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對立教宗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對立教宗之间的区别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vs. 對立教宗

海因里希四世(德语:Heinrich IV,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或譯亨利四世,萨利安王朝的第三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56年—1105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084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八世,1055年起)。亨利四世在他的統治末期(1103年)曾首次頒佈“上帝和平”,禁止諸侯私戰。 他不是这个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但却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之间围绕主教叙任权展开的激烈的叙任权斗争,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對立教宗(或稱敌对教宗、偽教宗、反教宗)指由在羅馬天主教會內,具爭議的教宗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由於天主教樞機團自歐洲中世紀開始負責選舉教宗,這些對立教宗通常與已被樞機團選出的人對立。一些來自較少的教會而自稱教宗之領導也可以稱為對立教宗。 羅馬天主教的動蕩時期中進行了具爭議的選舉。其中一些如費利克斯五世的選舉被大部分教宗選舉人士認為無效。另外,一些如對立教宗克勉七世的選舉在選後被宣佈無效。 最早的對立教宗Hippolytus由公元3世紀的一批教會分裂人士在羅馬城選出來對抗教宗卡利克斯特一世。Hippolytus在卡利克斯特一世的承繼人龐提安陪同下被流放到薩丁島的礦場。後來Hippolytus在死前與天主教會和解,並在死後被教會封為聖人。11世紀和12世紀,神聖羅馬皇帝和諸教宗爭持導致最多對立教宗的出現。一方面,眾皇帝經常支持對立教宗來加強自身本錢;另一方面,諸教宗亦會支持身在德國,反抗眾皇帝而宣稱擁有帝位的人來左右帝國政策。 14世紀和15世紀末,一批互相對抗的教宗被選出。其中一系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認定為對立教宗。由于出現了一眾宣稱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教會因而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是導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參見基督教大分裂和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 在出現兩或三位宣稱可以成為教宗之人的情形下,誰是教宗或誰是對立教宗並不一定清楚。而事後再從他們之中分出正偽會造成事前已出現誰是真正教宗的錯覺。各教宗的支持者可以幫助人選,但誰是教宗要看事情發展去向。 如果奉行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不計在内,自1449年起已沒有對立教宗。其他教會分裂諸如英國聖公會、舊公教會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曾反對羅馬教廷的教義。現時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成為對立教宗是對教會進行分裂的行為,成為對立教宗的人會自動受絕罰處分(天主教術語為「自科絕罰」)。.

之间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對立教宗相似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對立教宗有(在联盟百科)6共同点: 天主教克雷芒三世 (對立教宗)神聖羅馬皇帝绝罚罗马教宗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天主教 · 天主教和對立教宗 · 查看更多 »

克雷芒三世 (對立教宗)

克雷芒三世,原名Guibert of Ravenna,被反對教宗額我略七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立為教宗。羅馬天主教會視其為「偽教宗」,在位期間:1080年6月25日—1100年9月8日。 亨利四世和額我略七世因主教敘任權長期爭鬥。1080年,因額我略七世第二次絕罰亨利四世,亨利四世遂在布雷薩諾(Brixen)召開宗教會議廢黜額我略七世,並推選對立教宗克雷芒三世。1084年3月亨利四世佔領羅馬,額我略七世出逃。3月24日,克雷芒三世在拉特朗大殿正式登位。3月31日,克雷芒三世為亨利四世加冕。不過克雷芒三世和亨利四世很快被額我略七世請來的諾曼人趕出羅馬。 克雷芒三世其後力圖恢複在羅馬教廷的地位,並與額我略七世的繼任羅馬教宗:維克托三世、烏爾巴諾二世、帕斯卡二世對立,至1100年逝世於Cività Castellana均未如願。.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克雷芒三世 (對立教宗) · 克雷芒三世 (對立教宗)和對立教宗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神聖羅馬皇帝 · 對立教宗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绝罚

絕罰(Excommunicatio,字面上的意思是斷絕來往),俗称破門律或逐出教会,現在該詞主要被天主教所使用,是该教所有懲罰中最嚴厲的一種。據天主教教義,被絕罰之人將與教會隔離,沒有教會所予之救贖 。.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绝罚 · 對立教宗和绝罚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 · 對立教宗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宗 · 對立教宗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對立教宗之间的比较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有51个关系,而對立教宗有6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6,杰卡德指数为5.26% = 6 / (51 + 63)。

参考

本文介绍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和對立教宗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