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五代十国和十二使君時期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五代十国和十二使君時期之间的区别

五代十国 vs. 十二使君時期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十二使君時期,又稱十二使君之亂(),為越南歷史中的一段時期。在吳朝開國者吳權去世後,大臣楊三哥篡奪吳朝繼承者吳昌岌的王位,爆發十二使君之亂,越南歷史進入十二使君時期。地方豪強紛紛割據,自稱使君。雖然吴权的次子吴昌文擊敗楊三哥,重建吳朝。但由於未能平定諸使君,所以在十二使君之亂後已非吳朝時期。越南北部直到丁部領崛起後方統一,並建立丁朝。.

之间五代十国和十二使君時期相似

五代十国和十二使君時期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占城吳權吳朝大寶 (南漢)丁部領丁朝北京市越南欧阳修河內市新五代史

占城

占城(Chiêm Thành),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占城是占婆第六王朝到第十五王朝的国号,之前的国号是林邑、环王。.

五代十国和占城 · 十二使君時期和占城 · 查看更多 »

吳權

吳權(,),越南吳朝的開創者,被稱為前吳王(),亦被稱為吳先主,出身於唐末五代時期交趾地方豪族世家,原為該地自主政權統治者楊廷藝牙將。大有十年(937年),南漢的交州發生兵變,屬將矯公羨殺死了主管官員,交趾統治者楊廷藝,割據一方,另一屬將吳權領兵攻打矯公羨,矯公羨便求救於劉龑,劉龑封兒子劉洪操為交王,然後領兵進攻吳權,結果被吳權打敗,劉洪操陣亡。吳權從此佔有了交州,吳權建立的王朝即越南吳朝。造就越南脫離中國統治,被後世視為古代越南獨立建國的重要人物。.

五代十国和吳權 · 十二使君時期和吳權 · 查看更多 »

吳朝

吳朝(Nhà Ngô,939─965年陳重金(即陳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務印書館,57頁;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664頁;《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509頁。),亦有稱作「吳氏自主政權」,越南歷史時期之一。在10世紀以前,越南北部(古稱交州)長期受中國統治。938年,越南北部(古稱交州)豪族吳權擊敗中國南漢軍隊,並於隔(939)年稱王建政,建立自主政權,是為吳朝。吳朝歷經吳權、楊三哥、吳昌岌、吳昌文等君主,其間出現內部權力鬥爭及各地豪強割據等問題,後更演成「十二使君」之局,吳朝衰亡。後世肯定吳朝在越南爭取自主的重要性,但對於它是否可稱為越南獨立之始則出現爭議。.

五代十国和吳朝 · 十二使君時期和吳朝 · 查看更多 »

大寶 (南漢)

大寶(958年八月-971年二月)是南汉後主劉鋹的年号,共计14年。.

五代十国和大寶 (南漢) · 十二使君時期和大寶 (南漢) · 查看更多 »

丁部領

丁先皇(;)是越南朝代丁朝的締造者,968年至979年在位。諱丁部領(),一說名為丁桓(),部領二字本為其官爵。《越南史略》中譯本,59頁,參見原文腳註。他平定了十二使君之亂,建立了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丁朝,並確定國號大瞿越,年號太平。但在979年的一次宮廷政變中被宦官杜釋所殺,丁朝隨即被前黎朝取代。.

丁部領和五代十国 · 丁部領和十二使君時期 · 查看更多 »

丁朝

丁朝()是越南歷史的朝代之一,其立國期間為968年─980年。其建立者丁部領先後擊敗了割據越南北部的十二使君勢力,於968年統一全國並稱帝,建國號大瞿越。越南於10世紀以前,長期受北方鄰國中國統治。丁朝開國之後訂立制度,逐漸具有國家規模。外交上,丁朝向中國的宋朝通好,遣使朝貢,並首次被中國承認為藩屬而不是領土。 丁朝歷丁先皇(丁部領)、丁廢帝(丁璿)兩位君主。979年丁部領政變遇害後,繼任的皇帝丁璿年幼,由十道將軍黎桓獨掌朝政。宋太宗得知後,欲趁亂南下攻滅交趾。此事傳至交趾,黎桓被軍隊推戴為帝,丁朝遂被前黎朝取代。此後,黎桓率軍在白藤江之戰中擊退了宋朝的進犯。 後世歷史學者,視丁朝為越南建國的創始階段,史家黎嵩稱「我越正統之君,實自此始」《大越史記全書》卷首(黎嵩《越鑑通考總論》),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87頁。,可見它在歷史發展裡的重要地位。.

丁朝和五代十国 · 丁朝和十二使君時期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五代十国和北京市 · 北京市和十二使君時期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五代十国和越南 · 十二使君時期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五代十国和欧阳修 · 十二使君時期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河內市

河內市(,)是越南的首都,古稱「大羅」、「古螺」、「龍編」、「昇龍」、「昇隆」、「東京」等,位於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西北部,红河右岸和红河与天德江的汇流处,因處红河與蘇瀝江()之間而得名“河內”。四周分別與北江省、北寧省、兴安省、河南省、和平省、富寿省、永福省和太原省接壤。 河內是越南的工業、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越南歷史上的古都,其擁有1000多年歷史,從西元11世紀起就是越南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市區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跡遍佈。人口約為620萬,多為越族。.

五代十国和河內市 · 十二使君時期和河內市 · 查看更多 »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五代十国和新五代史 · 十二使君時期和新五代史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五代十国和十二使君時期之间的比较

五代十国有535个关系,而十二使君時期有9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1.76% = 11 / (535 + 90)。

参考

本文介绍五代十国和十二使君時期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