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亚瑟·爱丁顿

指数 亚瑟·爱丁顿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爵士,OM,FRS(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英語發音,),英国天體物理學家、数学家,是第一个用英语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自然界密实(非中空)物体的发光强度极限被命名为“爱丁顿极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并不太清楚德国的科学进展,爱丁顿在1919年写了“重力的相对理论报导”,第一次向英语世界介绍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

85 关系: 功績勳章 (英國)劍橋压强卡爾·史瓦西卡文迪许实验室印度史密斯獎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大英博物馆大數假說天体物理学天文台天文学家天文學太阳夸克實驗哲學密度小行星中子星主席下級勳位爵士亨利·德雷伯獎章底片廣義相對論伤寒德国國際天文聯會國際音標喬治·達爾文光度剑桥大学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勳章皇家学会皇家學會院士皇家獎章理想氣體离子第一次世界大战精细结构常数美国爱神星电子电离無限猴子定理物理学相对论白矮星西非...视差詹姆士·金斯诺贝尔奖貴格會質子质量黑洞达尔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赫尔曼·冯·亥姆霍兹赫爾曼·邦迪肯德爾量子力学自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英国英語英语英镑造父变星院士恒星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气体汉斯·贝特演講文學日全食数学教授曼徹斯特大學普林西比岛 扩展索引 (35 更多) »

功績勳章 (英國)

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是一種英國和英聯邦勳章,由英國君主所頒贈。勳章於1902年由英皇愛德華七世所創設(仿傚普魯士的功績勳章),以嘉獎在軍事、科學、藝術、文學或推廣文化方面有顯著成就的人士。勳章分文武兩種,後者較罕有,而且勳章的獎牌背後更額外附有一對打交叉的劍。本勳章的獲勳人士不必由官員提名,君主本人可以自由決定獲勳者。功績勳章是一項很高的榮譽,雖然它有別於傳統的勳章,並不附帶任何頭銜,但不少人仍認為它是現今地位最崇高而尚未廢除的勳章。 連同君主在內,本勳章的限額只有25位,但是海外的獲勳人士則以「名譽成員」計算,並不包括在名額以內。早在創設之時,勳章已准許女性獲勳,而首位獲勳的女性是南丁格爾(1907年)。本勳章並不是騎士勳章,並不賦予騎士身份,勳章亦無分等第,但獲勳人士則可以在姓名後加上OM以作標識。勳章本身呈十字形,四邊漆上紅色,正中則有藍底金字寫上「FOR MERIT」,並分別由內至外圍上白圈和桂冠,而勳章頂上則綴上皇冠,整個勳章是繫在絲帶上的,絲帶的顏色為紅藍相間。.

新!!: 亚瑟·爱丁顿和功績勳章 (英國) · 查看更多 »

劍橋

劍橋(Cambridge,舊譯康橋),英國英格蘭東區域劍橋郡的城市、自治市鎮-非都市區,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城。在這裡,除了劍橋大學建築之外,還有商店、公園、茶藝館,以及代表劍橋現代化一面的百貨公司,商店及運動設施。康河上可以泛舟,在劍橋可以參加音樂會或步行到郊外欣賞幽美景色,也可以和劍橋居民一樣,享受騎腳踏車的樂趣。.

新!!: 亚瑟·爱丁顿和劍橋 · 查看更多 »

压强

生在兩個物體接觸表面、垂直於該表面的作用力,亦可稱為壓力。通常來說,在液壓、氣動或大氣層等領域中提到的「壓力」指的實際上是壓强,即在数值上等於接觸表面上每單位面積所受壓力。 壓強是分布在特定作用面上之力與該面積的比值。換句話說,是作用在與物體表面垂直方向上的每單位面積的力的大小。計式壓強是相較於該地之大氣壓的壓強。雖然壓強可用任意之力單位與面積單位進行測量,但是壓強的國際標準單位(每單位平方公尺的牛頓)也被稱作帕斯卡。 一般以英文字母「p」表示。压力與力和--積的關係如下: 其中.

新!!: 亚瑟·爱丁顿和压强 · 查看更多 »

卡爾·史瓦西

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台长(1909-1914),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12年当选),德裔美籍天体物理学家马丁·史瓦西的父亲。 史瓦西是理论天体物理学创始阶段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摄影光度学、恆星大氣層理论、广义相对论以及旧量子论等领域都有建树。爱因斯坦场方程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精确解,预测黑洞存在的史瓦西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新!!: 亚瑟·爱丁顿和卡爾·史瓦西 · 查看更多 »

卡文迪许实验室

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即是劍橋大學的物理系,研究领域包括了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由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于1871年創立,1874年建成實驗室,以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的名字命名。亨利·卡文迪许的亲戚、当时的剑桥大学校长威廉·卡文迪许私人捐款帮助了实验室的筹建。.

新!!: 亚瑟·爱丁顿和卡文迪许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亚瑟·爱丁顿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史密斯獎

史密斯獎(Smith's Prize)由英國劍橋大學頒發,获奖對象是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應用數學家。 過去得獎者包括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约瑟夫·汤姆孙、高德菲·哈羅德·哈代、艾伦·图灵、弗雷德·霍伊尔、傑弗里·泰勒和亚瑟·爱丁顿。 S S.

新!!: 亚瑟·爱丁顿和史密斯獎 · 查看更多 »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Cecilia Payne-Gaposchkin,),美籍英國女性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於1925年在她博士學位論文首次提出太陽主要由氫和氦的相對豐度來解釋恆星的組成,雖然這和當時的傳統看法相牴觸。.

新!!: 亚瑟·爱丁顿和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 查看更多 »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一座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博物馆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後,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楼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裡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劃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的缺乏。.

新!!: 亚瑟·爱丁顿和大英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大數假說

大數假說是由保羅·狄拉克在1937年提出的一個假設。他比較了兩個不帶因次的量值:基本作用力(在此為重力與電磁力)的比例與宇宙年齡的尺度,發現兩者皆落在約40個數量級。狄拉克猜測這可能並非巧合,兩者或許存在某種關聯性。基於這個假設,他設計了一個宇宙學的模型。 這個模型具有以下的特質:.

新!!: 亚瑟·爱丁顿和大數假說 · 查看更多 »

天体物理学

天體物理學,又稱「天文物理學」,是研究宇宙的物理學,這包括星體的物理性質(光度,密度,溫度,化學成分等等)和星體與星體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應用物理理論與方法,天體物理學探討恆星結構、恆星演化、太陽系的起源和許多跟宇宙學相關的問題。由於天體物理學是一門很廣泛的學問,天文物理學家通常應用很多不同的學術領域,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粒子物理學等等。由於近代跨學科的發展,與化學、生物、歷史、計算機、工程、古生物學、考古學、氣象學等學科的混合,天體物理學目前大小分支大約三百到五百門主要專業分支,成為物理學當中最前沿的龐大領導學科,是引領近代科學及科技重大發展的前導科學,同時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古老傳統科學。 天體物理實驗數據大多數是依賴觀測電磁輻射獲得。比較冷的星體,像星際物質或星際雲會發射無線電波。大爆炸後,經過紅移,遺留下來的微波,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這些微波需要非常大的無線電望遠鏡。 太空探索大大地擴展了天文學的疆界。太空中的觀測可讓觀測結果避免受到地球大氣層的干擾,科學家常透過使用人造衛星在地球大氣層外進行紅外線、紫外線、伽瑪射線和X射線天文學等電磁波波段的觀測實驗,以獲得更佳的觀測結果。 光學天文學通常使用加裝電荷耦合元件和光譜儀的望遠鏡來做觀測。由於大氣層的擾動會干涉觀測數據的品質,故於地球上的觀測儀器通常必須配備調適光學系統,或改由大氣層外的太空望遠鏡來觀測,才能得到最優良的影像。在這頻域裏,恆星的可見度非常高。藉著觀測化學頻譜,可以分析恆星、星系和星雲的化學成份。 理論天體物理學家的工具包括分析模型和計算機模擬。天文過程的分析模型時常能使學者更深刻地理解箇中奧妙;計算機模擬可以顯現出一些非常複雜的現象或效應其背後的機制。 大爆炸模型的兩個理論棟樑是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原理。由於太初核合成理論的成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實驗證實,科學家確定大爆炸模型是正確無誤。最近,學者又創立了ΛCDM模型來解釋宇宙的演化,這模型涵蓋了宇宙暴胀(cosmic inflation)、暗能量、暗物質等等概念。 理論天體物理學家及實測天體物理學家分別扮演這門學科當中的兩大主力研究者,兩者專業分工。理論天體物理學家通常扮演大膽假設的研究者,理論不斷推陳出新,對於數據的驗證關心程度較低,假設程度太高時,經常會演變成偽科學,一般都是天體物理學研究者當中的激進人士。實測天體物理學家通常本身精通理論天體物理,在相當程度上來說也有能力自行發展理論,扮演小心求證的研究者,通常是物理實證主義的奉行者,只相信觀測數據,經常對理論天體物理學所提出的假說進行證偽或證實的活動,一般都是天體物理學研究者當中的保守人士。.

新!!: 亚瑟·爱丁顿和天体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天文台

天文臺又称观象台,是指研究和觀測天文現象的機構。天文臺觀測天文現象時,為了能更加精確地作出觀測結果,天文臺的觀測站都會建於山上,因為地面上的城市燈光過亮,會影響天文望遠鏡觀測的準確性。.

新!!: 亚瑟·爱丁顿和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亚瑟·爱丁顿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運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包括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系等等,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廣義地來說,任何源自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現象都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物理宇宙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但它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天文學有著遠古的歷史。自有文字記載起,巴比倫、古希臘、印度、古埃及、努比亞、伊朗、中國、瑪雅以及許多古代美洲文明就有對夜空做詳盡的觀測記錄。天文學在歷史上還涉及到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制訂,今天則一般與天體物理學同義。 到了20世紀,天文學逐漸分為觀測天文學與理論天文學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以取得天體的觀測數據為主,再以基本物理原理加以分析;理論天文學則開發用於分析天體現象的電腦模型和分析模型。兩者相輔相成,理論可解釋觀測結果,觀測結果可證實理論。 與不少現代科學範疇不同的是,天文學仍舊有比較活躍的業餘社群。業餘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和觀察彗星等短暫的天文現象上。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Sydney Observatory Astronomy (from the Greek ἀστρονομία from ἄστρον astron, "star" and -νομία -nomia from νόμος nomos, "law" or "culture") means "law of the stars" (or "culture of the stars" depending on the translation).

新!!: 亚瑟·爱丁顿和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新!!: 亚瑟·爱丁顿和太阳 · 查看更多 »

夸克

夸克(quark,又譯“层子”或「虧子」)是一種基本粒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夸克互相結合,形成一種複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定的是質子和中子,它們是構成原子核的單元。由於一種叫“夸克禁閉”的現象,夸克不能夠直接被觀測到,或是被分離出來;只能夠在強子裏面找到夸克 。因為這個原因,人類對夸克的所知大都是來自對強子的觀測。 夸克有六種“味”,分別是上、下、-zh-tw:魅;zh-cn:粲-、奇、底及頂 。上及下夸克的質量是所有夸克中最低的。較重的夸克會通過一個叫粒子衰變的過程,來迅速地變成上或下夸克。粒子衰變是一個從高質量態變成低質量態的過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上及下夸克一般來說很穩定,所以它們在宇宙中很常見,而奇、--、頂及底則只能經由高能粒子的碰撞產生(例如宇宙射線及粒子加速器)。 夸克有着多種不同的內在特性,包括電荷、色荷、自旋及質量等。在標準模型中,夸克是唯一一種能經受全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基本相互作用有時會被稱為“基本力”(電磁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強相互作用力及弱相互作用力)。夸克同時是現時已知唯一一種基本電荷非整數的粒子。夸克每一種味都有一種對應的反粒子,叫反夸克,它跟夸克的不同之處,只在於它的一些特性跟夸克大小一樣但正負不同。 夸克模型分別由默里·蓋爾曼與喬治·茨威格於1964年獨立地提出 。引入夸克這一概念,是為了能更好地整理各種強子,而當時並沒有甚麼能證實夸克存在的物理證據,直到1968年SLAC開發出實驗為止 。夸克的六種味已經全部被加速器實驗所觀測到;而於1995年在費米實驗室被觀測到的頂夸克,是最後發現的一種。.

新!!: 亚瑟·爱丁顿和夸克 · 查看更多 »

實驗哲學

實驗哲學(Experimental Philosophy)是一種新的哲學流派,旨在結合實證研究與傳統的哲學研究方法。Shea, Christopher.

新!!: 亚瑟·爱丁顿和實驗哲學 · 查看更多 »

密度

3 | symbols.

新!!: 亚瑟·爱丁顿和密度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新!!: 亚瑟·爱丁顿和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中子星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变反應中耗盡,当它们最终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的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的過程中恒星遭受劇烈的壓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併入質子轉化成中子,直徑大約只有十餘公里,但上面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便可重達十億噸,且旋轉速度極快。由於其磁軸和自轉軸並不重合,磁場旋轉時所產生的無線電波等各种辐射可能會以一明一滅的方式傳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此時稱作脈衝星。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里之間(質量越大半徑收縮得越小),也就是太陽半徑的30,000至70,000分之一。因此,中子星的密度在每立方公分8×1013克至2×1015克間,此密度大約是原子核的密度。 緻密恆星的質量低於1.44倍太陽質量,則可能是白矮星,但质量大於奧本海默-沃爾可夫極限(3.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会继续發生引力坍縮,則無可避免的將產生黑洞。 由於中子星保留母恆星大部分的角動量,但半徑只是母恆星極微小的量,轉動慣量的減少導致轉速迅速的增加,產生非常高的自轉速率,周期從毫秒脈衝星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中子星的高密度也使它有強大的表面重力,強度是地球的2×1011到3×1012倍。逃逸速度是將物體由重力場移動至無窮遠的距離所需要的速度,是測量重力的一項指標。一顆中子星的逃逸速度大約在10,000至150,000公里/秒之間,也就是可以達到光速的一半。換言之,物體落至中子星表面的速度也將達到150,000公里/秒。更具體的說明,如果一個普通體重(70公斤)的人遇到中子星,他撞擊到中子星表面的能量將相當於二億噸TNT當量的威力(四倍於全球最巨大的核彈大沙皇的威力)。.

新!!: 亚瑟·爱丁顿和中子星 · 查看更多 »

主席

主席(Chairperson/President)一般指一個機構或委員會內的領袖,根據機構的類型有多種不同稱謂,如會長、議長、委員長、理事長等,副職一般稱「副主席」。公司的負責人(董事長)又可以稱「董事會主席」。有些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或政黨領袖也會稱為主席。.

新!!: 亚瑟·爱丁顿和主席 · 查看更多 »

下級勳位爵士

下級勳位爵士(Knight Bachelor),中文通稱「爵士勳銜」。為是英國榮譽制度中的一種勳位。此勳位雖然由君主授勳為騎士,但它並不屬於騎士勳章之一種。下級勳位爵士是英國最古老的一種騎士,最早於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1207年-1272年)在位時就已經出現,但它卻是各種騎士勳位之中最低等的。下級勳位爵士只授與男性,女性一般會獲授DBE勳銜,以作同等待遇。.

新!!: 亚瑟·爱丁顿和下級勳位爵士 · 查看更多 »

亨利·德雷伯獎章

亨利·德雷伯獎章(Henry Draper Medal)是由天文學家亨利·德雷伯的遺孀成立,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給對天文物理學有傑出貢獻的人士。.

新!!: 亚瑟·爱丁顿和亨利·德雷伯獎章 · 查看更多 »

底片

底片,是一种製成影像物料。现今广泛应用的底片是将卤化银涂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捲方便使用,所以又稱膠卷,当有光线照射到卤化银上时,卤化银转变为黑色的银,经显影工艺后固定于片基,成为我们常见到黑白负片。彩色负片则涂抹了三层卤化银以表现三原色。除了负片之外还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早期的底片用玻璃作片基,19世紀晚期塑膠工業技術成熟,壓成薄片的塑膠片取代玻璃成為片基。 底片以感光速度(din/ISO)來分別,由最低速之ISO25度至高速之ISO3200,一般來說感光度越低,畫質越細膩。最常用的膠卷為din21度/ISO100,其次是快片,即din24度/ISO200。其它速度的膠卷,由於價格,冲片技術要求特殊,在2000年左右數位攝影興起後,幾乎只有專業人士才會使用。但由於復古風興起的緣故,底片又再次稍為普及。.

新!!: 亚瑟·爱丁顿和底片 · 查看更多 »

廣義相對論

广义相对论是現代物理中基于相对性原理利用几何语言描述的引力理论。该理论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自1907年开始发展,最终在1915年基本完成。广义相对论将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與狭义相对论加以推廣。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时空的曲率则通过爱因斯坦场方程和处于其中的物质及辐射的能量與动量联系在一起。 从广义相对论得到的部分预言和经典物理中的对应预言非常不同,尤其是有关时间流易、空间几何、自由落体的运动以及光的传播等问题,例如引力场内的时间膨胀、光的引力红移和引力时间延迟效应。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至今为止已经通过了所有观测和实验的验证——广义相对论虽然并非当今描述引力的唯一理论,但却是能够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最简洁的理论。不过仍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最为基础的即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定律应如何统一以形成完备并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它预言了某些大质量恒星终结后,会形成时空极度扭曲以至于所有物质(包括光)都无法逸出的区域,黑洞。有证据表明恒星质量黑洞以及超大质量黑洞是某些天体例如活动星系核和微类星体发射高强度辐射的直接成因。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会形成引力透镜现象,这使得人们可能观察到处于遥远位置的同一个天体形成的多个像。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已经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在2015年9月直接观测到。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是现代宇宙学中的的理论基础。.

新!!: 亚瑟·爱丁顿和廣義相對論 · 查看更多 »

伤寒

傷寒(Typhoid Fever),清末時譯為腸熱症,後受日本影響,音譯為腸窒扶斯,又稱為濕溫傷寒、腸傷寒、傷寒熱。為所導致的感染症。症狀可輕可重,通常在暴露病原後6至30天後發病。常會出現逐漸發燒數日的症狀。也常出現虛弱、腹痛、便秘,以及頭痛的症狀。偶見腹瀉或嘔吐症狀,但通常不嚴重。有些患者會起玫瑰色紅疹。有些嚴重病例會有意識混亂的現象。若未妥善治療,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周至數月。有些人可能會帶有傷寒桿菌,但卻沒有任何症狀,然而這些帶原者仍具有傳播病菌的能力。傷寒及副傷寒皆屬於腸熱病。 傷寒的致病原為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為腸道沙門氏菌的(Salmonella enterica)一種血清型,主要生長於消化道及血液中,且人類為其唯一宿主。本病一般經由攝入受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傳染。風險因子包含不完全或衛生不良。有開發中國家旅遊史者感染風險亦較高。診斷方法包含或探測血液、糞便,及骨髓中的細菌DNA,但細菌培養可能並不容易。偵測骨髓中的病原體為最準確的方法。症狀與許多感染症相當類似。值得注意的是,傷寒與斑疹傷寒為不同疾病。 傷寒疫苗可減低注射後兩年感染傷寒的機會達 30% 至 70% 。注射後七年仍有些許保護力。至疫區旅遊者,建議預防性施打傷寒疫苗,其他避免感染的方法包含給予乾淨的饮用水、做好消毒,以及養成洗手的習慣。未確定是否帶有傷寒桿菌者,不建議為他人烹調。治療可使用阿奇霉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等抗细菌药。但目前病原體對於上述藥物的抗藥性日益增加,使治療越來越不容易。 2015年,全球新病例數達1250萬人,當中最常見的國家為印度。孩童最容易受到感染。自1940年代起,由於衛生觀念的進步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已開發國家的傷寒發生率逐漸下降。在美國,每年新病例數約為 400 例,總患病者約 6,000 人。在2015年,傷寒共導致全球 149,000 人死亡,相較於1990年的 181,000 有下降的趨勢。傷寒若不進行治療,有高達 20% 的死亡率。若妥善治療,則死亡率可降低至 1-4% 之間。.

新!!: 亚瑟·爱丁顿和伤寒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亚瑟·爱丁顿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新!!: 亚瑟·爱丁顿和國際天文聯會 · 查看更多 »

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縮寫:IPA),早期又稱萬國音標,是一套用來標音的系統,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標示方法。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IPA), Handbook.

新!!: 亚瑟·爱丁顿和國際音標 · 查看更多 »

喬治·達爾文

喬治·霍華德·達爾文爵士,FRS(Sir George Howard Darwin,),英國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是查爾斯·達爾文和艾瑪·達爾文的第二個兒子(所有兒女中排行第五)。.

新!!: 亚瑟·爱丁顿和喬治·達爾文 · 查看更多 »

光度

光度在科學的不同領域中有不同的意義。.

新!!: 亚瑟·爱丁顿和光度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勳銜:Cantab)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劍橋為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鎮民發生衝突而移居至此。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並經常獲合稱為「牛剑」。 劍橋大學由31所成員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並與產業聚集地的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共有116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0位菲爾茲獎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新!!: 亚瑟·爱丁顿和剑桥大学 · 查看更多 »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拥有约700名大學生,35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时,它也拥有全剑桥大学中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 在20世纪,三一学院获得了32个诺贝尔奖以及5个菲尔兹奖,为剑桥大学各个学院中最多。三一学院著名校友包括物理学家伊萨克·牛顿,尼尔斯·玻尔,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伯特兰·罗素,六位英国首相,以及许多英国皇室成员(其中第二代格洛斯特和愛丁堡公爵威廉親王和查尔斯王子分别于1790年和1970年取得学位)。.

新!!: 亚瑟·爱丁顿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 查看更多 »

勳章

勳章,中文清末曾译为宝星。是由政府、王室或国际组织颁授于个别人士或团体的荣誉证章,目的是為了表揚和彰顯受勳者对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贡献,包括在運動、軍事、科學、學術上或其他重大和特殊功勳或成就。對受勳者而言,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另外也有祈禱獎章(devotional medal),穿戴以表示其宗教信仰。 在目前世界各國中,授與勳章的組織為政府,而受勳者多為文職和軍職人員,但受勳者的身份依各國的獎勵制度法令而有所差異。嚴格來說,勳章的樣式和受勳者都以軍職人員為多。而且,在法令中會明文規定受勳者身份、何種功勳可被授予該獎章及授予方式,並說明勳章等級、意義、規格、樣式和正反面圖案並規定其佩帶順序、位置等,相當考究。有些國家更明定,被授與某些勳章的受勳者,可以享有某些特權。.

新!!: 亚瑟·爱丁顿和勳章 · 查看更多 »

皇家学会

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的會長、理事会及追隨者們(The President, Council, and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簡稱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并于1662年、1663年、1669年领到皇家的各种特許狀。学会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它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在英国起着国家科学院的作用。英國君主是学会的保护人。.

新!!: 亚瑟·爱丁顿和皇家学会 · 查看更多 »

皇家學會院士

#重定向 皇家学会院士.

新!!: 亚瑟·爱丁顿和皇家學會院士 · 查看更多 »

皇家獎章

皇家獎章(Royal Medal),也被稱作国王奖章(The King's Medal)或 女王獎章(The Queen's Medal),取决于颁奖时在位君主的性别,是由皇家學會所頒發的鍍銀獎章。 每年頒給大英國協裡兩位分別作出「最重要的自然知識貢獻」以及「對於應用科學的傑出貢獻」的人。 這個獎項由喬治四世於1826年所設立。 最初,兩個獎章都頒給去年裡作出最重要的發現的人。某個時期延長到五年頒獎一次,而後又縮短到三年。 這個制度由威廉四世與維多利亞所支持, 並且在1837年他們將數學納入可以獲獎的學科。 1850年,這個制度再度被改變:...每年的兩個皇家獎章應該頒給對於自然知識作出最重要貢獻的人。 其工作必須最初發表於女王的領土,以頒獎日算起不超過十年也不短於一年。 當然,在女王的批准之下。...皇家獎章應該要頒給自然知識的兩大學門。 1965年,整個制度被修改成現在的形式——經由皇家學會推薦,君主每年頒發三個獎章。 由於有兩類的學科(物理與生物學科),獲獎者由A、B兩個委員會選出。 自1826年被設立起,該獎章已被頒發了405次。.

新!!: 亚瑟·爱丁顿和皇家獎章 · 查看更多 »

理想氣體

想氣體為假想的气体。其假設為:.

新!!: 亚瑟·爱丁顿和理想氣體 · 查看更多 »

离子

離子是指原子或原子基团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而形成的带电荷的粒子。得失电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的能量变化可以用电离能来衡量。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带上电荷。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通过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与分子、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新!!: 亚瑟·爱丁顿和离子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亚瑟·爱丁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精细结构常数

精细结构常数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无量纲量,常用希腊字母α表示,精细结构指的是原子物理学中原子谱线分裂的样式。其定义为 或者:\alpha.

新!!: 亚瑟·爱丁顿和精细结构常数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亚瑟·爱丁顿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爱神星

433爱神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近地小行星。由2000年4月至2001年2月,美國太空總署的會合-舒梅克號探测器圍繞爱神星探測,並拍攝大量照片。在2001年2月12日任務完結時,探測器更在其表面登陸,成為第一顆有探測器登陸的小行星。.

新!!: 亚瑟·爱丁顿和爱神星 · 查看更多 »

电子

电子(electron)是一种带有负电的次原子粒子,通常标记为 e^- \,\!。電子屬於轻子类,以重力、電磁力和弱核力與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无法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电子带有1/2自旋,是一种费米子。因此,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兩個電子都不能處於同樣的狀態。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又称正子),其质量、自旋、帶电量大小都与电子相同,但是电量正負性与电子相反。電子與正子會因碰撞而互相湮滅,在這過程中,生成一對以上的光子。 由电子與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当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不等时,原子会带电;称該帶電原子为离子。当原子得到额外的电子时,它带有负电,叫阴离子,失去电子时,它带有正电,叫阳离子。若物体带有的电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电量,导致正负电量不平衡时,称该物体带静电。当正负电量平衡时,称物体的电性为电中性。靜電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例如,靜電油漆系統能夠將或聚氨酯漆,均勻地噴灑於物品表面。 電子與質子之間的吸引性庫侖力,使得電子被束縛於原子,稱此電子為束縛電子。兩個以上的原子,會交換或分享它們的束縛電子,這是化學鍵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則改稱此電子为自由电子。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許多物理現象裏,像電傳導、磁性或熱傳導,電子都扮演了機要的角色。移動的電子會產生磁場,也會被外磁場偏轉。呈加速度運動的電子會發射電磁輻射。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現存的電子大部份都是生成於大爆炸事件。但也有一小部份是因為放射性物質的β衰變或高能量碰撞而生成的。例如,當宇宙線進入大氣層時遇到的碰撞。在另一方面,許多電子會因為與正子相碰撞而互相湮滅,或者,會在恆星內部製造新原子核的恆星核合成過程中被吸收。 在實驗室裏,精密的尖端儀器,像四極離子阱,可以長時間局限電子,以供觀察和測量。大型托卡馬克設施,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藉著局限電子和離子電漿,來實現受控核融合。無線電望遠鏡可以用來偵測外太空的電子電漿。 電子被广泛應用于電子束焊接、陰極射線管、電子顯微鏡、放射線治療、激光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

新!!: 亚瑟·爱丁顿和电子 · 查看更多 »

电离

电离(Ionization),或称电离作用、離子化,是指在(物理性的)能量作用下,原子、分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离子的过程。 電離大致可細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連續電離(sequential ionization)和非連續電離(Non-sequential ionization)。在古典物理學中,只有連續電離可以發生。非連續電離則違反了若干物理定律,屬於量子電離。 例如:.

新!!: 亚瑟·爱丁顿和电离 · 查看更多 »

無限猴子定理

無限猴子定理的表述如下: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地按键,当按键时间达到无穷时,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比如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 在这里,几乎必然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数学术语,“猴子”也不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猴子,它被用来比喻成一个可以产生无限随机字母序列的抽象设备。这个理论说明把一个很大但有限的数看成无限的推论是错误的。猴子精确地通过键盘敲打出一部完整的作品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宇宙的生命周期中发生的概率也是极其低的,但並不是零。 这个理论的变化形式包括多个甚至无限多个打字员,以及目标文本从一个完整的图书馆到一个简单的句子。这些表述可以追述到亚里士多德的《论产生和毁灭》和西塞罗的的《论神之本性》,经过布莱兹·帕斯卡和乔纳森·斯威夫特,最后到现在的形象的打字员的表述形式。在20世纪早期,埃米尔·博雷尔和亚瑟·爱丁顿运用这个理论在统计力学基础中阐述隐式时间标尺。.

新!!: 亚瑟·爱丁顿和無限猴子定理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新!!: 亚瑟·爱丁顿和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相对论

对论(Theory of relativity)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主要由愛因斯坦创立,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不过近年来,人们对于物理理论的分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以其理论是否是决定论的来划分经典与非经典的物理学,即“非古典的=量子的”。在这个意义下,相对论仍然是一种经典的理论。.

新!!: 亚瑟·爱丁顿和相对论 · 查看更多 »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1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 §1.

新!!: 亚瑟·爱丁顿和白矮星 · 查看更多 »

西非

西非通常是指非洲大陆南北分界线和向西凸起部分的大片地区,为地理、人种和文化过渡地带。 非洲大陆南大西洋海岸线在这一地区呈东西走向的部分曾以象--牙海岸、黄金海岸而闻名。奴隶贸易在这里被人操纵,现在绝大多数非洲裔美国人就是当时从西非贩运到美国的奴隶的后代。西非大西洋沿岸地区大部分为热带地区和热带雨林,以前人们沿这条海岸线穿行这一地区。聯合國西部非洲次分區包括十六個國家和一個屬地:.

新!!: 亚瑟·爱丁顿和西非 · 查看更多 »

视差

視差是從兩個不同的點查看一個物體時,視位置的移動或差異,量度的大小位是這兩條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這個名詞是源自希臘文的παράλλαξις(parallaxis),意思是"改變"。從不同的位置觀察,越近的物體有著越大的視差,因此視差可以確定物體的距離。 从目标看两个点之间的夹角,叫做这两个点的视差角,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作基线。 天文學家使用視差的原理測量天體的距离,包括月球、太陽、和在太陽系之外的恆星。例如,依巴谷衛星測量了超過100,000顆鄰近恆星的距離。這為天文學提供了測量宇宙距離尺度的階梯,是其它測距方法的基礎。在此處,"視差"這個名詞是兩條到恆星的視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 一些光學儀器,像是雙筒望遠鏡、顯微鏡、和雙鏡頭單眼反射相機,會以略為不同的角度觀看物體,都會受到視差的影響。許多動物的兩隻眼睛有著重疊的視野,可以利用視差獲得深度知覺;此一過程稱為立體視覺。這種效果在電腦視覺用於電腦立體視覺,並有一種裝置稱為視差測距儀,利用它來測量發現目標的距離,也可以改變為測量目標的高度。 一個簡單的,日常都能見到的視差例子是,汽車儀表板上"指針"顯示的速度計。當從正前方觀看時,顯示的正確數值可能是60;但從乘客的位置觀看,由於視角的不同,指針顯示的速度可能會略有不同。.

新!!: 亚瑟·爱丁顿和视差 · 查看更多 »

詹姆士·金斯

詹姆士·霍普伍德·金斯爵士, OM FRS MA DSc ScD LLDSir James Jeans 1938 (reprint of 1931's edition of 1930 book): The Mysterious Universe.

新!!: 亚瑟·爱丁顿和詹姆士·金斯 · 查看更多 »

诺贝尔奖

诺贝爾奖(Nobelpriset,Nobelprisen),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於1901年開始頒發的奖项。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经济学奖于1968由瑞典中央银行增设,全称“瑞典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普遍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新!!: 亚瑟·爱丁顿和诺贝尔奖 · 查看更多 »

貴格會

贵格会(Quaker),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 该派成立于17世纪的英國,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领袖的号诫“听到上帝的话而发抖”而得名「貴格」(Quaker),中文意译为“震颤者”。但也有说法称在初期宗教聚會中常有教徒全身顫抖,因而得名。该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不尊称任何人也不要求别人尊称自己(即不使用“先生”、“女士”、“夫人”头衔,对任何人皆以名字相称呼),不起誓。主张任何人之间要像兄弟一样,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该教会坚决反对奴隶制,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废奴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贵格会在历史上提出过一些很进步的思想,其中一部分现在得到广泛接受。 贵格会信徒曾受到英國国教迫害,与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但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贵格会教徒逃离马萨诸塞州而定居在罗得岛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由于宾西法尼亚州有大量贵格会教徒聚居,习惯上以「Quaker City」作为费城(Philadelphia)的别名,因而费城人也被称为「Quaker」。 貴格會後傳播到美國、肯尼亞和玻利維亞。贵格会也曾经传入中国。美国差会(俄亥俄年议会)在1887年派遣第一位传教士Esther H. Butler来华,1890年到江寧府,主要在六合縣(1898)工作(今日六合区基督教堂系源于貴格會传统),1953年迁往台湾继续工作;英国差会(称为公谊会)曾经在四川的重庆、成都、三台等地工作。 貴格會的人數现在大約有六十萬。.

新!!: 亚瑟·爱丁顿和貴格會 · 查看更多 »

質子

|magnetic_moment.

新!!: 亚瑟·爱丁顿和質子 · 查看更多 »

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的“重量”常常被用來表示“質量”,但是在科学上,这两个词表示物质不同的属性(参见质量对重量)。 在物理上,质量通常指物质在以下的三个实验上证明等价的属性之一:.

新!!: 亚瑟·爱丁顿和质量 · 查看更多 »

黑洞

黑洞(英文:black hole)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所推論、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和星體(並非是一般認知的「洞」概念)。黑洞是由質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缩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致于大量可測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連传播速度極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來。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黑洞。在黑洞的周圍,是一個無法偵測的事件視界,標誌著無法返回的臨界點,而在黑洞中心有一個密度趨近於無限的奇異點。 當恆星內部氫元素全部核融合完畢時,因燃料用完無法抵抗自身重力而開始向內塌陷,但隨著壓力越來越高,內部的重元素會重新開始燃燒導致瞬間膨脹,這時恆星的體積將暴增至原先的數十倍至百倍,這便是紅巨星,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無論是紅巨星或是超新星,都會將外部物質全部吹飛,直到連重元素也燒完時,重力又會使得恆星繼續向內塌陷,最後形成一顆與月球差不多大小的白矮星,質量稍大的恆星則會形成中子星,會放出規律的電磁波,至於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繼續塌陷,強大的重力使周圍的空間產生扭曲,最後形成一個密度每立方公分約一億噸的天體:「黑洞」。直至目前為止,所發現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有3.8倍太陽質量。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的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黑洞軌跡,來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黑洞是天文物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題材之一,在科幻小說、電影甚至報章媒體經常可見將黑洞作為素材。迄今,黑洞的存在已得到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的绝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並且天文界不時提出於宇宙中觀測到已存在的黑洞。 根據英國物理學者史蒂芬·霍金於2014年1月26日的論據:愛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的兩種奇點的解,分別是黑洞跟白洞。不過理論上黑洞應該是一種「有進沒出」的天體,而白洞則只能出而不能進。然而黑洞卻有粒子的輻射,所以不再適合稱其名為黑洞,而應該改其名為「灰洞」,先前認為黑洞可以毀滅資訊情報的看法,是他「最大的失誤」。.

新!!: 亚瑟·爱丁顿和黑洞 · 查看更多 »

达尔文

达尔文可以指:.

新!!: 亚瑟·爱丁顿和达尔文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亚瑟·爱丁顿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德國物理學家、医生。.

新!!: 亚瑟·爱丁顿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邦迪

赫爾曼·邦迪,KCB,FRS(Hermann Bondi,),生於奧地利,英國籍數學家與物理學者。他最有名的事蹟,是與弗雷德·霍伊尔、湯馬士·戈爾德,三人共同提出穩態理論。但他在學術上最顯著的成就來自於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論貢獻。.

新!!: 亚瑟·爱丁顿和赫爾曼·邦迪 · 查看更多 »

肯德爾

肯德爾 ()是位於英國英格蘭坎布里亞郡湖區南部的一座城市,在歷史上屬於威斯特摩蘭。肯德爾現在有人口28,586人,是坎布里亞郡內僅次於卡萊爾和巴羅因弗內斯的第三大都市。.

新!!: 亚瑟·爱丁顿和肯德爾 · 查看更多 »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物理學的分支,主要描写微观的事物,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學科,都是以其为基础。 19世紀末,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观系统,於是經由物理學家的努力,在20世紀初創立量子力学,解釋了這些現象。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透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述(量子场论)。 愛因斯坦可能是在科學文獻中最先給出術語「量子力學」的物理學者。.

新!!: 亚瑟·爱丁顿和量子力学 · 查看更多 »

自然

自然(英文:Nature),是指不断运行演化的宇宙萬物,包括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 人类所能理解地自然现象有:生物界的基因模因、共识主动、意识行为、社会活动和生态系统等;宇宙间的天使粒子、次原子粒子、星系星云和黑洞白洞等。 人类不能理解地宗教信仰、灵魂观念和神明信念等现象,被称为超自然现象。 从对超自然现象的探索,到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是人类逐渐理解自己、适应生存环境和丰富社会活动的过程。例如,古时,火是神明,日月星辰是超自然现象;如今,卫星、电视、电脑和手机成为了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区块链成了全球共识共享的无字天书。.

新!!: 亚瑟·爱丁顿和自然 · 查看更多 »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蘇布拉馬尼安·錢德拉塞卡,FRS(சுப்பிரமணியன் சந்திரசேகர்,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印度裔美國籍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在1983年因在星體結構和進化的研究而與另一位美國體物理學家威廉·福勒共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是另一個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拉·拉曼的親戚。錢德拉塞卡從1937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職,直到1995年去世為止。他在1953年成為美國的公民。錢德拉塞卡興趣廣泛,年輕時曾學習過德語,並讀遍自莎士比亞到托馬斯·哈代時代的各種文學作品。.

新!!: 亚瑟·爱丁顿和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Gold Med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最高獎項,于1824年首次頒發。.

新!!: 亚瑟·爱丁顿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亚瑟·爱丁顿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亚瑟·爱丁顿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亚瑟·爱丁顿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英镑

英镑(記號:£)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蘭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 British Pound)。 除了英國,今日海外領地的貨幣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匯率固定為1:1。.

新!!: 亚瑟·爱丁顿和英镑 · 查看更多 »

造父变星

造父變星(Cepheid,或)的成員是一種非常明亮的變星,其變光的光度和脈動週期有著非常強的直接關聯性。造父變星是建立銀河和河外星系距離標尺的可靠且重要的標準燭光。 造父變星分成幾個子類,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質量、年齡、和演化歷史:經典造父變星、第二型造父變星、異常造父變星、和矮造父變星。 造父變星的名稱源自在仙王座的仙王座δ星,在1784年被约翰·古德利克發現是一顆變星。由於是這種類型變星中被確認的第一顆,而它的中文名稱是造父一,因此得名。造父一也是驗證周光關係時特別重要的一顆造父變星,因為他的距離是造父變星中最精確的,這要歸功於它的成員都在星團之中de Zeeuw, P. T.; Hoogerwerf, R.; de Bruijne, J. H. J.; Brown, A. G. A.; Blaauw, A.(1999).

新!!: 亚瑟·爱丁顿和造父变星 · 查看更多 »

院士

院士,在汉语中通常指代表一个国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的科技顶尖人物、最高学术权威。院士多為具有崇高學術機構透過內部評選而出任的榮譽終身職務。.

新!!: 亚瑟·爱丁顿和院士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亚瑟·爱丁顿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舊稱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簡稱RGO),是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於1675年在倫敦格林威治建造的一個综合性天文台,在8月10日安放了奠基石,同時國王也創建了皇家天文學家的職位(第一位擔任此職的是約翰·弗蘭斯蒂德),以擔任天文台的台長和"致力於以最忱治的關心和努力校正天體運動的星表,和恆星的位置,以便能正確的定出經度,使導航成為完美的藝術"。天文台座落於格林威治公園俯瞰著倫敦泰晤士河的一座小山上。.

新!!: 亚瑟·爱丁顿和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氫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為H,原子序為1。氫的原子量為,是元素週期表中最輕的元素。單原子氫(H)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化學物質,佔重子總質量的75%。等離子態的氫是主序星的主要成份。氫的最常見同位素是「氕」(此名稱甚少使用,符號為1H),含1個質子,不含中子;天然氫還含極少量的同位素「氘」(2H),含1個質子和1個中子。 氫原子最早在宇宙復合階段出現並遍佈全宇宙。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之下,氫形成雙原子分子(分子式為H2),呈無色、無臭、無味非金屬氣體,不具毒性,高度易燃。氫很容易和大部份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所以地球上大部份的氫都以分子的形態存在,比如水和有機化合物等。氫在酸鹼反應中尤其重要,因為在這類反應中各種分子須互相交換質子。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原子可以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氫陰離子(H−),或失去一個電子成為氫陽離子(H+)。雖然在一般寫法中,氫陽離子就是質子,但在實際化合物中,氫陽離子的實際結構是更為複雜的。氫原子是唯一一個有薛定諤方程式解析解的原子,所以對氫原子模型的研究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6世紀,人們通過混合金屬和強酸,首次製備出氫氣。1766至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第一次發現氫氣是一種獨立的物質,燃燒後會產生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根據這一性質,將其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编写《博物新编》(1855年)时,把元素名翻译为“轻气”,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氫氣的工業生產主要使用天然氣的蒸汽重整過程,或通過能源消耗更高的水電解反應。大部份的氫氣都在生產地點直接使用,主要應用包括化石燃料處理(如裂化反應)和氨生產(一般用於化肥工業)。在冶金學上,氫氣會對許多金屬造成氫脆現象,使運輸管和儲存罐的設計更加複雜。.

新!!: 亚瑟·爱丁顿和氢 · 查看更多 »

氦(Helium,舊譯作氜)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He,原子序数是2,是一种无色的惰性气体,放电时发橙红色的光。在常温下,氦是一种极轻的无色、无臭、无味的单原子气体。氦在空氣中含量較少,但在宇宙中是第二豐富的元素,在银河系佔24%。.

新!!: 亚瑟·爱丁顿和氦 · 查看更多 »

气体

气体是四种基本物质状态之一(其他三种分别为固体、液体、等离子体)。气体可以由单个原子(如稀有气体)、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分子(如氧气)、多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分子(如二氧化碳)等组成。气体混合物可以包括多种气体物质,比如空气。气体与液体和固体的显著区别就是气体粒子之间间隔很大。这种间隔使得人眼很难察觉到无色气体。气体与液体一样是流体:它可以流动,可变形。与液体不同的是气体可以被压缩。假如没有限制(容器或力场)的话,气体可以扩散,其体积不受限制,沒有固定。气态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之间可以自由运动。 氣體的特性介於液體和等离子体之間,氣體的溫度不會超過等离子体,氣體的溫度下限為簡併態夸克氣體,現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高密度的原子氣體冷卻到非常低的低溫,可以依其統計特性分為玻色氣體和費米氣體,其他相態可以參照相態列表。.

新!!: 亚瑟·爱丁顿和气体 · 查看更多 »

汉斯·贝特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Hans Albrecht Bethe,),德国和美国犹太裔核物理学家,对于天体物理学,量子电动力学和固体物理学有很重要的贡献。由于恆星核合成理论研究成果,他荣获了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亚瑟·爱丁顿和汉斯·贝特 · 查看更多 »

演講

演講,又名演說,是指对公眾发表的說話。 根據個人風格,不少講者喜歡原稿照讀(manuscript speech);另外有些喜歡即興發揮 (粵語俗稱「爆肚」,impromptu speech);甚至有些不依講稿演講,與現場觀眾雙向溝通,互相回應,打成一片,例如比尔·克林顿、巴拉克·奧巴馬等。 全世界各国不少政治家演講有時會有智囊團寫手安排講稿,政治圈常見,此舉是為了避免不擅辭令的講者於演講期間出錯造成誤會甚至政治風波,但可能使演说生硬,或一旦演讲稿內容出问题,会使演讲者十分尷尬。 Category:人際溝通 *.

新!!: 亚瑟·爱丁顿和演講 · 查看更多 »

文學

文學(literature),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新!!: 亚瑟·爱丁顿和文學 · 查看更多 »

日全食

日全食是四種日食中的其中一種,當太阳光球完全被月亮遮住,原本明亮的太陽圓盤被黑色的月球陰影遮蓋。然而,也只有在日全食發生時才可能用肉眼觀測到模糊的日冕。日全食只在月球位於近地點時發生,此時月球的本影錐長度較月地之間距離長,本影錐才能掃到地球表面。由於太陽的實際體積比月球大很多,所以日全食通常只能在地球上一塊非常小的區域見到,因為月亮的本影對太陽來說只是一個小點(在全食區之外,所見的食相是偏食)。最近一次日全食發生於2016年3月9日,下一次的日全食將發生於2017年8月21日。日全食的特別之處,就是會出現鑽石環以及倍里珠。 有時日全食會和日環食一同發生,這情況名為全環食。 根據天文學家的分析,一個地區要看一次日全食平均相隔約400年,另於1900年至2100年全球將會出現共139次的日全食。.

新!!: 亚瑟·爱丁顿和日全食 · 查看更多 »

数学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數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一門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而產生。數學家們拓展這些概念,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從選定的公理及定義中建立起嚴謹推導出的定理。 基礎數學的知識與運用總是個人與團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數學基本概念的完善,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內的古代數學文本便可觀見,而在古希臘那裡有更為嚴謹的處理。從那時開始,數學的發展便持續不斷地小幅進展,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因为新的科學發現和數學革新兩者的交互,致使數學的加速发展,直至今日。数学并成为許多國家及地區的教育範疇中的一部分。 今日,數學使用在不同的領域中,包括科學、工程、醫學和經濟學等。數學對這些領域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例如物理学的实质性发展中建立的某些理论激发数学家对于某些问题的不同角度的思考。數學家也研究純數學,就是數學本身的实质性內容,而不以任何實際應用為目標。雖然許多研究以純數學開始,但其过程中也發現許多應用之处。.

新!!: 亚瑟·爱丁顿和数学 · 查看更多 »

教授

教授,是一種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職稱。在中國漢、唐的大學中即設有此官職;在現代漢語、日語、及韓語的語境中,多作為英語「Professor」一詞的同義語使用,指在現代高等教育機構(例如大學或社區學院)中執教的教師。.

新!!: 亚瑟·爱丁顿和教授 · 查看更多 »

曼徹斯特大學

#重定向 曼彻斯特大学.

新!!: 亚瑟·爱丁顿和曼徹斯特大學 · 查看更多 »

普林西比岛

普林西比岛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两个主要岛屿之一。总面积136 km²,人口约5,000,人口密度约36人/km²。岛上设普林西比省,辖一个县,即帕盖县。主要城镇为圣安东尼奥,省政府和县政府都位于此。岛上有一个机场,即普林西比机场。该岛为火山岛。 Category:圣多美普林西比.

新!!: 亚瑟·爱丁顿和普林西比岛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亚瑟·埃丁顿亚瑟·斯坦利·爱丁顿亞瑟·史坦利·愛丁頓爱丁顿爱丁顿,A.S.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