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乌克兰-欧盟关系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乌克兰-欧盟关系之间的区别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 vs. 乌克兰-欧盟关系

烏克蘭親歐盟示威(Євромайдан,Евромайдан)是烏克蘭親歐洲派在基輔展開的反政府示威,2013年11月21日開始,至2014年2月國會投票通過解除總統亞努科維奇職務後結束。主要起因是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而強化和俄羅斯的關係。另外,總統亞努科維奇2014年1月17日簽署新法,禁止幾乎所有形式的抗議活動,而再度引發民怨。因此,抗議群眾要求政府和歐盟簽署協議、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選舉。紀錄片《凛冬烈火:乌克兰为自由而战》詳細記錄此次示威活動,人權組織宣布在佔領為期93天中,示威鎮暴已造成至少125人死亡,1890多人受傷,還有65人失蹤。. 前,乌克兰和欧洲联盟的关系之法律框架為《烏克蘭-歐盟聯合協議》,乌克兰还是欧盟欧洲睦邻政策和东部伙伴关系的重要伙伴国。其中,欧洲睦邻政策自2004年开始实行,由欧盟与非入盟候选国的邻国签署,欧盟会与加入这一政策框架的国家建立更密切的经济联系,向其提供援助,并与之进行政治对话。乌克兰和欧盟关于(Association Agreement)的谈判自2008年开始,双方分別在2014年3月和6月簽署了这一协定的政治部份和經濟部份,同年9月歐洲議會與烏克蘭國會批淮通過,2017年9月1日起生效。其中的烏克蘭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區協定(Deep and Comprehensive Free Trade Area, DCFTA)於2016年1月1日起生效,此协定是乌克兰加入欧盟的第一步。自1997年起,乌克兰和欧盟几乎每年都举办一届峰会,最近的一屆是在2017年9月13日在基輔舉辦。.

之间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乌克兰-欧盟关系相似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乌克兰-欧盟关系有(在联盟百科)24共同点: 基輔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东部伙伴关系布鲁塞尔乌克兰乌克兰最高拉达德国俄罗斯地区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冷战獨立國家聯合體立陶宛维尔纽斯關稅同盟自由贸易区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雅尔塔格鲁吉亚橙色革命欧洲联盟波兰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基輔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基輔 · 查看更多 »

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

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Юлія Володимирівна Тимошенко,英語:Yulia Volodymyrivna Tymoshenko;),曾任烏克蘭總理。以美艷外表和政治鐵腕著稱,譽為烏克蘭的「美女總理」,為一天然氣寡頭。 季莫申科在參與政治之前是位成功但極受爭議的女企業家,並被認為是全國最富裕的人士之一。在成為烏克蘭第一位女總理前,是橙色革命的領袖之一。季莫申科是2010年烏克蘭總統大選參選人之一。 在第一輪投票中,她獲得25%的支持率,僅次於維克托·亞努科維奇。第二輪投票中,她獲得45.47%的選票,對比於48.95%的亞努科維奇,她其後拒絕承認結果。 2011年10月11日,尤莉婭·季莫申科被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家法院以在2009年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中滥用职权的罪名判决7年监禁。2014年2月22日,季莫申科獲釋。.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 · 查看更多 »

东部伙伴关系

东部伙伴关系是一项由欧盟发起的处理欧盟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即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克兰、摩尔多瓦和白俄罗斯之间关系的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为欧盟国家和前苏联国家间建立谈判贸易、经济战略、旅行协议和其他话题的场所。.

东部伙伴关系和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 · 东部伙伴关系和乌克兰-欧盟关系 · 查看更多 »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Bruxelles;Brussel)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联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布鲁塞尔市位于布鲁塞尔-首都大区。 在不同的语境中,布鲁塞尔有着不同的外延。她可能代表布鲁塞尔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首都大区中最大的地方自治体及首府,常住人口140,000),也可能代表布鲁塞尔-首都大区(据2008年2月1日统计,常住人口为1,067,162),或者也可能用于表示布鲁塞尔城市圈(常住人口1,350,000)。 在歐洲聯盟的四个主要机构中,欧洲理事会、歐盟委員會和歐盟理事會位於布魯塞爾,另一個機構歐洲議會在布魯塞爾也有分處(全體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所以它有「歐洲首都」的美誉。另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也設在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是一個雙語城市,通用法語和荷蘭語,法語的使用者佔較多數。另外,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语言被布鲁塞尔的穆斯林广泛使用。.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布鲁塞尔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布鲁塞尔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乌克兰和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 · 乌克兰和乌克兰-欧盟关系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最高拉达

乌克兰最高拉达(Верховна Рада України),也可按照苏联旧称译为乌克兰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Украины),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38-1991)和独立后的乌克兰(1991年-)的议会,实行一院制,目前的主席为。.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乌克兰最高拉达 · 乌克兰最高拉达和乌克兰-欧盟关系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德国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俄罗斯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地区党

地区党(Партія регіонів;Партия регионов),乌克兰政党,成立于1997年10月。其支持者多位于乌克兰俄语州。该党立场亲俄,反对北约东扩。.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地区党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地区党 · 查看更多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Fonds Monétaire International,缩写:FMI;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缩写:IMF)於1945年12月27日成立,与世界银行同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国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置於美国华盛顿特区。.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

列昂尼德·马卡罗维奇·克拉夫丘克(Леонід Макарович Кравчук,),乌克兰第一任总统,任期为1991年12月5日至1994年7月19日。.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冷战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獨立國家聯合體

立國家聯合體(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简称--(СНГ),苏联解体后由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协调成立的一个国家联盟,属区域性政治组织,總部设在白羅斯首都明斯克,工作语言为俄语。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构,通常每年召开两次会议。 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舉行的奥运会,独联体11个创始国联合组队首次以独联体名义参加;当年独联体各国参加的其他国际体育赛事,也是联合组队以独联体名义的形式参加的。但此后的国际体育赛事各成员国皆为各自参加。 2011年独联体的成員在聖彼得堡簽署協議,成立自由貿易區。.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獨立國家聯合體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獨立國家聯合體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Lietuvos Respublika),簡稱為立陶宛(; Lietuva; ),位于欧洲东北部,是北欧和波罗的海三國之一,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的-zh-hans:加里宁格勒; zh-hant: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立陶宛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约,欧元区等國際机构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經濟体并是较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立陶宛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立陶宛 · 查看更多 »

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Vilnius),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北緯54度41分、東經25度17分。2013年1月,该市人口为537,152人(整个维尔纽斯县的人口为806,308人)。其舊城在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維爾紐斯也是2009年的歐洲文化首都。.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维尔纽斯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维尔纽斯 · 查看更多 »

關稅同盟

稅同盟指是擁有共同對外關稅的自由貿易區。參與國共同設定對外貿易政策,但各國有時仍會各自--制定貿易配額。共同的《反托拉斯法》有助避免缺乏竞爭。.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關稅同盟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關稅同盟 · 查看更多 »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域协定(Free Trade Area),通常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同意消除关税、贸易配额和优先级别的一些国家的组合。 有时「自由贸易区」一詞也用来形容一国国内,指一个或多个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詳見「自由經濟區」。.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自由贸易区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自由贸易区 · 查看更多 »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

若澤·曼努埃爾·杜朗·巴羅佐(José Manuel Durão Barroso,發音:ʒuˈzɛ mɐnuˈɛɫ duˈɾɐ̃ũ bɐˈʁozu,),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是一位歐洲政治家。先後擔任過葡萄牙总理和欧盟委員會主席。.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 · 查看更多 »

雅尔塔

雅尔塔(Ялта,Ялта,Yalta)是位于克里米亞半岛南岸的一个城市,为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建于12世纪。人口約有141,781人,面积283km²。也是黑海沿岸知名的療養區。雅爾塔從19世紀開始發展旅遊業。在20世紀,雅爾塔是蘇聯最重要的療養區。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就是在這裡舉行。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均主张为自己领土。.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雅尔塔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雅尔塔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格鲁吉亚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格鲁吉亚 · 查看更多 »

橙色革命

橙色革命(Помаранчева революція,又译栗子花革命)是指2004年至2005年围绕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过程中由于严重贪污、影响选民和直接进行选举舞弊所导致的在乌克兰全国所发生的一系列抗议和政治事件。 在2004年10月31日的乌克兰总统大选中由于没有任何候選人达到法律规定的50%的多数,因此在同年11月21日在得票最多的两名候選人維克托·尤先科和維克托·亞努科維奇之间举行重选。但是众多乌克兰国内外观察员报道说官方宣布的亞努科維奇获胜的结果是舞弊导致的,同时这也是公众普遍感觉到的。这个选举舞弊导致了这场抗议。 尤先科的选举活动中使用橙色作为其代表色,因此这场运动使用橙色作为抗议的颜色。这个运动的标志是橙丝带和一面书有Так! Ющенко!(“对!尤先科!”)的旗。选举结果被公布后上百万抗议者聚集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市中心獨立廣場及河臘沙機大街,尤先科的支持者建立了一个24小时不断被占据的帐篷城,同时在乌克兰全国爆发了一系列由反对派组织的抗议、静坐、大罢工等事件。 迫于这些抗议运动乌克兰最高法院宣布这次重选的结果无效,并规定在同年12月26日重复重选。这次第二次重选受到严厉的观察。乌克兰国内和国际的观察员均确认这次第二次重选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尤先科在这次重选中明显以52%的结果获胜。亞努科維奇获44%。2005年1月23日尤先科入职,标志着橙色革命的最终胜利。.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橙色革命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橙色革命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欧洲联盟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欧洲联盟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波兰 · 乌克兰-欧盟关系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

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指的是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Євромайдан)期间,2013年11月30日起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发生的警民冲突。当天凌晨,别尔库特部队试图驱逐正在基辅独立广场集会的抗议者,被广泛报道滥用暴力、殴打示威者甚至其余民众,造成79人受伤,随后独立广场被清空。第二天(12月1日)基辅市内的亲欧盟示威者无视法院禁令,重新占领独立广场和基辅市中心区的多个要道,并于下午开始冲击多处国家机关,再与警方发生冲突,使100名警员受伤。冲突后,基辅市警察局长瓦列里·科里亚克宣布负责并请辞,但乌克兰反对派认为是时任乌克兰总统维克多·亚努科维奇下令清场。冲突为亚努科维奇总统等多国政治人物所谴责,使11月21日开始的示威活动愈发激烈,并成为之后的许多人加入持续数月的示威活动的主要理由。.

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和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 · 2013年基辅警民冲突和乌克兰-欧盟关系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乌克兰-欧盟关系之间的比较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有168个关系,而乌克兰-欧盟关系有6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4,杰卡德指数为10.13% = 24 / (168 + 69)。

参考

本文介绍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和乌克兰-欧盟关系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