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二氯苯氧氯酚和沙門氏菌屬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二氯苯氧氯酚和沙門氏菌屬之间的区别

二氯苯氧氯酚 vs. 沙門氏菌屬

二氯苯氧氯酚,俗名“三氯生”,又名“三氯新”、“三氯沙”等,化学名为“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英文名為 Triclosan 、 Aquasept、 Gamophen、 Irgasan、 Sapoderm 、 Ster_Zac。 二氯苯氧氯酚常态为白色或灰白色晶状粉末,稍有酚臭味。不溶於水,易溶於碱液和有机溶剂。二氯苯氧氯酚是一种广谱抗菌剂,特別針對葡萄球菌属鏈球菌與革蘭氏染色菌有較強的殺菌力,但對於真菌類相對較弱,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肥皂、牙膏等日用化学品之中。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加拿大政府分别于2010年4月和2011年10月起加緊对二氯苯氧氯酚的毒性研究,期望進一步瞭解其對人體与环境的影響。2016年9月,FDA宣布,近三年的研究表明添加了二氯苯氧氯酚的肥皂、洗手液及沐浴露缺乏足够的有效抗菌证据,自2017年9月起,FDA禁止在美国销售含有二氯苯氧氯酚等18种成分并宣传其为有效抗菌成分的非医用肥皂、洗手液及沐浴露。. 沙门氏菌(学名:Salmonella)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属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为美国病理学家沙门(Daniel Elmer Salmon)最早发现。 沙门氏菌目前已经发现1800种以上,按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型。其中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和肠炎杆菌。 大多数能引起家畜、鼠类和禽类等动物的疾病,少数种能引起人类的疾病,但有时人吃了含菌食物也引起食物中毒。.

之间二氯苯氧氯酚和沙門氏菌屬相似

二氯苯氧氯酚和沙門氏菌屬有1共同点(的联盟百科): 细菌

细菌

細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有0.2-0.6毫米大,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為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細菌廣泛分佈於土壤和水中,或著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布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為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科學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甚至在太空梭上也能生長。然而,細菌種類是如此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佔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細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總的來說,這世界上約有5×1030 隻細菌。其生物量遠大於世界上所有動植物體內細胞數量的總和。細菌還在營養素循環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像是微生物造成的腐敗作用,就與氮循環相關。而在海底火山和在冷泉中,細菌則是靠硫化氫和甲烷來產生能量。2013年3月17日,研究者在深約11公里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細菌。其他研究則指出,在美國西北邊離岸2600米的海床下580米深處,仍有許多的微生物根據這些研究人員的說法:「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們,他們的適應力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可以在任何地方存活。.

二氯苯氧氯酚和细菌 · 沙門氏菌屬和细菌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二氯苯氧氯酚和沙門氏菌屬之间的比较

二氯苯氧氯酚有58个关系,而沙門氏菌屬有1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杰卡德指数为1.47% = 1 / (58 + 10)。

参考

本文介绍二氯苯氧氯酚和沙門氏菌屬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