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伊东祐亨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伊东祐亨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之间的区别

伊东祐亨 vs. 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伊东祐亨()日本军人,海军大将、元帥。曾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參與甲午戰爭。後又參與日俄戰爭。1907年封伯爵。. 浪速号防护巡洋舰(浪速 なにわ/なには)是旧日本海軍的第一艘防护巡洋舰(二等巡洋舰),为(日方称为“浪速型防護巡洋艦”)的首舰。 浪速号与其姊妹舰高千穂號在甲午战争中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重要战力与清朝北洋舰队作战。在10年后的日俄战争中,已经显得老旧的浪速号只是参加了一些比较次要的战斗。 本舰的舰名来源于大阪市(原攝津國大阪)的古称“浪速”。#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第30コマ(原本33頁)『浪速(なには) 艦種巡洋艦 二檣(スクーナー) 艦名考浪華又は難波に同じ、浪速は摂津國大阪より尼ケ崎邊までの地方を總稱したる古名なり、神武天皇の御世、皇舟師此海を過ぎし折、奔潮に出會ひ其流るること太だ急なるを見て、浪速の國又浪華の國とも名け給ひたるに起因せるものなりと傳ふ、今ま難波と讀むは轉訛なりと云ふ。艦歴明治19年2月英國に於て竣工、同年6月品川灣に來着す。此艦は此時代に於ける世界優秀艦の一と稱せらる、當時「ロンドン・タイムス」紙は之に關して長文の記事を掲げたり。其の要に曰く、浪速は目下海上に浮泛せる諸國軍艦中、速力最も速く、備砲最も強勢、且つ防護最も完全なる巡洋艦なり。其の大砲及び砲架、水壓器、電燈、水雷等亦た最も新しき發明の兵器を以て艤装せられたるものなり。今後日本海及び支那海に於いて戰爭ある時は、日本海軍は該艦を使用して偉勲を建つべきことは昔日の比にあらざるべし云々と、次に記する所の高千穂亦同時に建造せられたるものにして姉妹艦なり。明治27・8年戰役に從軍(艦長大佐東郷平八郎):同27年7月豊島沖海戰に参加、敵陸軍を搭載せる英國商船高陞號を撃沈す。同8月威海衛砲撃に、同9月黄海海戰に、同11月大連港及旅順港占領に参加、同28年2月威海衛總攻撃及同占領に從事、同3月澎湖島攻略に從事、同31年3月巡洋艦二等に列す、同37・8年戰役從軍(第四戰隊):同37年2月9日仁川沖海戰に参加(第二艦隊司令官少将瓜生外吉旗艦)、同8月蔚山沖海戰に参加(艦長大佐和田賢助)。同5月日本海々戰に参加(第四戰隊旗艦、中将瓜生外吉乗艦、艦長同前)、同45年7月18日北海道に於て警備兼測量任務中擱坐沈没す。 ―要目― 長300呎/幅46呎/喫水18呎7吋/排水量3,759噸/機關 横置二聯成汽機2臺、雙螺旋、圓罐/馬力7,600/速力18.5/乗組人員385/船材 鋼(防禦甲板31粍)/兵装 26拇克砲2/15栂克砲6/6听ノルデン砲2/備砲14/發射管(水上)4/起工 明治17-3-22/進水 同18-3-18/竣工 同19-2/建造所 英國エルスウィック安社』.

之间伊东祐亨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相似

伊东祐亨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有(在联盟百科)10共同点: 大日本帝国东乡平八郎北洋水師甲午战争聯合艦隊铁甲舰樺山資紀清朝日俄战争扶桑號鐵甲艦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中文又譯為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現在「大日本帝國」一詞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結束至1947年新憲法施行之間的歷史時期。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從武家(幕府)重回天皇手中,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位於東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维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憲政友會及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開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義,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統制派與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与納粹德國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中國宣戰。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與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投降,成為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这也意味着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隨後同盟國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1951年9月8日,《三藩市和約》簽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大日本帝國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憲法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多的人口,这大約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間,大日本帝國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維新主張脫離亞洲開始的國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出現空前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這段時期的日本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戰爭同時為世界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伊东祐亨和大日本帝国 · 大日本帝国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东乡平八郎

东乡平八郎(,,即弘化4年12月22日-昭和9年),讳名实良,大日本帝国元帥,海军大将,從一位大勲位功一級侯爵。 在對馬海峽海戰中率領日本海軍大破沙俄海軍。 由于他和大山巖同藩,所以时人称颂“陆上大山海上东乡”。.

东乡平八郎和伊东祐亨 · 东乡平八郎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又称北洋海軍、北洋艦隊,是清朝建立的近代海军舰队,于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支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巨者,规模一度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然而軍事預算遭清宮廷擠壓,至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争時除噸位外已經全面落後。战后,清政府重新组建北洋水师。1909年北洋水師殘部與其他三艦隊合并,重新劃分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

伊东祐亨和北洋水師 · 北洋水師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甲午战争

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进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伊东祐亨和甲午战争 · 浪速號防護巡洋艦和甲午战争 · 查看更多 »

聯合艦隊

聯合艦隊(連合艦隊、れんごうかんたい),一般指大日本帝國海軍編成的艦隊種別之一,然亦可解釋為由二隊以上的獨立艦隊編成的海上作戰部隊,略稱GF(Grand Fleet)。.

伊东祐亨和聯合艦隊 · 浪速號防護巡洋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铁甲舰

鐵甲艦又譯裝甲艦(Ironclad warship),是19世紀下半葉早期的一種蒸汽式軍艦,外覆有堅硬的鐵或鋼製裝甲。由於木造軍艦無力抵禦炮彈的轟炸,鐵甲艦便應運而生。1859年11月,由法國海軍領銜的全球第一艘主力鐵甲戰艦光榮號(La Gloire)首度啟航。英國皇家海軍自1856年起籌劃發展裝甲戰艦,1857年順利擬定裝甲護衛艦草稿圖,但1859年初皇家海軍選擇打造二艘鐵甲巡防艦,並於1861年決議朝全裝甲艦隊發展。在美國內戰期間鐵甲艦首度交鋒後,帆船時代無裝甲(木質船殼)的戰列艦已明顯居於弱勢,鐵甲艦便取代之,躍身成為水戰最強大的船艦。此類型的船艦後來甚至主宰了美國內戰。 鐵甲艦可用作多種用途,包括公海的戰鬥艦、海防艦以及遠程巡洋艦等。十九世紀晚期軍艦設計的急遽發展,使鐵甲艦從木造船身、仍須靠揚帆以填補蒸汽機運作不足的輪船,搖身一變成為鋼製、設有砲台的戰鬥艦與巡洋艦,已接近二十世紀近代艦艇的水準。此轉變的持續演進,應歸功於重型艦炮的研製(1880年代的鐵甲艦已架有重型砲械可於航海時作戰)、越為先進精密的蒸汽機,以及冶金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鋼鐵造船變為可行。 鐵甲艦時代的快速發展,意味著許多船隻完工之際便面臨過時與淘汰,以及海戰兵法正是突飛猛進的時候。許多新造的鐵甲艦都裝有撞擊裝置(衝角)或魚雷,眾多軍艦設計師視之為海戰時的關鍵武器。鐵甲艦時代並沒有明確的結束界線,但約莫1890年代末時「鐵甲艦」一詞已經極少為人所用。新型船艦有着更强大的能力多称为戰鬥艦或裝甲巡洋艦。.

伊东祐亨和铁甲舰 · 浪速號防護巡洋艦和铁甲舰 · 查看更多 »

樺山資紀

樺山資紀(),本姓橋口,原名覺之進,是一位薩摩藩出身的大日本帝國軍事及政治人物。 他曾任第三任警視總監、第四及五任海軍大臣、第六任海軍軍令部長、第一任臺灣總督、樞密顧問官、第十五任內務大臣、第十四任等職務,並被敘勳從一位大勳位功二級伯爵。.

伊东祐亨和樺山資紀 · 樺山資紀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伊东祐亨和清朝 · 浪速號防護巡洋艦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3.

伊东祐亨和日俄战争 · 日俄战争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扶桑號鐵甲艦

扶桑號鐵甲艦為日本明治政府因“1875年度日本海军增强计划”而採購的西式铁甲舰,為日本帝國海軍唯一採用設計的近代戰艦;她參加了日本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幾場重要戰爭,包括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等主要海戰,最後以海防艦的身分在1908年退役出售拆解。.

伊东祐亨和扶桑號鐵甲艦 · 扶桑號鐵甲艦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伊东祐亨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之间的比较

伊东祐亨有44个关系,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有84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0,杰卡德指数为7.81% = 10 / (44 + 84)。

参考

本文介绍伊东祐亨和浪速號防護巡洋艦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