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亞利桑那州和霍霍坎文化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亞利桑那州和霍霍坎文化之间的区别

亞利桑那州 vs. 霍霍坎文化

亞利桑那州(Arizona,)是美國一個位於西南部的州份,同時也是西部和山區州份之一。此州是美國第6大及人口第14大的州份。首府和最大城市是鳳凰城。亞利桑那州也是四角落州之一,與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內華達州、加利福尼亞州與墨西哥接壤,以及其中一點與科羅拉多州西南角接觸。亞利桑那州與墨西哥的邊界長389英哩,位於墨西哥索諾拉州和下加利福尼亞州邊界北面。 亞利桑那州是第48個,也是美國本土最後加入的州份,1912年2月14日加入。歷史上曾為新西班牙的上加利福尼亞省領土一部分,自1821年起成為獨立的墨西哥一部分。1848年美墨戰爭落敗後,墨西哥將此領土大部分割讓予美國。此州最南的部分在1853年蓋茲登購地購入。 以其沙漠炎熱的夏天和溫暖的冬天聞名。有松樹林、花旗松及雲杉樹;科羅拉多高原;部分山脈(例如);以及大而深的峽谷,有更多溫和的夏季氣溫,冬天也有相當的降雪。該地區的弗拉格斯塔夫、及圖森還有滑雪場。除了大峽谷國家公園,還有若干國家森林、國家公園及國家紀念碑。 全州大約四分之一是,作為的駐在地,包括美國最大的保留地納瓦霍族保留地,超過300,000人居住。雖然在1924年賦予美國原住民投票權,亞利桑那州排除了保留地居民的投票權,直至1948年其州最高法院判處美國原住民原告勝訴, Indian Country Today, October 29, 2012; accessed July 17, 2016. 霍霍坎文化(Hohokam Culture.)公元前300—公元1400年间的北美印第安人文化,主要位于今美国亚利桑那州中部和南部地区,大体分布于基拉河及盐河的半干旱区域。根据发展先后,分为开创期、拓殖期、定居期和古典期4个阶段。;开创期(约公元前300年—公元500年) 霍霍坎人居住区的村落由许多分散的个体建筑组成,建筑物用树木、柴枝、胶泥等构成,其下均有地窖,地窖甚浅。种植玉米,辅以野豆及野果采集和狩猎。同时,于基拉河流域建造3英里长的河渠,引河水灌田。此后数千年间,霍霍坎人发展起复杂的灌溉系统,为先哥伦布时期北美洲之最。农田工程也为其伟大成就之一。这一阶段早期,曾发展起几种制陶工艺。;拓殖期(公元500年—公元900年) 霍霍坎文化大为发展,其影响所及,遍布今亚利桑那州南部地区。村庄的窖屋一如往昔,但引进马雅人的舞蹈厅堂。除玉米外,兼有棉花。灌溉沟渠日益增多。到公元700年前后,渠道变窄而加深,以免渠水渗入土地和蒸发而减少。陶器风格借鉴于邻近各民族并有所改进。;定居期(公元900年—公元1100年) 霍霍坎人活动区域有所减少,但村庄仍由毫无规划的窖屋组成,只是稍为加固而已,偶然有些村庄还修起围墙。经济活动仍以种植玉米、棉花为主,灌溉系统规模更大。这时期的一项主要成就是以蜡模铸造铜钟。;古典期(公元1100年—公元1400年) 这一时期的霍霍坎文化以萨拉多印第安人的和平迁入为其特点,萨拉多印第安人是阿纳萨齐文化的一支,来自索尔特河上游,在霍霍坎人的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后又退去,从此绝迹。这一支普韦布洛尼民族的主要影响,反映在建筑方面。大型多层的社区房舍,围以土墙。主要粮食之外,兼种豆类及南瓜,辅以狩猎及采集野生植物的种籽和根茎。到公元14世纪时,沟渠网布,纵横交错,索尔特河流域已经有150英里的渠道。(有些渠道重修后沿用至至20世纪。)手工艺除制陶外,另有编筐。公元15世纪初,霍霍坎文化中断,原因不明。.

之间亞利桑那州和霍霍坎文化相似

亞利桑那州和霍霍坎文化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美洲原住民

美洲原住民

美洲原住民,是对美洲所有原住民的总称。美洲原住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剩下的则是主要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因紐特人。美洲原住民属于东亚人种美洲支系,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祖先,最晚在一万年前从东亚迁徙到美洲。当欧洲人首次来到美洲时,东亚后裔的美洲原住民早已遍布南北美洲各地。之后欧洲人开始了对原住民史无前例的大屠杀和奴役,加上原住民大量感染來自舊大陸的疾病,导致其骤减近乎灭绝。美洲原住民所说的語言众多,曾经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目前仍然存在的美洲原住民語言约有350个,分属十几个语系,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亞利桑那州和美洲原住民 · 美洲原住民和霍霍坎文化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亞利桑那州和霍霍坎文化之间的比较

亞利桑那州有90个关系,而霍霍坎文化有11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0.99% = 1 / (90 + 11)。

参考

本文介绍亞利桑那州和霍霍坎文化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