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久洛·安德拉什和聖斯特凡諾條約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久洛·安德拉什和聖斯特凡諾條約之间的区别

久洛·安德拉什 vs. 聖斯特凡諾條約

久洛·安德拉什,Csíkszentkirály及Krasznahorka伯爵(1823年3月8日–1890年2月18日)是匈牙利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匈牙利王国总理 (1867-1871)和奥匈帝国外交部长(1871-1879)。安德拉什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所推行的外交政策是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疆域扩展蹈东南欧,并最好得到与英国和德国的支持,同时不疏远土耳其。他认为俄罗斯是帝国的主要敌人,因为他自己的扩张主义针对斯拉夫文化和东正教的主流领域。他反对斯拉夫民族主义运动,因为这一运动威胁到哈布斯堡多民族的帝国。 久洛·安德拉什是卡洛伊·安德拉什伯爵和Etelka Szapáry的儿子,他出生在当时属于匈牙利王国的Oláhpatak(现在斯洛伐克的Rožňava)。不同于信奉自由主义的父亲,久洛是保守主义的支持者。久洛·安德拉什成长的年代,反对政府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举措,但安德拉什在很早的时候就决定投身政治斗争。 伊斯特凡·塞切尼伯爵首先发现安德拉什的能力,并对此大加赞赏。1845年,安德拉什被任命为上蒂萨河水文规章管理社团的主席。 自1846年,通过在拉约什·科苏特创办的Pesti Hírlap中发表文章尖锐地批评政府,安德拉什开始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他在1848年当选为匈牙利议会议员。 当约瑟夫·耶拉西奇领导下的克罗地亚人试图重占彼时属于匈牙利人的梅丁穆尔涅时,安德拉什投身于军队。他是同郡绅士中的领导者,也是阿瑟·格尔戈利将军的副官。安德拉什在Pákozd和施韦夏特战役中表现出色。 随着战争的结束,安德拉什被1848革命政府派遣到君士坦丁堡。他于此寻求奥斯曼帝国对克罗地亚问题上的支持或中立。 但Világos一役匈牙利人的惨败迫使安德拉什逃亡到伦敦,然后到巴黎。1851年9月21日,他的塑像被奥地利帝国政府执行绞刑,原因是他参与了匈牙利的起义。 在流亡的十年中,他在欧洲外交的的中心研究学习了政治。他认识到来自外部的压力将最终毁灭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8年,安德拉什返回匈牙利。但他的状况依旧困难。他从来没有请求奥地利政府给予他大赦,并坚定地拒绝了所有的建议,不论来自奥地利政府,还是匈牙利保守派人士。他热情地支持戴艾克领导的党派。 1865年12月21日,他被选为匈牙利王国议会副议长。1866年3月,他被议会任命为制定1867奥匈折衷方案委员会的主席。他提出了权力“代表”的想法。据说当时,他是委员会中唯一能说服匈牙利司法法院的委员。 克尼格雷茨战役后,他首次受到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正式接见。他建议重新编纂匈牙利宪法,以及任命专门负责外交和国防的大臣。 1867年2月17日,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正式任命他为新形成二元君主制奥匈帝国下匈牙利王国第一任首相。依照当时的形势,“折衷方案的设计师”戴艾克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选择,但他拒绝了这一任命,并将首相的宝座让与安德拉什。戴艾克称,安德拉什是“上帝赐予匈牙利最适合的政治家”。 作为首相,安德拉什展现出他坚定、和蔼和灵活的辩论技巧,很快就成为了议会中的主导人物。但是他面对的情势仍然困难,因为戴艾克巨大的威望使得所有其余政党的领导人都相形见绌。 安德拉什选择战争和外交事务部作为自己直属管理的部门。他重组了Honvéd(国家军队),并且他经常说管制军事边境地区是他处理过最困难的事情。 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安德拉什坚决捍卫奥匈帝国的中立,1870年7月28日发表演讲,强烈抗议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寻求恢复影响力的假设。1871年,博雅斯特伯爵下台后,安德拉什接替了他的职位。他的上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直到那时,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帝国从来没有能够脱离其与神圣罗马帝国传统的关系。但是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力损失殆尽,并由此而形成二元君主制奥匈帝国后,才彻底将外交的重心转移至其事实上唯一拥有影响力的近东地区。巴尔干各民族的独立进程仍然不完整和不明朗的。问题是,这些民族是独立成为民族国家,或是在奥斯曼苏丹、俄国沙皇或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暴政的统治下继续生存。 直到那时,奥地利发现自己既不能将俄罗斯赶出近东,也不能与其合作。奥地利在欧洲大陆已经丧失了其作为大国曾享有的影响力。 是安德拉什努力使奥匈帝国重新回到了她在欧洲外交中应有的地位。首先,他亲近德皇;然后通过在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威尼斯举办的会议,与意大利和俄罗斯的宫廷建立起更友好的关系。. 《圣斯特凡诺条约》是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结束后,于1878年3月3日在圣斯特凡诺 (1925年前的San Stefano,现在称为Yeşilköy,亦即今土耳其伊斯坦堡西部的签署的条约。俄方代表是伊格那提耶夫伯爵与亚历山大·涅利多夫,而土方的代表是外长 Safvet Pasha 与驻德国大使萨杜拉贝伊。 尽管从沙俄签署条约反映的官方想法来看,沙俄只想划出临时缓冲区来与列强达成最终解决方案,但这个条约却成为保加利亚外交政策的核心,并导致了灾难性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和其后更为严重的参加一战,直到1944年。 条约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对保加利亚近500年的统治,成立了保加利亚大公国,条约签署的日期成为保加利亚的国庆日。.

之间久洛·安德拉什和聖斯特凡諾條約相似

久洛·安德拉什和聖斯特凡諾條約有(在联盟百科)3共同点: 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久洛·安德拉什和奥匈帝国 · 奥匈帝国和聖斯特凡諾條約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久洛·安德拉什和奥斯曼帝国 · 奥斯曼帝国和聖斯特凡諾條約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久洛·安德拉什和俄罗斯 · 俄罗斯和聖斯特凡諾條約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久洛·安德拉什和聖斯特凡諾條約之间的比较

久洛·安德拉什有31个关系,而聖斯特凡諾條約有3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3,杰卡德指数为4.48% = 3 / (31 + 36)。

参考

本文介绍久洛·安德拉什和聖斯特凡諾條約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