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五方上帝和周朝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五方上帝和周朝之间的区别

五方上帝 vs. 周朝

五方上帝,即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又稱為五帝、五方帝、五天帝、五方天帝、五方天神等。依據《周禮》與各種讖緯,早在周朝時,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玄穹上帝(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六輅祭祀: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其中,昊天上帝為自然上帝,即蒼天;五方上帝,即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五帝有先天五帝和後天五帝之分。先天五帝為統治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之天神、天上之帝,即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中央黃帝軒轅。後天五帝即天下之帝,為華夏上古五位聖王賢君,即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人們相信其死後亦成為神,輔佐昊天上帝和先天五帝統治五方。先天五帝在儒教和道教信仰中有不同的稱呼。 依中華傳統,祭祀五方上帝是極為重要的宗教祭祀。如隋朝分三種規則等級的祭祀,《隋書·禮儀》载:「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五方上帝緊隨昊天上帝並列為大祀。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六上帝中,自然帝昊天上帝可稱天,人帝即五行上帝不可稱天。《隋書‧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五經通義》:「天皇大帝亦曰太一。」鄭玄:「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即五方上帝為昊天上帝佐。 五方上帝分別配五行五色,金木水火土、白青玄赤黃,白帝少昊金德、青帝太昊木德、玄帝顓頊水德、赤帝火德、黃帝土德。五方帝又稱五行帝,又皆為人帝,故又稱五行人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之间五方上帝和周朝相似

五方上帝和周朝有(在联盟百科)4共同点: 少昊周朝神农黄帝

少昊

少昊,昊又作皞、皓、顥,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稱朱宣。姓己,名摰(亦作質、鸷)為黃帝之子,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建都于曲阜。傳說他能繼承太昊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又“鸷”,乃手执鹰隼之意,故少昊名“鸷”(传说少昊养有猛禽鹰隼作为宠物,故名“鸷”) 亦有另一傳說四凶之一窮奇為少昊之子,少昊还是殷商始祖帝喾(玄鸟氏)的祖父(另一说帝喾祖父为玄嚣。)。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活動於山東西南部一帶,擅於治水與農耕。 顾颉刚认为的少昊氏加入古史系统自刘歆始。今有少昊陵,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城东旧县村。 據舊史少昊、青陽、玄嚣是否同一人並無公論。 少昊金天氏,西方之神,金星的化身。在《山海经》中,蓐收是他的助手,少昊表示秋天收割之金神。少昊死后,成为白帝。 《三国史记》説金庾信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後裔『三國史記』列傳 第一:金庾信 上.

五方上帝和少昊 · 周朝和少昊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五方上帝和周朝 · 周朝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神农

农氏,又称烈山氏,或稱连山氏,相傳生存年代在夏朝以前,現存文字记载多出現在在戰國以後。相傳“神农尝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中國人视之為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守护神,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五方上帝和神农 · 周朝和神农 · 查看更多 »

黄帝

帝,遠古時期中国神話人物,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神话传說其父亲少典为有熊国君,黄帝本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长居姬水,后改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黄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華民族的祖先。根據山海经大荒西經記載,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始均傳說為拓跋鮮卑的早期首領,在魏书中有明確記載。另外根據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因此北狄和犬戎皆為黃帝之後。 黄帝和炎帝並列的說法例如炎黃後裔、炎黄子孙也成為了漢人以至清朝以后全體中國人自称的說法之一。神話中的炎帝及黃帝可能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战敗給黃帝而後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於涿鹿之戰敗給黃帝。.

五方上帝和黄帝 · 周朝和黄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五方上帝和周朝之间的比较

五方上帝有44个关系,而周朝有42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4,杰卡德指数为0.86% = 4 / (44 + 423)。

参考

本文介绍五方上帝和周朝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