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利里亚人和馬其頓共和國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利里亚人和馬其頓共和國之间的区别

伊利里亚人 vs. 馬其頓共和國

伊利里亚人(Illyrioi、Illyrii或Illyri)是欧洲古代一个属于印欧语系的民族,据古希腊的描写伊利里亚人居住在希腊西北部的地方,包括今天的伊庇鲁斯、阿尔巴尼亚、蒙特內格羅、赫塞哥維納、達爾馬提亞的南部和中部,这些地方被统称为伊利里亚。少数部落也生活在潘诺尼亚和阿尔卑斯山脉东部的地区。伊利里亚人可能主要是从瓮棺文化演化过来的。地中海东部的文化与伊利里亚人的关系还有争议。 冰川时期伊利里亚人的经济基础按当地的地理条件不同分别是畜牧业和农业。从前两千年到前一千年的过渡时期还以畜牧业为主,在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山区里此后也依然以畜牧业为主,在平原地区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基础。冰川时期的伊利里亚人社会主要以部落和家庭组织。由对墓地的发掘可以证明每个部落由一个贵族统治,该贵族家庭比其它居民家庭的社会地位要高得多。 从前6世纪开始希腊殖民者开始在伊利里亚建立居民点。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是总是很和平的,但是伊利里亚人开始接受希腊文化。希腊奢侈品成为了伊利里亚贵族的象征。在奥赫里德湖畔的豪华的部落墓地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从希腊进口的商品。 在将过去加固的高地居民点改造为城市中心的过程中希腊的影响不断加强,这些城市里的经济核算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里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扩大,伊利里亚人也开始在爱琴海畔从事航海(商业和海盗)。前5世纪从一些这些城市里形成了小的国家,不过这些国家往往都很短命。 从前4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希腊历史学家开始描写伊利里亚人。当时马其顿王国经常与伊利里亚人发生战争。前359年马其顿国王佩爾狄卡斯三世在与伊利里亚人作战时阵亡。 佩爾狄卡斯的弟弟腓力二世得以战胜伊利里亚人,但是他们没有被亚历山大大帝并入马其顿王国。前3世纪一些伊利里亚国王得以建立地区性的强国。 当时的伊利里亚人也是非常出名的海盗。因此前229年爱琴海岸的希腊殖民地向古罗马申请保护。在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前229年至前228年)中罗马得以在達爾馬提亞海岸建立一个桥头堡。在第二次伊利里亚战争(约前218年至前201年)伊利里亚大部分被罗马占领。前168年最后一位伊利里亚国王被罗马战败、俘虏和带回罗马市。罗马人将伊利里亚分为附属罗马的小国。 恺撒将伊利里亚正式并入罗马帝国。屋大维以多瑙河为界将伊利里亚分为達爾馬提亞和潘诺尼亚两个省。前9年在伊利里亚爆发暴动--罗马开始强烈地将这个地区罗马化。罗马帝国后来的军队大部分由这里的罗马化的伊利里亚人组成。多个罗马皇帝是伊利里亚人,包括克勞狄二世、奧勒利安、普羅布斯、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一世。斯拉夫人入侵--伊利里亚人和色雷斯人在几个世纪裏大多数与斯拉夫人融合成了南斯拉夫人。. 其頓共和國(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拉丁化:Republika Makedonija)是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内陆国家,东临保加利亚,北临塞尔维亚,西临阿尔巴尼亚,南临希腊。 原屬於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塞尔维亚,1945年,建立馬其頓人民共和國;后更名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隸屬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體後獲得獨立。首都與最大都市是斯科普里。 自独立以来,马其顿由于国名问题和希臘发生争端:希腊反对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故联合国、欧盟与許多国际组织以及世界上部分国家现在将该国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font|Поранешна Југословенска 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 ПЈРМ;拉丁化:Poranešna Jugoslovenska Republika Makedonija, PJRM),马其顿共和国以此身分加入聯合國。截至2011年12月,有133个国家承认“马其顿共和国”这一名称,也有一些國家只承認「前南斯拉夫馬其頓」之名。 2018年,希臘与馬其頓共和國已就国名问题达成协议,马其顿总理佐兰·萨耶夫在6月12日在特别记者会上表示,该国的正式国名将更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但仍待全民公投表决通过。.

之间伊利里亚人和馬其頓共和國相似

伊利里亚人和馬其頓共和國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塞尔维亚奥赫里德巴尔干半岛亚历山大大帝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语欧洲斯拉夫人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伊利里亚人和塞尔维亚 · 塞尔维亚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奥赫里德

奥赫里德 (塞尔维亚语:Охрид)是位于马其顿共和国西南部,奥赫里德湖东岸的一个城市。奥赫里德位於斯科普里西南,比托拉以西,靠近馬其頓與阿爾巴尼亞的邊界。奥赫里德人口大约有4.2万人,為马其顿第八大城市;於972—1018年间,此城曾是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首都。奥赫里德市内拥有丰富的古迹景点,例如城內的古教堂就達到365座,是一座观光资源丰富的城市。 在1980年,奥赫里德和奥赫里德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

伊利里亚人和奥赫里德 · 奥赫里德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伊利里亚人和巴尔干半岛 · 巴尔干半岛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亚历山大大帝和伊利里亚人 · 亚历山大大帝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Republika e Shqipërisë)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国家。阿尔巴尼亚西隔亚得里亚海和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南面则与希腊接壤,东临馬其頓,东北是科索沃,北接蒙特內哥羅。首都是地拉那,其國際代碼為AL。在冷战时期,阿尔巴尼亚是社會主義國家。阿爾巴尼亞為歐洲中最不發達和收入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但在近年已有顯著的改進。在2009年阿爾巴尼亞正式加入北約。在2014年6月,欧盟已接纳阿尔巴尼亚为欧盟候选国,而在2018年4月歐盟已批准阿爾巴尼亞在2018年6月展開入盟談判。 阿爾巴尼亞國旗上繪有一隻黑色的雙頭雄鷹,沿自15世紀抵抗鄂圖曼帝國入侵的領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所以雄鷹是民族英雄斯坎德的象徵,故此阿爾巴尼亞也有“山鷹之國”之稱。.

伊利里亚人和阿尔巴尼亚 · 阿尔巴尼亚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语

阿尔巴尼亚语(Gjuha shqipe 或 Shqip )属印欧语系。使用者約五百萬人,主要分布在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馬其頓以及希臘。其他東南歐國家如蒙特內格羅的阿爾巴尼亞族裔亦有使用。它有幾種方言,之间有一些区别:Tosk,用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和中部以及在希腊西北部的阿尔巴尼亚少数群体中;Gheg(或Geg)使用于阿尔巴尼亚北部(包括首都地拉那)以及馬其頓的阿尔巴尼亚人中。阿爾巴尼亞語可能主要来源于二千年前用于该地区的伊利里亞语,以及其他一些印欧语系的亚族中。 最早提及有關阿爾巴尼亞語的文件,為杜布羅夫尼克的一份犯罪紀錄,紀錄於13世紀晚期。.

伊利里亚人和阿尔巴尼亚语 · 阿尔巴尼亚语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伊利里亚人和欧洲 · 欧洲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Slavic peoples)是歐洲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之一,约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和中欧,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人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六世紀前後,斯拉夫人出現在東歐平原上,那時的他們介乎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有時還靠搶掠為生。六世紀的扩张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經遍佈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羅斯疆域的扩张,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迁徙。 斯拉夫人可分為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東斯拉夫人:.

伊利里亚人和斯拉夫人 · 斯拉夫人和馬其頓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利里亚人和馬其頓共和國之间的比较

伊利里亚人有35个关系,而馬其頓共和國有9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6.06% = 8 / (35 + 97)。

参考

本文介绍伊利里亚人和馬其頓共和國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