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人子和耶稣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人子和耶稣之间的区别

人子 vs. 耶稣

人子可以是下列意思:.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之间人子和耶稣相似

人子和耶稣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人子 (基督教)耶稣

人子 (基督教)

人子是四本福音书、使徒行传和启示录等基督教作品里用在耶稣教导当中的一个词,它的意义引起人们的争议。对新约中“人子”一词的解读一直具有挑战性,在经历了150年的争论后,学者们仍未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Jesus Remembered: Christianity in the Making by James D. G. Dunn (Jul 29, 2003) pages 724-725The Son of Man Debate: A History and Evaluation by Delbert Royce Burkett (Jan 28, 2000) Cambridge Univ Press pages 3-5 “人子”一词在四本福音书的希腊原文里共出现81次,而且只被用在耶稣的教导当中。Lord Jesus Christ: Devotion to Jesus in Earliest Christianity by,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05 pages 290-293希伯来圣经里则出现了一百多次单数的希伯来文“人子”(–אדם,即ben-'adam)一词。 “人子”使用到的定冠词,在用来书写基督教福音书的通用希腊语里还是新事物,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这种用法的古代希腊语文献得以留存。 Geza Vermes曾表示,基督教福音书中“人子”的用法与希伯来圣经的用法毫无关系。 数个世纪当中,学者从基督论角度,将人子看作是神子的可能对应,正如神子确认了基督的神性,圣经多处出现的人子则确认了他的人性。 然而,虽然自使徒时代起,承认耶稣的神子身份就是基督教信条的重要部分,这种告白却并未应用于人子,对耶稣人子身份的宣告从未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条款。Jesus and the Son of Man by A J B Higgins 2002 pages 13-15.

人子和人子 (基督教) · 人子 (基督教)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人子和耶稣 · 耶稣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人子和耶稣之间的比较

人子有12个关系,而耶稣有26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0.71% = 2 / (12 + 269)。

参考

本文介绍人子和耶稣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