国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7年(昭和22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伊势级战列舰和大日本帝國海軍 · 伊勢號戰艦和大日本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伊势级战列舰和太平洋战争 · 伊勢號戰艦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途岛海战

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ミッドウェー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海戰的主要戰鬥在1942年6月4日於中途島西北海域爆發,後續戰事一直持續至6月7日。 1942年初,日本陸續達成南方作戰的戰略目標,但軍方卻對下一步行動意見紛歧。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堅持下,大本營放棄向新畿內亞、斐濟、薩摩亞一帶的西南太平洋推進,轉為在6月4日進攻中太平洋的中途島。山本五十六的目標是利用登陸艦隊引誘在珍珠港事件倖免於難的美軍航空母艦,再派遣日軍「機動部隊」的六艘航空母艦予以伏擊。不過,日本海軍有兩艘航母在5月珊瑚海海戰受損而無法參戰,其無線電通訊密碼更遭到美軍部分破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根據破譯信息提供的情報,隨即制訂反埋伏作戰,緊急募集三艘航母到中途島。結果,美軍在6月4日成功伏擊機動部隊,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一舉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美軍憑藉此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並恢復美日兩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均勢。日本海軍則失去開戰以來的戰略主導權,隨後於西南太平洋與盟軍陷入消耗戰,在戰爭中漸走下坡。.

中途岛海战和伊势级战列舰 · 中途岛海战和伊勢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三重县

三重县()位處日本中部的近畿地方,紀伊半島東部位置。縣廳所在地為津市。主要城市有四日市市及鈴鹿市。 伊勢市的伊勢神宮和铃鹿市的铃鹿赛道是本县的知名地標。其他著名旅游地点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熊野古道、伊勢志摩国立公园、忍者发源地伊贺上野、大台个原山、铃鹿国定公园的御在所山、室生赤目青山国定公园等。 三重县还有珍珠、龙虾、松阪牛等特产品。 虽然三重县属近畿地方,但经济上、文化上与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地区的关系更为密切。.

三重县和伊势级战列舰 · 三重县和伊勢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伊勢國

伊勢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東海道,又稱勢州。伊勢國的領域大約為現在三重縣的中央大部份,即扣除東部的志摩半島、西部的上野盆地及南部的熊野地方東隅。.

伊势级战列舰和伊勢國 · 伊勢國和伊勢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彗星俯衝轟炸機

#重定向 彗星艦上轟炸機.

伊势级战列舰和彗星俯衝轟炸機 · 伊勢號戰艦和彗星俯衝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瑞雲水上偵察機

雲水上偵察機(編號E16A)是日本帝國海軍最後的水上偵察機,1941年以"十六試水上偵察機"為題目委託愛知飛行社研製,當中要求最快時速為463公里/小時和最遠航程為2500公里,並要求能掛上250公斤炸彈執行俯衝轟炸和良好的機動性兼任水上戰鬥機。.

伊势级战列舰和瑞雲水上偵察機 · 伊勢號戰艦和瑞雲水上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航空戰艦

#重定向 航空战列艦.

伊势级战列舰和航空戰艦 · 伊勢號戰艦和航空戰艦 · 查看更多 »

阿留申群島

阿留申群島(英語:Aleutian Islands,可能來自楚科奇語:aliat,為島嶼的意思)於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自阿拉斯加半島向西伸延至堪察加半島。屬於阿拉斯加半島上阿留申山脈的延伸。由超過三百個細小的火山島(當中有57座火山)組成,長1,900公里,總面積17,666平方公里。由於橫跨東經/西經180°,為美國技術上的最西及最東點。絕大部分屬於美國阿拉斯加州,通常被視為阿拉斯加荒野的範圍,惟極西部屬俄羅斯。阿留申群島位於太平洋火環北部,是東亞島弧的起點。島上居民為阿留申人。各島嶼之間有提供人車輪渡服務。.

伊势级战列舰和阿留申群島 · 伊勢號戰艦和阿留申群島 · 查看更多 »

雷伊泰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沖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稱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和戰列艦海戰,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海战進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续至10月26日,在6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合計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此次戰鬥。 馬里亞納海戰戰役失利後,已喪失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防線的日本雖居劣勢,但若是再失去菲律賓或臺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將斷絕,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因此日軍決定孤注一擲,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在經過許多的考量下,放棄原先攻打臺灣的計劃,而改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结果如所預料,数量上远居於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上、陸基等航空力量全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洲所屬巡洋舰澳大利亚號被重创,似乎顯示特攻取得了一些效果。.

伊势级战列舰和雷伊泰灣海戰 · 伊勢號戰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伊势级战列舰和戰艦 · 伊勢號戰艦和戰艦 · 查看更多 »

日向號戰艦

日向(ひゅうが,當時由於使用舊假名遣,所以艦名的表示為ひうが)是大日本帝国海軍的戰艦,伊勢型戰艦2號艦。於太平洋戰爭中期,改造成航空戰艦,「航空戰艦」只是因方便上的稱呼,於正式的艦籍中仍為戰艦。艦名的來源為日本宮崎縣的舊國名,因此艦內神社所供奉的是來自宮崎神宮的分神。該艦名在帝國海軍只有1代,於戰後由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日向(ひゅうが)」所繼承。.

伊势级战列舰和日向號戰艦 · 伊勢號戰艦和日向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扶桑级战列舰

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國海軍引進金剛級戰艦後,在1910年代由日本國內首度設計建造的戰艦級別,也是日本海軍第一款服役的超無畏艦。本級艦最顯眼的特色有著極為高聳的。.

伊势级战列舰和扶桑级战列舰 · 伊勢號戰艦和扶桑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势级战列舰和伊勢號戰艦之间的比较

伊势级战列舰有26个关系,而伊勢號戰艦有5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4,杰卡德指数为17.95% = 14 / (26 + 52)。

参考

本文介绍伊势级战列舰和伊勢號戰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