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主小行星帶和柯克伍德空隙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主小行星帶和柯克伍德空隙之间的区别

主小行星帶 vs. 柯克伍德空隙

小行星帶是太陽系內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在已經被編號的120,437顆小行星中,有98.5%是在这里被發現的這個數值来自2006年2月8日的資料。小行星是由岩石或金屬組成,圍繞著太陽運動的小天體。因為在比較上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區域,估計為數多達50萬顆,所以這個區域被稱為主小行星帶,简称“主带”。 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木星巨大的引力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並造成許多星子相互間高能量的碰撞,造成許多殘骸和碎片。小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繼續受到木星的攝動,形成了與木星的軌道共振。在這些軌道距離(即柯克伍德空隙)上的小行星會被很快地掃进其它軌道。 主帶內最早发现的三顆小行星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而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则为智神星、健神星和灶神星,它们的平均直徑都超過400 公里;在主帶中只有一顆矮行星——穀神星,直徑大約950 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不大,有些甚至只有塵埃那样大。小行星帶的物質非常稀薄,已經有好幾艘太空船平安的通過而未曾發生意外。在主帶內的小行星依照它們的色彩和主要形式分成三類:碳質、矽酸鹽和金屬。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可能形成擁有相似軌道特徵和成色的小行星族,這些碰撞也是產生黃道光的塵土的主要來源。. 柯克伍德空隙(Kirkwood gap)是分布在小行星主帶之內的空隙,半長軸(或相當於軌道週期)如右圖所見,是位在與木星產生軌道共振的地點上。 舉例說,只有少數的小行星在軌道長半徑為2.5AU之處,相當於軌道週期3.95年,是木星軌道週期的三分之一(因此稱為1:3軌道共振)。其它軌道共振的位置都在週期與木星成簡單數值比的位置上,這些微弱的共振只會導致小行星的離散,直方圖中的突出通常都肇因於小行星家族的出現。 這些空隙是丹尼爾·柯克伍德在1857年首先注意到的,他也正確的解釋了空隙是來自於木星的軌道共振。 近年來,相對來說是少數的高離心率軌道小行星在這些空隙中被發現,例如艾琳達家族(Alinda family)和Griqua family。她們的軌道離心率在以千萬年為單位的時間基準內緩緩的增加,最後終將因為與大行星接近的遭遇而脫離共振的區域。 柯克伍德空隙出現在平均軌道半徑如下的區間:.

之间主小行星帶和柯克伍德空隙相似

主小行星帶和柯克伍德空隙有(在联盟百科)8共同点: 半長軸天文單位小行星小行星族丹尼爾·柯克伍德轨道共振離心率木星

半長軸

半長軸是幾何學中的名詞,用來描述橢圓和雙曲線的維度。与之对应的就是長軸,半長軸为長軸的一半,一般描述橢圓的最長的直徑。.

主小行星帶和半長軸 · 半長軸和柯克伍德空隙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主小行星帶和天文單位 · 天文單位和柯克伍德空隙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 · 小行星和柯克伍德空隙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族

小行星族是一些有相似的軌道要素,例如半長軸、扁率、軌道傾角的小行星。族內的成員被認為是過去小行星碰撞所產生的碎片。.

主小行星帶和小行星族 · 小行星族和柯克伍德空隙 · 查看更多 »

丹尼爾·柯克伍德

丹尼爾·柯克伍德(Daniel Kirkwood,)是美國天文學家。 柯克伍德1814年出生於美国馬利蘭州的哈福德县,1838年畢業於宾夕法尼亚州的約克縣立學院的數學系,並在擔任了五年的教職之後,轉任賓夕法尼亞蘭开斯特高中的校長;又經歷了五年,成為賓夕法尼亞波次維學院的校長。1851年,他赴德拉瓦學院擔任數學教授;1856年,成為印第安那州印第安那大學布鲁明顿校区的數學教授。除了1865年至1867年期间在賓州坎農斯堡的傑佛遜學院外,都在布隆明頓任教,直至1886年退休。 柯克伍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對小行星軌道的研究。1866年,他指出小行星带上距太阳某些特定距离的地方几乎没有小行星分布,這些位置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為柯克伍德空隙。此外,他还最早提出流星雨源自彗星的碎片。 柯克伍德还確認了行星自轉週期和距離間的關係模式,稱為柯克伍德定律。這個發現也使柯克伍德成為享譽國際的天文學家,希爾斯·庫克·沃克稱他為“美國的克卜勒”,並聲稱柯克伍德定律證明了太陽星雲理論是廣泛適用的。但是這條定律後來证明是不成立的,因為行星自轉週期的重新測量结果不符合這些模式。 在1891年,77歲高齡的柯克伍德成為史丹佛大學的天文學讲师。1895年,柯克伍德在加利福尼亞州去世。 柯克伍德一共创作了129篇著作,包括三本書。第1578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柯克伍德”,月球上的柯克伍德环形山、印第安那大學的柯克伍德天文台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安葬於印第安那州布隆明頓的玫瑰山公墓,并因此命名了柯克伍德大道。.

丹尼爾·柯克伍德和主小行星帶 · 丹尼爾·柯克伍德和柯克伍德空隙 · 查看更多 »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主小行星帶和轨道共振 · 柯克伍德空隙和轨道共振 · 查看更多 »

離心率

離心率又稱偏心率,是指圆锥曲线上的一点到平面内一定点的距离与到不过此点的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其中此定点称为焦点,而此定直线称为准线。 设一圆锥曲线C由C: d(P,M).

主小行星帶和離心率 · 柯克伍德空隙和離心率 · 查看更多 »

木星

|G1.

主小行星帶和木星 · 木星和柯克伍德空隙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主小行星帶和柯克伍德空隙之间的比较

主小行星帶有96个关系,而柯克伍德空隙有1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8,杰卡德指数为7.55% = 8 / (96 + 10)。

参考

本文介绍主小行星帶和柯克伍德空隙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