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珍珠港事件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珍珠港事件之间的区别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 vs. 珍珠港事件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略称为九七舰攻,是日本帝國海軍於1930年代後期開發的艦上攻擊機,由於日本海軍在開發中讓中島航空機以及三菱航空機兩家公司競標此機合約並且最後同時採用,因此此型飛機有兩種不同的規格存在,中島製編號B5N,三菱製編號B5M,但是一般提到此型機種大多是指產量比較大的中島製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中島生產機型盟軍暱稱Kate,三菱生產機種暱稱Mabel。. 珍珠港事件,又名突襲珍珠港,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 攻擊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之间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珍珠港事件相似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珍珠港事件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九一式魚雷,瑞鶴號航空母艦,馬來亞戰役。
九一式魚雷為日本帝國海軍使用的空射魚雷,戰後中華民國海軍曾委託日本改裝少量的九一式魚雷於復仇級魚雷快艇上操作。 有別於日本海軍於船艦上使用的魚雷有多種款式,九一式魚雷為日本帝國海軍唯一服役的空射魚雷,在日軍文書上所論及的航空魚雷皆為此款魚雷之家族。.
九一式魚雷和九七式艦上攻擊機 · 九一式魚雷和珍珠港事件 · 查看更多 »
(瑞鶴,平假名:ずいかく,羅馬字:Zuikaku)号航空母舰是日本海軍的大型航空母艦。翔鹤级航空母舰的二號艦。 www.history.navy.mil.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瑞鶴號航空母艦 · 珍珠港事件和瑞鶴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來亞戰役是於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1月31日期間,同盟國與大日本帝國在英屬馬來亞上的戰事。在這場戰役因為日本的士兵擁有曾在中國作戰的豐富戰鬥經驗、加上對叢林戰有相當完善的準備以及機動作戰,比較起來英聯邦軍隊的士兵訓練不足,飞机和坦克数量上处于劣势且指揮官指揮不力。但是双方裝備並沒有明顯差異,且英軍兵力遠大於日軍。戰役中山下奉文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攻破英軍防線,使得英軍只能一退再退最終撤退到新加坡,戰役最後以日軍的勝利告終,以少許代價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以及新加坡,遠比大本營預計佔領時間還要短上許多,而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則稱新加坡的陷落為「英國史上最大的災難」,而日本也稱此次戰役為日本版的閃擊戰。.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馬來亞戰役 · 珍珠港事件和馬來亞戰役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珍珠港事件的共同点。
- 什么是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珍珠港事件之间的相似性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珍珠港事件之间的比较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有17个关系,而珍珠港事件有163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1.67% = 3 / (17 + 163)。
参考
本文介绍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和珍珠港事件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